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脑梗死后癫痫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梗死后癫痫的发生与脑梗死部位和面积的关系以及梗死后癫痫的治疗原则.[方法]分析385例脑梗死患者及其中出现继发性癫痫的36例患者之临床特点、头颅CT及药物治疗情况.[结果]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生率与脑梗死部位密切相关,与梗死面积无关.[结论]脑梗死后癫痫发作多见于脑皮层梗塞者.早期癫痫发作应以抗惊厥、脱水为主,迟发性发作除脱水、对症治疗外还需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首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及其与梗死灶部位、大小的关系。方法:选择神经内科2006年9月—2010年1月首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408例,随访时间1年。其中继发癫痫42例,分为早发性癫痫组(18例)和晚发性癫痫组(24例)。分析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晚期首次癫痫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及其与梗死灶部位、大小的关系。结果: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首次癫痫发作后再次发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质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梗死灶直径≥4 cm与〈4 cm分别发生早发性癫痫和晚发性癫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晚发性癫痫更容易反复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发作与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梗死灶部位相关(累及皮质的梗死),与影像学检查显示的梗死灶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老年卒中后继发癫痫是老年人癫痫的主要原因,对卒中的康复和预后有一定的影响.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发作与卒中类型、部位以及卒中面积的关系.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9-01/2004-12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60~83岁,平均(68±7)岁.患者均知情同意.方法[1]根据入组患者卒中后癫痫首发时间分为早发型癫痫(卒中后2周内发作);迟发性癫痫(卒中后2周后发作),分析癫痫发生时间与卒中类型的关系.[2]根据影像学结果将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按梗死面积分为<一侧半球的1/4,1/4~1/2和>1/2;按脑出血量分为小于20 mL,20~40 mL和大于40mL.分析癫痫发作与卒中部位和面积的关系.[3]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采用复诊形式进行随访6个月~4年,平均21个月.[4]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6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癫痫发生时间与卒中类型的关系早发性癫痫患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数明显多于迟发性癫痫患者(10,2例;4,0例,P<0.05),而脑血栓形成患者数明显少于迟发性癫痫患者(3,36例,P<0.05).[2]癫痫发作与卒中部位和面积的关系脑梗死面积占一侧半球的1/4~1/2和>1/2患者明显多于<一侧半球的1/4(26,17,9例,P<0.05);脑出血20~40和>40 mL患者明显多于<20 mL者(4,9,1例,P<0.05).[3]癫痫发作的预后21例早发性癫痫患者中,6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15例患者2周内未再发作.47例迟发性癫痫患者中,18例1年后完全控制;23例癫痫控制良好;6例发作较频繁.结论[1]早发性癫痫以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栓塞为主,迟发性癫痫以脑血栓形成为主.[2]脑梗死面积超过一侧半球面积的1/4,脑出血>40mL者发生癫痫的危险性明显增高.[3]早发性癫痫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症状性癫痫3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症状性癫痫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5168例脑卒中患者中的398例症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症状性癫痫的发生率为7.7%,其中早发型癫痫占59.3%,迟发型癫痫占40.7%;早发型癫痫以脑出血为多,占63.1%,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为多;迟发型癫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早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352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并发早发性癫痫者设为癫痫组,未并发早发性癫痫者设为非癫痫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受损部位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早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 352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早发性癫痫5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开放性创伤、额叶受伤、颅骨骨折、脑皮质挫裂是颅脑外伤患者早发性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早发性癫痫是颅脑外伤患者常见并发症,受到年龄、开放性创伤、颅骨骨折、受伤部位、脑皮质挫裂等高危因素影响,入院后应提早预防,降低癫痫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癫痫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损伤后有癫痫发作和未发作患者间就性剐、年龄、癫痫家族史、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和损伤程度等暴露因素间差异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癫痫病家族史、损伤类型、损伤程度等暴露因素在癫痫发作和未发作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有显著性(P〈O.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损伤类型、损伤程度在癫痫发作和未发作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损伤类型、损伤程度为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癫痫的主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继发性癫痫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所致继发性癫痫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38例发生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为8.2%,继发性癫痫的发生和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灶部位、发作次数及早期是否有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病灶部位累及皮质,早期具有意识障碍,病情多次发作(2次及2次以上)者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脑卒中后癫痫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癫痫发作与脑卒中发作时间、病灶部位的相关性以及癫痫发作类型的发生率。【结果】70例病例中,早发型癫痫45例(64.2%),迟发型癫痫25例(35.8%);脑卒中病灶位于皮质的55例,占78.6%,其中颞叶癫痫17例;癫痫发作类型中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35例,占50%。【结论】脑卒中后癫痫以早发型癫痫为主,病灶部位多位于皮质,而癫痫发作类型多见于全身强直阵挛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继发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及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近3年来首发缺血性卒中的40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意识、糖尿病、高血压、心源性疾病和卒中部位等的临床特征,随访6~12个月,其中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42例,未继发癫痫发作患者366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依据癫痫发作的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发作组(18例)和晚期癫痫发作组(24例)。分析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以及缺血性卒中后发生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10.3%(42/408),其中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4.4%(18/408);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5.9%(24/408)。