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宁波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菌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特点和耐药性状况,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试验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群;利用PCR扩增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溶血毒素基因(tdh)和耐热溶血毒素相关基因(trh);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宁波地区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89.19%是O3血清群,tdh基因携带率达到89.19%,trh基因全部阴性,对除氨苄西林外的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结论宁波地区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主要是O3群,且携带tdh基因,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 采集沈阳市内各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按监测方案要求进行检测.结果 共采集腹泻标本66份.腹泻病原菌检出率为19.7%.其中副溶血弧菌占53.9%.结论 2010年沈阳地区引起腹泻病原菌以副溶血弧菌为主.建议将副溶血弧菌检测作为肠道门诊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学...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快速诊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血清群,采取芯片扫描和血清学分群进行研究。方法:取食物中毒患者肛拭、污染环境涂抹样、食品等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分离到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芯片扫描诊断。结果:330份样品,分离到62株(18.79%)副溶血性弧菌,其中:肛拭样品250份,阳性59份(23.60%),涂抹样品52份,阳性3份(5.77%)。血清分型表明,3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01型;3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为03型。菌株进行芯片扫描能显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反应。结论:实验研究表明,1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主要血清型为01型和03型。病原体悬液用芯片扫描能特异性地获得确切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副溶血弧菌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北京市副溶血弧菌腹泻病例分离株的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0年4-12月从临床收集散发腹泻病例2118份粪便标本,进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分型;采用药敏纸片法对12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检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tlh、tdh和trh;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2118份粪便标本分离出副溶血弧菌114株,阳性分离率为5.38%.114株副溶血弧菌分属于23种血清型,其中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63.16%.临床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产生耐药;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氯霉素、亚胺培南、萘啶酸和四环素等均具有较高敏感性.全部菌株tlh基因阳性;tdh存在于大部分菌株中,所占比例为93.86%;只有1株菌trh阳性.O3:K6型菌株tdh基因阳性率(98.61%)明显高于非O3:K6型菌株(85.71%)(P=0.0098).114株副溶血弧菌分成54种PFGE型别,72株O3:K6型菌株分成34种PFGE型别,带型分散,无明显聚集性.结论 北京地区感染性腹泻病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以O3:K6型为主.毒力基因tlh和tdh携带率高,且O3:K6型临床分离株毒力更强.副溶血弧菌对多数抗生素均具有较高敏感性.PFGE结果提示北京地区流行的副溶血弧菌存在多克隆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近年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菌株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状况,为预防和控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35株由湛江、东莞、中山、惠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食物中毒病例中分离获得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基因(trh);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5株从食物中毒病例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分属6个血清群,分别为O1、O2、O3、O4、O8及O10群,分别占20.0%、2.9%、62.9%、8.6%、2.9%、2.9%,其中O3:K6血清型共检出18株,占51.4%(18/35)。tdh携带率为88.6%(31/35),trh携带率为8.6%(3/35)。35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链霉素、氨苄西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80.0%(28/35)和74.3%(26/35),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磺胺复合物S3、氯霉素、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均达80%以上(82.9%~94.3%)。结论在广东省部分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主要是O3群,其中又以O3:K6为主,主要携带tdh基因,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2007年和2008年腹泻病副溶血弧菌感染状况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4个哨点监测医院每月至少对80份腹泻病例的粪便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对所分离的361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型分型和两个主要毒力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对2007年8月和2008年9月6个疑似腹泻暴发地点的60株O3:K6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4个哨点临测医院共检测4384份标本,分离出361株副溶血弧菌,361株副溶血弧菌分属于28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3:K6型占67.90%,其次是O4:K8和O1:KUT血清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50%和6.10%.深圳地区腹泻病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主要是tdh+trh-菌株,361株菌株中有337株是tdh+trh-菌株,11株为tdh-trh-菌株,13株为tdh+trh+菌株.60株副溶血弧菌分型得到20种图谱类型,分别属于3个克隆群.分离自同一个地点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来自不同年份的菌株仅有部分菌株有相同的PFGE图谱.结论 深圳地区腹泻患者的副溶血弧菌分离菌株主要以O3:K6型为主,大部分菌株携带tdh基因,少数携带trh基因.来自6个地点的副溶血弧菌都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说明该地区存在副溶血弧菌腹泻病的暴发.但2007年和2008年菌株的PFGE图谱又不相同,说明副溶血弧菌的来源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一起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对一起可疑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相关实验室检测。方法:参照GB/T7489、WS/T.9-1996对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进行致病菌检测,并对分离的可疑致病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和药敏试验。结果:11份患者肛拭标本中,8份(占72.7%)分离出副溶血弧菌,血清分型均为03:K6;毒力基因检测为tdh阳性,trh阴性;RAPD结果显示,8株副溶血弧菌具有相似的RAPD图谱。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可疑致病菌检测、毒力基因检测及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结果,证实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引起,致病毒素主要为tdh编码的TDH。  相似文献   

8.
