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由于HCC占到90%以上,故本规范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一、诊断技术和应用 1.血液生物化学检查:HCC患者可以出现血清AST、ALT、ALP、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的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功能异常,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及其异质体是诊断HCC的重要指标和特异性最强的肿瘤标记物,对于AFP≥400μg/L超过1个月,或≥200 μg/L持续2个月,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癌和活动性肝病,应该高度怀疑HCC;应同期进行影像学检查(CT/MRI)是否具有肝癌特征性占位.  相似文献   

2.
《肝脏》2020,(7)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主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10例肝内胆管囊腺癌患者以腹痛、腹胀为主要症状,其中5例各项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3例CA125升高,4例CA199升高,2例CEA升高,1例CA724升高。8例CT或MR检查显示为囊实性病灶,病灶长径为1.50~11.10 cm,7例表现为病灶周边轻度到明显肝内胆管扩张,有壁结节者7例,有不规则分隔及分隔样强化者6例,8例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强化。4例患者可见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术后1年复查MR及CT表现为多发转移。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癌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部分患者可有CA199及CA125升高,影像学多表现为界限清晰的囊实性肿物,可有壁结节、胆管扩张、不规则分隔及渐进性强化,部分可出现转移,治疗手段应选择手术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3.
正胆汁淤积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胆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循环的病理状态。临床可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和疲劳等症状,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升高,病情进展后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1])。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统称为胆汁淤积性肝病。根据细胞损害部位可将其分为肝细胞型和胆管细胞型,其中胆管细胞型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是由胆管  相似文献   

4.
郝颖新 《山东医药》2023,(24):46-49
目的 总结血清甲胎蛋白(AFP)异常升高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s)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血清AFP异常升高MOGCTs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发现盆腔肿物50 d”为主诉入院,入院前50天患者扪及自身下腹部肿物,偶有腹痛,无发热、乏力、腹胀、腹坠等症状。妇科B超检查提示盆腔实囊性肿物,12.3 cm×9.7 cm×9.7 cm,形态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内大部分为实性回声,可见少量液性暗区,内为稀疏颗粒,血流短枝状。腹盆部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双侧卵巢恶性肿瘤,盆腔积液。血清AFP 142 779 ng/mL,血清糖链抗原125 187 U/mL,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异常,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患者具备手术指征,遂行手术治疗[卵巢癌根治术(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腹膜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MOGCTs(卵黄囊瘤)FIGOⅠC2期,T1C2N0M0。术后以长春新碱+更生霉素+环磷酰胺方案(VAC方案)行3个疗程化疗(2021年11月5日—12月28日),监测到血清AFP水平下降后又升高,妇科超声提示盆腔偏...  相似文献   

5.
胆管细胞型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少见类型,笔者结合有关胆管细胞型肝癌最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概述,从胆管细胞癌的概念分型、发病因素、病理生理、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分析,进一步提高胆管细胞型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及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HC)临床特点,为PH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10例PHC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0%以上的患者以非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就诊,12.26%因并发症、合并症或转移症状就诊,3.55%因体检异常就诊;在有病理诊断的病例中,肝细胞癌占70.7%(29/41);HBV感染率为81.61%,男性高于女性(P<0.01);AFP阳性率为70.5%,HBV感染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HBV感染者(P<0.01);2.9%具有血吸虫病史,33.23%有嗜烟、酒史;4.52%具有PHC家族史。结论HBV感染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嗜酒、吸烟及血吸虫病等也可能是肝癌的风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所在;定期对健康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B超、AFP等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肝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原发性肝癌(PHC)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较高。甲胎蛋白(AFP)作为诊断PHC的首选肿瘤标志物,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使PHC诊断的准确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有30%~40%的PHC患者血清AFP呈阴性。因此,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通过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以明确其病变性质是必要的。以往研究结果已证实AFP、a-L-岩藻糖苷酶(AFU)及谷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在PHC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分泌产生,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胆汁淤积是由于肝细胞或胆管细胞水平上的胆汁生成障碍、分泌障碍和(或)流动障碍所导致的胆汁流无法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反流入血液循环中的一种病理状态~[1]。临床上可有黄疸、瘙痒、乏力、尿色加深等症状。患者早期通常不出现以上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 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效能,明确其在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PHC患者、56例肝硬化(LC)患者、40例慢性肝炎患者,另选5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均行常规CT扫描,统计4组血清AFP、TSGF、GP73水平,比较单独检测与CT联合血清AFP、TSGF、GP73水平检测结果。结果 4组血清AFP、TSGF、GP7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TSGF、GP73水平在健康组、慢性肝炎组、LC组、PHC组中依次升高。联合检测诊断效能高于CT、血清AFP、TSGF、GP73水平检测(P0.05)。结论血清AFP、TSGF、GP73水平是检测PHC重要指标,联合CT扫描可提高PHC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GP73联合AFP、VEGF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尔基糖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PHC)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 P法及I P P(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检测、分析45例原发性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其中肝细胞癌39例、胆管细胞癌6例)及14例正常肝组织(对照组)中GP73、AFP及VEGF的表达, 并根据不同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GP73、AFP及VEGF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143±0.018 vs 0.124±0.027; 0.116±0.026 vs 0.098±0.014; 0.126±0.027 vs 0.092±0.016, 均P<0.05), 后者表达水平同样高于正常肝组织(0.124±0.027 vs 0.088±0.029; 0.098±0.014 vs 0.073±0.011; 0.092±0.016 vs 0.076±0.018, 均P<0.05); GP73与肿瘤的大小、结节数目、临床分期及血清AF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而与病理分级与合并肝硬化相关; VEGF与肿瘤的大小、结节数目、伴门脉癌栓、临床分期有关; GP73与VEGF在肿瘤中表达高于AFP(均P<0.05).结论:GP73高表达于PHC癌组织中, 可成为PHC较好的诊断标志物. 联合AFP、VEGF检测有助于PHC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