早期癫痫发作的50.0%(9/18)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晚期癫痫发作的58.3%(14/24)为单纯部分性发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组与非癫痫发作组的临床特征经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发生率和累及皮质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以全面性发作为主,晚期癫痫发作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心源性脑栓塞和累及皮质梗死是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复发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84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的发生率为29.43%,发生时间最早在首次梗死后10 d,最多见于第1年内。843例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时的年龄、病情、病灶部位的差异无显著性,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饮酒、吸烟、房颤、血糖、血脂及血流变主要指标异常,二组差异无显著性。复发与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呈显著正相关,按复发率大小依次为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高血压。结论:脑梗死复发与性别具有相关性,男性复发机会高于女性,糖尿病是其复发的最危险的因素,其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首次发病时病情轻重及病灶部位对复发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脑梗死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癫痫发作时间、发作类型与脑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皮质病变者38例(74.51%),皮质下病变者13例(25.49%);脑梗死后癫痫急性症状性发作22例(43.13%),其中继发全面性发作18例,部分性发作4例;迟发性癫痫29例(56.86%),其中继发全面发作14例,部分性发作15例;继发全面发作组病灶位于皮层处23例,皮层下9例;部分发作组病灶位于皮层处11例,皮层下8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癫痫急性症状性发作以继发全面发作为主,迟发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部分发作及继发全面发作均以皮层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2.
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并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非瓣膜病房颤(NVAF)并脑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54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NVAF组42例和非房颤组3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出血、中线移位、反应性高血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重型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及1个月内病死率。【结果】NVAF组意识障碍、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后出血、中线移位、反应性高血糖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神经功能受损严重,1个月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P〈0.05)。【结论】老年NVAF易致大面积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高,是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因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是必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切除术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经验。【方法】对861例颅内肿瘤住院手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61例颅内肿瘤住院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有49例,主要表现为术后2~5d患者神志变差,颅内压增高,肢体功能障碍等;CT显示范围不等的低密度缺血区。经过去骨瓣减压手术、高压氧、神经营养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后,43例患者在出院时已改善;6例患者因严重脑梗死死亡。【结论】脑梗死是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以颅底及颞顶叶深部肿瘤患者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术中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和术后综合治疗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代谢综合征患者在不同程度的血压和血糖控制下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0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强化治疗组(A组,55例)和一般治疗组(B组,50例)。A组强化血压和血糖控制:控制目标:血压(BP)135/80mmHg,空腹血糖(FBG)〈6.0mmol/L,餐后血糖(PBG)〈7.8mmol/L;B组控制目标:BP150/90mmHg,FBG%8.0mmol/L,PBG%10mmol/L;一个月随访一次。比较两组脑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脑梗死发生6例,发生率为10.9l%,A组尚无脑梗死发生,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血压和血糖控制能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PAD)的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520例45岁以上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踝肱指数(ABI)比值大小分别为ABI〈0.9的PAD组101例、ABI≥0.9非PAD组419例,比较可能诱发PAD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合并PAD占总数的19.4%。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等因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收缩压、血肌酐水平是P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于4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19.4%合并PAD,年龄、收缩压、血肌酐水平是DR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寻找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探讨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本科诊治的25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的Il盏床资料,25例中手术治疗16例,其中单纯外减压术ll例(包括扩大骨窗减压术2例),同时行内外减压术5例。非手术治疗9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诊治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并根据GO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本组25例中恢复良好12例,中残6例,重残4例,死亡3例,无植物状态生存(PVS)。【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复杂,有针对性的动态影像学检查能帮助早期确诊;而合理的早期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他汀降低皮层脑梗死后癫痫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首次发生急性皮层脑梗死,既往无癫痫病史者,共纳入800例。将未接受他汀治疗者纳入空白组,共纳入200例。其余患者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治疗,分别纳入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各纳入200例。比较各组卒中后癫痫发生率、发作类型,监测他汀治疗组肝肾功能、肌酶水平。结果 空白组脑梗死后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辛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发生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各种类型癫痫发作最多,其次为辛伐他汀组,而阿托伐他汀组发作最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均发生肝肾功能、肌酶明显升高的不良反应,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可降低皮层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生,阿托伐他汀在降低癫痫发生率、减少癫痫发作类型方面优于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且不增加肝肾功能损害及肌酶升高的副作用,是治疗皮层脑梗死后癫痫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