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2000-2002年副溶血弧菌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72株2000年和2002年从临床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外环境(小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对40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环境来源O3:KUT(K抗原未分型)型菌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并进行核糖体基因分型(ribotyping)、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RIC-PCR)等.结果在调查的13起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11起(84.6%);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菌引起有2起(15.4%).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1:KUT菌株分别占26.5%(9/34)、17.6%(6/34)和38.2%(13/34),未能分型的占17.6%(6/34).在水产品中分离的菌株中,37株分属7种O血清型,其中未见有O3:K6和O4:K8血清型;另外有9株未能分型;其中除1株O1:KUT菌株trh阳性外,其余tdh和trh均为阴性.绝大部分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分离的O3:K6菌株在ribotyping、ERIC-PCR及RAPD三种指纹上均属于一种密切相关的克隆群,而环境分离的O3:KUT菌株与临床分离的O3:K6菌株间,在三者指纹上均有明显差异.结论临床来源和小水产品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间血清型分布有显著差别;一群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杭州地区呈优势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2011—2012年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种类和流行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方法,用API做生化鉴定,并对分离到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以及致泻大肠杆菌做血清学分型。结果:在监测的94侧理泻患者样本,检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38株,分离率为40.4%,其中副溶血弧菌所占比例最大,为37%,致泻大肠杆菌次之,为18%。结论:副溶血弧菌和致泻大肠杆菌是沈阳地区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应依据此监测结果做好沈阳地区腹泻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河南省淡水产品养殖环节4种常见致病性弧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状况,为河南省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溯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参照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淡水动物性水产品养殖环节中常见弧菌专项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样品的采集和检测。结果 从开封市和鹤壁市淡水产品养殖场中分别采集水产品、养殖水体和水底淤泥共计312份,开封市检出73株霍乱弧菌(46.79%)、13株副溶血性弧菌(8.33%)和17株溶藻弧菌(10.90%),未检出创伤弧菌;鹤壁市检出8株霍乱弧菌(5.13%),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和创伤弧菌。对1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3种毒力基因(TLH、TRH和TDH)检测。13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具有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有12株具有耐热相关直接溶血素基因(TRH),均未携带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对81株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分群,O1群霍乱弧菌3株(小川1株、稻叶1株和彦岛1株),O139群霍乱弧菌5株,非O1/O139群霍乱弧菌73株。81株霍乱弧菌CTXA毒力基因阳性菌株7株,均为非O1/O139群霍乱弧菌。结论 河南省淡水养殖环节主要受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监测的2个地区污染情况存在差异,污染的优势弧菌是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11.
301份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浙江省部分海水产品中的污染情况。方法:按3个季节,分别从不同的农贸市场采取鱼、虾、贝类标本,采用MPN法定量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4789.7方法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301份海水产品共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33份,阳性率为44.1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虾类和贝类样品显著高于鱼类样品(P〈0.01),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浓度虾类样品显著高于其它两类样品(P〈0.01);夏季采集的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01);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主要为05、01和04,占分离菌株的62%。结论:我省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十分严重,夏季尤其突出,因此我省应重点防止由海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魏爱旺  马智龙  杨娟 《职业与健康》2011,27(17):1963-1964
目的了解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的血清群、毒力基因及其耐药性,为预防控制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利用血清凝聚试验进行分群,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毒素(TRH)毒力基因,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5株水产品分离株分布于O4、O3、O2、O11、O5、O1共6个血清群,无优势菌群,TDH与TRH毒力基因均阴性。22株食品中毒分离株分布于O3、O4、O1共3个血清群,以O3群为主,占81.8%,TDH阳性率77.3%,TRH阳性率13.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磺胺类抗生素部分耐药或完全耐药,对其他类抗生素敏感。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与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群、毒力基因存在较大的差异,所分离菌株对多种常用药物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滕州市弧菌种类、分布、构成特征和毒力因子。方法对就诊的急性腹泻病人采集腹泻便,按《卫生防疫细菌检验》提供的方法进行弧菌分离鉴定及肠毒素检测。结果1992~201i年共检测急性腹泻病人粪便4847份,检出各类弧菌185株,检出率为3.82%。其中以非O1群霍乱弧菌为主126株占68.i1%,其次是河弧菌16株占8.65%、梅契尼柯夫弧菌和弗尼斯弧菌各12株各占6.49%、溶藻弧菌9株占4.86%、副溶血弧菌8株占4.32%、霍乱弧菌2株占1.08%。结论在检出的弧菌中,以非O。群霍乱弧菌为主要菌群,另外还有霍乱弧菌、河弧菌、弗尼斯弧菌、溶藻弧菌、梅契尼柯夫弧菌和副溶血弧菌。非0。群霍乱弧菌能产生CT,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NAG-ST是非0。群霍乱弧菌一种主要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丽水市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从丽水市区农贸市场等采集贝壳类,常规方法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参照GB/T4789.7-2008方法,用标准血清进行分型,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检出阳性标本28份,检出率为26.67%(28/105)。