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和开展临床输血技术指导,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地用血。方法对本院临床科室输血量较大的前10位科室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三年的平均成分输血率在98%以上,远远大于三级甲等医院目标管理标准(>85%)的要求。临床用血主要仍集中在手术科室,血液内科、消化内科及肿瘤内科等用血量亦较大。血浆成分的使用不能严格遵循输血指征。结论本院临床用血存在使用不尽合理现象,应建立控制不合理输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朊病毒与输血和血液制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建康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22(1):17-19
本文讨论了朊病毒及其在海绵体脑病传播中的作用,以及朊病毒传播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应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分输血是随着医学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在近十年发展起来的输血新技术.其出现和发展是现代输血学进步的一个里程碑。成分输血作为现代输血的新观念,已逐渐被各级医院所接受。现将我院2000~2003年临床开展成分输血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液制品在危重症医学、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我国上市的血液制品主要包括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共计13种产品,首个国产重组凝血因子Ⅷ制剂在2019年11月申请上市,国外另有蛋白酶抑制剂和抗凝蛋白类等10余种产品上市。随着血液制品使用量骤增、血浆来源紧缺、进口药品负担过重和潜在病毒感染风险等问题的出现,其临床应用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血液制品的上市情况,阐述了不同血液制品的作用机制和分类,并基于循证依据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住院输血的19526例患者,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19526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32%,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0.66%,其次为普通冰冻血浆(0.44%),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χ2=8.880,P <0.05),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比一般患者高(χ2=3.949,P <0.05)。辐照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比未辐照发生的概率低(χ2=6.724,P <0.05)。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肝癌(1.09%)、肺癌(0.51%)、泌尿系统肿瘤(0.32%)、食管癌(0.30%)、妇科肿瘤(0.27%)、胃肠肿瘤(0.17%),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P <0.01)。结论去白和辐照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尤其是放化疗肿瘤患者,应输注辐照去白悬浮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临床用血分析,指导合理用血,大力推广成分输血。方法对2004-2007年本院成分输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几年来我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成分血的用量达到99.25%。结论成分输血不但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而且能节约有限的血资源,所以合理应用成分血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陈敏 《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2003,26(2):73-75
当前的血液供应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安全,与其他卫生保健措施相关的不良反应相比,输血相关的危险性极小,目前的高水平安全是不断改进血液采集,检测,加工和输注方法的结果;但是血液和血浆制品仍易受 新发现或再现感染的侵袭,近年来已确认了许多传染因子(包括几种新发现的肝炎病毒、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蜱传病原体)对血液和血浆的安全怀具有潜在的威胁,继续保持警惕以保护血液供应不受已知病原体的侵袭并监测新发现的传染因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对19792份血液制品复查HBV、HCV、HIV及梅毒四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杜绝因输出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对 19792份血液制品进行了 HBSAg、HCV-Ig G、HIV-Ig G和梅毒复查。结果显示 ,HBs Ag阳性 14人 (0 .0 7% ) ,HCV-Ig G阳性 11人 (0 .0 6 % ) ,梅毒阳性 1人 (0 .0 0 5 % )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输血治疗有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治疗的患者的相关数据,评估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情况;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组,探讨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和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82例红细胞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146例,年龄18~82岁。98例血小板输血治疗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2例,年龄18~88岁。经分析,282例患者红细胞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1.91%(231/282),98例患者血小板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84/98)。经卡方检验,18~60岁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60岁患者(χ2红细胞=7.415,P=0.006;χ2血小板=4.961,P=0.026),输血次数<3的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输血次数≥3的患者(χ2红细胞=7.760,P=0.005;χ2血小板=6.853,P=0.009);急性失血性疾病和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高于慢性失血性疾病患者(χ2红细胞=18.653,P<0.001;χ2血小板=10.597,P=0.005);发热患者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体温正常患者(χ2=8.459,P=0.004);手术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低于非手术患者(χ2红细胞=9.928,P=0.002;χ2血小板=5.878,P=0.015)。结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成人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有效率相对较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血疗效与患者年龄、输血次数和基础疾病有关,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临床用血资料统计分析,了解临床输血现状,以便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方法对佛山市中医院2000—2008年临床用血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临床成分血使用率呈上升趋势,其中O型血用量最大。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对88例急性失血患者进行输血前及输血后定时血气分析监测,根据血气监测结果分析成分输血对酸碱平衡的影响。结果:观察期间14例患者存在其他影响酸碱平衡因素退出。纳入分析的74例中,44例输血前存在不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输血后26例酸中毒消失,17例减轻,1例略加重。74例患者中输血后发生输血相关性碱中毒24例,其24h内新鲜冰冻血浆(FFP)平均用量2063ml,明显高于非碱中毒患者。输血相关性碱中毒的病例未使用酸性药物进行治疗,停止输血后13~48h自动恢复。结论:急性失血患者输血前大部分存在程度不同的代谢性酸中毒。经有效止血、输血后多能缓解。成分输血对急性失血患者酸碱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罕见。输血相关性碱中毒一般为自限性,停止输血后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手术中自体血液回输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将术野出血回收,经抗凝、过滤、清洗、浓缩后回输。抽取术前静脉血、术中回收血、术后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和血浆电解质检查。结果46例患者平均每例回收原血1238ml,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得浓缩血726ml,均回输给患者。术后血常规及血浆电解质检查变化不明显。结论采用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安全有效、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 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回顾分析10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郑州市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相关检查证实为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50例:年龄10~48岁。所有患者共367例次输血。应用统计软件对100例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效率为71.79%,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输注Ⅷ因子浓缩剂、冷沉淀治疗血友病有效率分别为97.30%、100.00%,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4.9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注全血治疗贫皿的有效率为65.6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输注粒细胞治疗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的有效率为67.8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5%。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并且可以分离血液成分,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一种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对甲功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生产的无抗凝真空采血管,对20例健康人进行采血测试,考察两种无抗凝管的血清分离效果及在三个不同的检测平台上总三碘甲状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值的差异。结果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采血后分离血清,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没有纤维蛋白挂壁情况;TT3、TT4、TSH在贝克曼DXI800、西门子Centaur、雅培i2000检测平台上检测,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3.10、2.38、2.07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42、0.38、0.31;TT4均值分别为102.44、102.34、103.15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5.49、16.25、17.56;TSH均值分别为2.25、2.21、2.29 mIU/L,标准差分别为1.29、1.27、1.38;未经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2.06、1.99、2.08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28、0.48、0.30;TT4均值分别为102.82、103.46、101.80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6.48、16.66、16.17;TSH均值分别2.26、2.25、2.23 mIU/L,标准差分别为1.33、1.28、1.28。TT3在贝克曼DXI800检测平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某些检测平台上,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L-720会对血清TT3检测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