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返流的相关性及返流性胃炎(Reflux gastritis.RG)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应用纤维胃镜,胃窦粘膜病理检查,胃窦粘膜HP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HP-IgG抗体测定,调查70例RG,并将同期胃镜检查的70例非返流性胃炎(Non-reflux gastritis.NRG)作为对照组。结果:70例RG中HP阳性率为28.57%,70例NRGHP阳性率为52.86%,提示RG组HP感染明显低于NRG组(P<0.01)。RG组织学特点:炎症反应轻微,固有腺体萎缩多见。结论:RG的致病原因与胆汁酸等化学刺激因子有关,而与HP感染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胃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 HP检测,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种、患病年龄、性别与 Hp感染的关系。【结果】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阴性患者的发病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05,P <0.05);HP阳性的胃溃疡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4,P<0.05);H P阳性的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H P阳性的女性患者(χ2=18.330,P <0.05);HP阳性的中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以及高龄组患者(χ2=15.240,P <0.05;χ2=33.374,P<0.05);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高龄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1,P<0.05)。【结论】H p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不同的性别及年龄的患者 Hp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301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胃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301例患者中,HP阳性者193例(64.12%),其中糜烂性胃炎89.62%、萎缩性胃炎56.72%、胆汁反流性胃炎36.07%,糜烂性胃炎HP栓出率高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住时间30年以上与10年以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糜烂、萎缩、增生或肠化、充血水肿的HP检出率依次为81.25%,63.90%,54.55%,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HP感染程度较高,慢性胃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疾病种类及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方法 有上消化道症状的58例HIV/AIDS患者为实验组进行胃镜检查并在胃镜下钳取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及病理检查,并与同期随机选取接受同样检查的普通患者65例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为37.18%(58/156);检出浅表糜烂性胃炎58例(100%,58/58),霉菌性口腔炎食管炎20例(34.48%,20/58),消化性溃疡5例(8.62%,5/58);HP阳性者12例(20.69%,12/58).对照组65例中检出浅表糜烂性胃炎62例(95.38%,62/65),霉菌性口腔炎食管炎1例(1.53%,1/65),消化性溃疡8例(12.31%,8/65);HP阳性者25例(38.46%,25/65).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组HP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4.6027055,P<0.05);霉菌性口腔炎食管炎发病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23.495651,P<0.005);浅表糜烂性胃炎发病率及消化性溃疡病发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2.7438462,0.440816,P>0.05).结论 霉菌感染是具有消化道症状的HIV/AIDS患者免疫力下降的特征性表现之一,霉菌感染者HP检测均为阴性,说明二者无明显共存关联.  相似文献   

5.
梁启峰  郭芳  何平 《广州医药》2014,45(2):43-44
目的 观察瘦素在妊娠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孕期的序贯变化.方法 选择我院产检门诊孕周小于12周的病例入组,据病史采集并于孕早期行肝脏超声检查,据结果将孕妇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于孕期三阶段分别采集血液标本检测瘦素水平进行序贯观察,于孕中期行OGTT检查了解妊娠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孕期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情况.结果 研究组孕妇孕期三阶段外周血血清瘦素水平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孕中期及孕晚期瘦素水平与孕早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中行OGTr异常诊断为GDM者有12例,发病率为38.7%;对照组中GDM患者有3例,发病率5.8%.两组GDM发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妊娠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存在高瘦素血症,与其孕期GDM发病率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感染率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248例,同期随机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Hp的感染率。将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正规抗Hp治疗10天,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炎症修复情况。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6.21%(65/2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8.00%(96/20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治疗有效率94.44%,而未根除Hp的治疗有效率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91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口服吗叮啉、熊去氧胆酸、硫糖铝.治疗组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服中药.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8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16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2名健康对照者、91例CLL患者、76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CD160的表达.