分离得到的2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7个血清群,分别为O:4群占39.29%(11/28)、O:3群占14.29%(4/28)、O:2群占14.29%(4/28)、O:11群占14.29%(4/28)、O:1群占7.14%(2/28)、O:7群占7.14%(2/28)、O:10群占3.57%(1/28)。28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25株对氨苄西林耐药,1株对四环素耐药。结论:从丽水市贝类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化和耐药性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腹泻患者监测分离株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特征.方法 对95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15株腹泻患者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PCR检测以及选取不同血清型副溶血弧菌81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从监测腹泻患者分离的15株副溶血弧菌,血清型以O3:K6(46.67%)和O4:K8(33.33%)为主;从11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分离的95株菌,血清型以O3:K6(44.21%)和O4:K8(28.42%)居多;7株食品分离株都不是O3:K6血清型;93株(84.54%)为tdh+ trh-菌株,13株(11.81%)为tdh-trh菌株,3株(3.65%)为tdh+ trh+菌株.81株副溶血弧菌的PFGE相似值为57.7%~100.0%,被分为36种不同的PFGE型别,PFGE001型和029型为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优势PFGE型别.结论 2009年广东省引起感染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的副溶血弧菌以O3:K6和O4:K8型为主要血清型,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存在优势PFGE型别菌株不断引起各地区的散发和暴发.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副溶血弧菌菌群与致病性关系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厦门市副溶血性弧苗的血清群分布与致病性关系。[方法]用日本产O分群诊断血清对分离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菌群鉴定;用溶血试验检测耐热溶血素与不耐热溶血素;小白鼠试验检测致病力。[结果]21株中除2株为O12群外,其余19株分布在O1~O5群之间。12株中有5株具毒力,O1、O4群备2株,O3群1株。[结论]厦门市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流行株为O1、O4和O3血清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7-2011年上海市青浦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的发生、病原构成、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防治对策。方法收集2007-2011年12月期间青浦区监测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7268份,对哨点监测医院中就诊的腹泻病患者,采集肛拭子标本进行增菌后,分别接种在以下5种培养基(双洗碱性蛋白胨水、WS琼脂、麦康凯琼脂(MAC)和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钠(XLD)、山梨醇麦康凯琼脂)中作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以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疑似0157的检验。结果在7268份标本中,共分离到83株菌,检出率为1.14%。其中副溶血弧菌位居阳性检出菌的首位,占86.75%(72/83);志贺菌和沙门菌分别占7.23%(6/83)和6.02%(5/83)。将每年的阳性监测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43,P〈0.01)。结论青浦区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义乌市2011—2013年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方法采集义乌市具有代表性的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和餐饮单位的561份常见水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培养,采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分群;应用PCR方法检测直接耐热溶血素(TDH)的基因tdh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的基因trh。结果561份水产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81株,阳性检出率50.09%;其中贝类阳性检出率最高为76.85%,其次是蟹类和虾类,分别为65.71%和64.63%。281株副溶血性弧菌分成9个血清群,流行优势血清群为O1、O5和O2,分别占21.71%、18.15%和14.59%。281株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阳性率为3.20%,trh毒力基因全部阴性。结论义乌市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耐热直接溶血素携带情况及耐药性状况。方法 利
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血清群检测;利用荧光定量PCR 仪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
11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采用χ
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和肠道门诊分离
株血清群以O3和O4为主,水产品分离株无优势血清群。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和肠道门诊分离株耐热直
接溶血素检出率均达90%以上,经χ
2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3,ν=1,犘=0.86)。副溶血性弧
菌水产品分离株耐热直接溶血素检出率为0。62 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氯霉素、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 唑
100%敏感。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和肠道门诊分离株与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群和耐热直接溶血素存
在较大差异。抗生素首选氯霉素、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唑。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耐热直接溶血素;耐药
中图分类号:R3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608 04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湖州市副溶血性弧菌临床检出株的病原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2014年湖州市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采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分群;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实时荧光PCR检测其毒力基因。结果分离的131株副溶血性弧菌中,O3群占75.57%(99/131),O4群占17.56%(23/131),O1群占4.58%(6/131),O10群占1.53%(2/131),O8群占0.76%(1/131)。经实时荧光PCR法检测,131株菌株毒力基因tdh均为阳性,而trh均为阴性。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92.37%,其次是链霉素和红霉素,分别为24.44%和22.14%。结论湖州市肠道门诊患者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性,均携带tdh毒力基因,具有致病能力,且有一定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