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S P免疫组化法对 9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测定 ,对其结果加以分析。材料和方法一、材料 :收集我院 1995年 1月~ 2 0 0 0年 4月期间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 ,并且资料完整的 98例 ,均为女性。二、方法及结果判断 :检测ER和PR采用S P免疫组化法。鼠抗Estrasdiol,鼠抗Propesterone单抗隆抗体及免疫组化S P染色试剂盒采用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产品。用已知的ER和PR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 ,结果判断标准 ,癌细胞浆和 /或核内有棕黄色细颗粒者为ER或PR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2.
激素替代疗法中孕激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32年Geict和Sielmen首次提出使用雌激素进行对症治疗已60余年,1939年从妊娠母马尿中提出结合雌激素后“雌激素替代疗法”(ERT)才真正开始.在多数情况下,为预防单用雌激素时的副作用而联合应用孕激素(具有黄体激素样作用的合成或天然物质),因而统称为“激素替代疗法”(HRT).HRT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缓解和消除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的潮热、盗汗等症状的方法;它能改善眼睛干涩症状,并能降低视网膜退化的发生率;可以调节绝经过渡期的月经失调,预防阴道萎缩、干涩,避免性交痛;预防尿道萎缩、尿失禁及尿路感染;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并且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随着雌激素的广泛应用,孕激素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原癌基因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6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9%、59.3%和46.1%、c-erbB-2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ER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组别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c-erbB-2阳性表达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erbB-2的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同时检测c-erbB-2、ER、PR不仅有助于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而且可以为临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C—erb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中的确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06年1至4月收治的183例女性乳腺癌按照钼靶X线结果分成阳性和假阴性2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C—erbB-2、ER、PR,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钼靶X线假阴性组ER阳性率低于阳性组(40%、67.57%,P〈0.05);但2组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86%、57.43%,P〉0.05);假阴性组C—erbB-2强阳性表达率低于阳性组(25.71%、51.35%,P〈0.01)。结论与钼靶x线阳性比较,钼靶x线假阴性ER阳性表达率低,C-erbB-2强阳性表达率低,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6.
叶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8):879-880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以大中城市为著,现已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一些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生物标记尤其是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等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生长因子受体(HER-2)、P-糖蛋白(P—g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5例乳腺癌患者中ER、PR、HER-2和P—gp、GST-π多药耐药的表达。结果85例乳腺癌患者中ER阳性率为52%,PR阳性率为51%,HER-2阴性率为54%,P-gp检测为(-)~(+)占85%,GST-π检测为(-)~(+)占69%,与乳腺癌临床化疗有相关性。结论 ER、PR、HER.2、P—gp联合表达与乳腺癌化疗密切相关,检测ER、PR、HER-2、P-gp和GST-π对乳腺癌化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白屈菜-元胡药对(CHCR)的主要成分,预测其抗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的药效物质、潜在作用靶点及通路并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对CHCR乙醇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对所得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CHCR“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对富集通路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结果共鉴定出58个化学成分,含生物碱57个、有机酸1个。网络药理学共筛选出活性成分38个,“成分-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中有核心靶点38个;得基因本体条目258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137条,主要包括雌激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验证实验结果显示,CHCR作用于MCF-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693μg/mL;150、300、600μg/mL的CHCR可显著降低磷酸化PI3K、磷酸化Akt、ERα蛋白和ESR1 mRNA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 CHCR抗ER阳性乳腺癌的作用可能与调控ER、PI3K/Akt通路有关,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9.
引言五十多年前就发现腺甙具有明显的降压、镇静、解痉和血管扩张作用。这段时间内对腺甙及其前体腺甙酸类提出的生理作用的种数已经大大增加。也已鉴定了细胞外的腺甙受体和腺甙酸受体。腺甙受体在许多细胞中似与腺甙酸环化酶相联接,而腺甙酸受体则可能控制着离子流。近年来已采用各种腺甙类似物和ATP类似物来对这些受体的功能进行研究。腺甙类似物包括2-氯腺甙、6-烃基腺甙、腺甙的5′-乙基(或环丙基)羧酰胺、1-甲基异鸟甙、2′,5′-二脱氧腺甙和5′-甲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型孕激素受体阻断剂ZXH951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联合用药的增效作用.为临床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移植性MXT激素依赖性乳腺肿瘤模型,观察了ZXH951对MXT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观察了ZXH951与他莫西芬联合用药对MXT的抑制作用.结果ZXH951在12.5,25,50 mg·kg-1剂量下,对小鼠乳腺癌MXT有显著抑制作用,肿瘤抑制率分别为(71.3±8.08)%,(88.0±2.65)%,(89.7±2.52)%.采用更小剂量6.25 mg·kg-1与他莫西芬4.0 mg·kg-1联合用药,抑制率达94%.结论ZXH951对小鼠移植性MXT激素依赖性乳腺肿瘤有较强的治疗作用,与抗雌激素药他莫西芬合用,疗效更好.提示ZXH951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Tru-Cut针活检在检测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Tru-Cut针活检(TCNB)在检测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对42例乳腺癌患者通过TCNB作出病理诊断的同时,检测其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状态,与用根治术后大标本检测出的ER、PR表达状态进行对比。结果42例患者中,TCNB法:ER( )21例,(-)21例,PR( )24例,(-)18例;术后大标本结果ER( )23例,(-)19例,PR( )25例,(-)17例。两种方法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出现假阳性。结论通过TCNB判断ER、PR准确率高,没有假阳性结果;且操作简单和不需要特殊的训练,适合于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14.
利培酮对受体的拮抗作用和相关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春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1):29-34
利培酮为临床广泛应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对多巴胺D2受体、5-HT2受体、α1和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及组胺H1受体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阻断多巴胺D:受体引致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阻断5-HT2和组胺H1受体引致体重增加和血糖升高。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有失眠、焦虑、头痛、头晕、注意力下降、便秘、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皮疹、直立性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及性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40例乳腺癌的P53抗癌基因,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53阳性24例,ER阳性20例,PR阳性15例,其中三项均阳性者7例,而P53与ER均阳性者14例,P53与PR均阳性者11例,结果表明:乳腺癌中P53阳性率高于良性乳腺肿瘤,差异显著,ER阳性率随患者年龄增大而升高,50岁以上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而P53、PR的表达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9.
腺甙受体拮抗剂黄嘌呤类最著名的腺甙受体拮抗剂是烷基黄嘌呤类,例如茶碱和咖啡因。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对 A_1或 A_2腺甙受体具有选择性作用的黄瞟呤类拮抗剂。黄瞟呤类对腺甙刺激人成纤维细胞 cAMP 形成的抑制作用的结构-活性关系已进行了极为详尽的研究。以各种黄瞟呤逆转腺甙对脂肪细胞腺甙酸环 相似文献
20.
肿瘤治疗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杀灭肿瘤细胞而尽可能地不损伤正常细胞,这是临床医师制订已有远处转移的肿瘤的化疗方案时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在乳腺癌患者中最为明显,在首次治疗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肿瘤转移始终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不幸的是,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差异并不很大,以致往往在达到有效治疗剂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广泛的毒性效应。所以,寻找选择性地输送化疗药物到达肿瘤病灶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将肿瘤细胞抗原的抗体结合于抗肿瘤药物的给药方式开辟了“选择性化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