同时检测91例CLL患者和22名对照者PTEN、p-Akt的表达.结果 22名健康对照1例(4.5%)CD160呈弱阳性.91例CLL患者89例(97.80%) CD160阳性,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38,P<0.01).CLL患者PTEN蛋白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减低,p-Akt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且CLL患者CD160表达水平与p-Akt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与PTEN表达水平呈负相关.76例淋巴瘤患者5例(6.58%) CD160阳性,分别为4例HCL,1例SMZL.48例MCL患者CD160均阴性.CD160在CLL中的阳性率远高于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06,P<0.01).CLL与MCL免疫表型差异主要是CD23与FMC7的阳性率不同,CD160在CLL中的阳性率远高于MC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51,P<0.01).四格表诊断性试验分析显示,CD160在CLL中的敏感度为97.80%,特异性为90.79%,准确度为94.61%.CD160在CLL患者高表达与临床预后无关.结论 CD160在CLL细胞中普遍高表达,有助于CL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66例经排除了肠道蛔虫症、肝、胆、胰及腹外科疾病的非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采用三种方法检测HP:免疫印迹法、^13C-UBT及组织学染色找菌。所有病例均进行胃窦粘膜活检检查。结果:胃镜所见:政党例(7.58%),慢性胃炎61例(92.42%),慢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炎9例(13.64%),合并食管炎1例(1.52%),合并胆汁返流5例(7.58%),合并胃粘膜脱垂1例(1.52%),合并消化性溃疡8例(12.12%),HP阳性率33.33%。66例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观察到胃炎症状与HP感染相关,66例中胃窦粘膜活检正常3例,Giemsa染色找菌HP全部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37例,Giemsa染色HP阳性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重度26例,Giemsa染色阳性16例。结论:儿童再发性腹痛多数存在器质性病变,并与HP感染有关,对经排除肠道蛔虫症、肝、胆、胰及腹外科疾病的非精神心理因素所致的再发性腹痛患儿,尤其血清HP-IgG抗体或(及)^13C-BUT检测阳性者,为进一步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胆总管结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12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结石组)及124例对照患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电子胃镜、内镜下快速尿素酶检查以及14C呼气试验(14C-UBT)。比较两组不同胃镜结果HP感染率的不同。结果结石组胃炎患者及溃疡患者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7.4%、8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0%、62.5%(P〈0.01),但两组胃癌患者的HP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胆总管结石的形成存在相关关系,根治HP感染将可能对胆总管结石的发生起到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以及环氧化酶-2(COX-2)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表达的关系.方法:本课题病例选用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湿热证型患者120例,设计A组(Hp阳性)60例、B组(Hp阴性)60例.结果:Hp感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湿热证型中阳性率较高,且Hp阳性者COX-2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湿热证Hp感染率高,COX-2在Hp感染阳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5),Hp感染可使胆汁反流性胃炎组织中COX-2表达增强,COX-2表达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水平结合有无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探讨其变化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慢性胃炎31例、胃溃疡30例、胃癌27例患者同时进行电子胃镜、^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血清CRP浓度的检测。结果:胃溃疡组血清CRP浓度水平(9.24mg/L)高于慢性胃炎组血清CRP水平(2.8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CRP水平(35.19mg/L)高于慢性胃炎组及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组与胃癌组HP检出率比较及胃溃疡组与胃癌组HP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慢性胃炎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略高于HP阴性血清,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高于HP阴性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HP阳性血清中的CRP略高于HP阴性血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CRP及HP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胃癌早期诊断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对良恶性胃疾患的鉴别诊断;胃溃疡组CRP水平与有无HP现症感染有关,慢性胃炎组和胃癌组CRP水平与HP现症感染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吗丁啉、泮托拉唑肠溶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来院治疗的胆汁反流性胃炎3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铝碳酸镁联合吗丁啉、泮托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吗丁啉、泮托拉唑联合安慰剂硫糖铝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胃镜检查结果、呕吐胆汁及腹痛症状消失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中胃黏膜有充血、糜烂、胆汁染色症状的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胃黏膜有充血、糜烂、胆汁染色症状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呕吐胆汁和腹痛、腹胀、早饱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铝碳酸镁联合吗丁啉、泮托拉唑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好,症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内镜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98例各类慢性胃疾病分别为慢性胃炎组118例(组1)、肠化及异型增生组46例(组2)和胃癌组34例(组3),分别用13C呼气实验及改良Giemsa染色检测HP,S-P免疫组化检测GST-π,比较各组及组内HP阳性和阴性胃黏膜组织GST-π的表达。