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一组心理障碍,发生率逐年增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不多见,近年逐渐上升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第2位[1]。文献报道[2]我国4~16岁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12.9%,因其表现与成人有较大差异,表现不典型,以躯体症状为主,可以是任何器官或系统的症状,容易误诊。我们总结了近3年来收治误诊的儿童情绪障碍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是儿童的常见问题。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约20%的儿童患有情绪、心理或行为异常,近10%的儿童患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与过去相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儿科综合性门诊中,大约66.7%的患儿是心理障碍患儿或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儿童学龄前期的行为问题。方法 对 6 5例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儿童和 14 4例正常儿童进行有关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在儿童 4~ 7岁时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庭社会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健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用Logistic多元回归、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处理和分析所得资料。结果 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 2 4 6 2 % ,正常儿童为 10 4 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相对危险度为 2 36。在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儿童中有围生期脑损伤的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5 % ,而没有围生期脑损伤的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 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发现的行为异常中 ,外向的有 6例 ,内向的有 1例。结论 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儿童学龄前行为异常检出率高于正常儿童 ,尤其是有围生期脑损伤的儿童。发现的行为异常中以外向性行为问题为主。  相似文献   

4.
在矮身材儿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难点中,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目前普遍认为矮身材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身高儿童。因此,在矮身材的诊治及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并予以纠正,对于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该文对矮身材儿童的心理状态评估与心理行为干预现状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为改善矮身材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4,26(4):331-336]  相似文献   

5.
�����Ķ�ͯ˯���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的睡眠问题日益受到小儿神经、精神及心理等专业的重视,睡眠异常对儿童认知发育的影响以及在某些神经内分泌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1]。睡眠多导脑电图和睡眠行为及质量评估方法也应用于睡眠障碍儿童。在治疗方面,除开展睡眠卫生教育、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及采用、维持规律的睡眠觉醒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和饮食习惯、光照治疗、认知和行为治疗等方法外,褪黑素治疗[2,3]和镇静催眠等药物治疗[4~6]也受到重视。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入睡相关障碍、昼夜节律紊乱和异相睡眠等。婴幼儿的睡眠问题与年长儿不尽相同,例…  相似文献   

6.
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与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在儿童哮喘的综合治疗手段中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分别对哮喘儿童50名、正常儿童50名(3~12岁)行为问题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哮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0%VS12.0%),差异有显著性(P<0.01);影响哮喘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情感表达、矛盾性、亲密度和知识性。结论:心理家庭因素与儿童哮喘发作有关。提示临床医生在药物治疗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及家庭干预。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1):17-19]  相似文献   

7.
黄埔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黄埔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制儿童行为影响因素问卷,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调查。结果黄埔区2~3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0.6%,其中男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5.0%,女童行为偏异问题检出率16.5%。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主要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亲子关系及父母不良行为等因素有关。结论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其影响因素,是减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亲子游戏治疗对单亲家庭亲子心理障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对单亲家长进行游戏治疗培训 ,随后让家长在家中与孩子进行每周 30min的亲子治疗 ;在治疗前和治疗 5周后分别填写亲子移情反应表、父母接受度表、父母应激指数表和亲子问题列表 ,并进行协方差分析。同时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每个孩子录制2 0min亲子治疗过程 ,以作疗效分析参考。结果 治疗后亲子移情反应明显增加 ,家长对孩子情绪和行为的接受度提高 ,父母心理压力减轻 ,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减少 ,彼此能更多地理解和沟通。结论 亲子游戏治疗可以作为一种干预治疗方法用于单亲家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构成家庭和社会的健康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世界各国包括我国的广泛关注.在非精神科就诊的儿童青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社会心理或精神障碍.因此,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异常不仅是儿童精神科医生的责任,同时需要儿科医生和儿童保健科医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内外儿童非精神科和精神科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异常的诊疗现状有所不同,对非精神科医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培训以及加强与儿童精神科的合作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此外,儿童精神科医生、儿童保健科医生及儿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核心问题是中枢性运动发育障碍和姿势异常,但其疼痛问题也非常突出,据报道脑瘫患儿中伴发疼痛者约占3/4[1-2]。脑瘫本身可引起多种疼痛,此外,治疗肢体残疾也可引起医源性疼痛。疼痛不但会强化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加重肢体畸形,而且还会在心理层面造成患儿负面情绪,导致其社会生活受限[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