结果:3组GST-π阳性率分别为57.63%、73.91%和82.35%,组3较组1、组2显著升高(P〈0.05)。HP阳性与HP阴性GST-π的阳性率分别是组1为44.93%与75.51%(P〈0.01)、组2为55%与88.46%(P〈0.05)和组3为78.95%与86.67%(P〉0.05)。结论: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GST-π表达,削弱其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促进了胃内致癌物的形成及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 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检测265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和15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BV-DNA,并将结果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的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比较。结果: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的各组均可检出 HBV-DNA 阳性,其中 HBsAg、HBeAg、HBcAb 阳性组和 HBsAg、HBeAg 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和病毒拷贝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血清标志物模式组和对照组(P〈0.01)。 HBV所致不同疾病类型的HBV-DNA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乙肝病毒拷贝数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P〈0.01)。结论:FQ-PCR检测HBV-DNA可以直接反映是否存在HBV感染,判断病毒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指导临床用药和观察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对 71例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和病理学检查 (Giemsa染色 )以检测Hp ,并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5 0例及十二指肠溃疡 5 4例进行比较。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组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组的Hp检出率均较低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与十二指肠溃疡组Hp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各级反流性食管炎Hp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反流性食管炎组中 ,年龄≥ 6 5岁者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 <6 5岁者 (P <0 .0 1)。 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中的Hp感染率较低 ,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分级无相关性 ,但随年龄增长 ,Hp感染率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3例经胃镜检查证实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27例,予多潘立酮10 mg口服,3次/d,治疗4周.B组27例,予铝碳酸镁1.0g口服,3次/d,治疗4周.C组39例,予多潘立酮10 mg,3次/d及铝碳酸镁1.0g,3次/d口服,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四周后观察三组患者腹胀、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变化及胃镜复查结果等相关情况.结果 单一用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4%,显著高于单一用药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潘立酮可减少胃内胆汁反流,铝碳酸镁可结合胆酸,两药合用能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结局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基因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乙型肝炎(AHB)7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02例,乙肝后肝硬化(LC)38例,肝细胞癌(HCC)34例,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HLA-DR基因型。结果:HLA-DR1基因型频率在LC和HCC组显著高于AHB组(χ^2=8.495,P=0.004),较CHB组也显著升高(χ^2=5.667,P=0.017);HLA-DR8基因型发生频率在CHB、LC和HCC三个HBV慢性感染组间无显著差异(P=0.034),而在AHB组显著低于HBV慢性感染组(χ^2=8.830,P=0.003);HLA-DR13基因型频率在AHB组显著高于CHB组(χ^2=26.876,P=0.000)及LC和HCC组(χ^2=6.413,P=0.011),而LC和HCC组又高于CHB组(χc^2=6.479,Pc=0.011)。结论:HLA-DR1基因型可能与HBV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而HLA-DR8基因型则对HBV感染的慢性化有促进作用,HLA-DR13基因型可有助于HBV的清除,但在HLA-DR13阳性的HBV慢性感染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探讨HP导致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②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种基因编码蛋白在HP相关性胃炎和HP(+)胃癌组织、HP(+)胃癌与HP(-)胃癌阳性表达,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各种基因编码蛋白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③结果HP(+)胃癌NF-κB阳性表达明显高于HP相关性胃炎,HP(+)组胃癌NF-κB及其靶基因阳性表达指数明显高于HP(-)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NF-κB分别与COX-2、MMP-9及Bcl-2密切相关。④结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NF—wB是HP相关性胃炎向胃癌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子。激活后的NF-κB可启动相应靶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参与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及细胞转化,在胃癌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