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究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重度干眼患者84例132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68眼,观察组42例64眼,其中对照组采用聚乙烯醇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观察组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患者主客观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L、BUT、SⅠt、视力4个客观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干眼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L评分治疗前显著下降、BUT、SⅠt、视力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受试者治疗后客观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有保证。  相似文献   


2.
胡杨  赵鸣  丁洁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8):1370-137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效果及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158眼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干眼症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rhEGF联合玻璃酸钠组)和对照组(玻璃酸钠组)。治疗4wk后评估疗效、干眼症状(干眼问卷),检查BUT、SⅠt、FL,检测患眼泪液IL-1β、IL-6、TNF-α水平。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4wk后,两组BUT、SⅠt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 两组干眼问卷评分及FL、患眼泪液IL-1β、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加用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可显著改善患者干眼症状、患眼泪膜稳定性、泪液分泌情况及角膜上皮细胞完整性,减轻炎症反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与羟糖苷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

方法:以我院2015-01/2016-10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80例8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0例40眼,两组分别实施羟糖苷滴眼液及rb-bFGF滴眼液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泪液分泌试验(S I 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眼部干眼症状评分。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 治疗前两组IL-6、TNF-α、S I t、BU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IL-6、TNF-α、S I 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UT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治疗中,rb-bFGF滴眼液在调节患者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患者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方面较羟糖苷滴眼液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许幸燕  林鸣国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74-2176
目的:分析普拉洛芬和玻璃酸钠滴眼液结合中药治疗老年糖尿病超乳术后干眼伴有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3-03/2014-09我院眼科老年糖尿病超声乳化术后并发干眼症的患者82例108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45例58眼,对照组37例50眼。对照组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芪明颗粒口服;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

结果:试验组治疗后Schimer值、BUT(10.17±3.12mm、16.21±4.29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4.91±0.69mm、7.74±2.01s),P<0.05;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Schimer值、BUT(10.17±3.12mm、16.21±4.29s)显著高于对照组(9.01±2.87mm、16.21±4.29s),P<0.05; 试验组治愈率55.2%显著高于对照组34.0%,试验组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6.0%,P<0.05。

结论:普拉洛芬、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中药芪明颗粒治疗老年糖尿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及角膜上皮损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李玉婵  刘兵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6):1097-1100

目的:探讨短期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老年干眼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16-06/2017-05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干眼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均双侧发病,取右眼为观察眼。观察组50眼应用1g/L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1g/L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 对照组50眼应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分别于用药前、用药2wk时,进行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检测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眼表染色(OSS)评分、球结膜上皮细胞中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CD11b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Schirmer Ⅰ实验结果、OSDI、BUT、OSS、HLA-DR及CD11b表达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治疗后OSDI、OSS、CD11b均明显下降,BUT均明显上升,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观察组OSDI、OSS、HLA-DR明显低于对照组,BU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表达与OSDI、OSS呈正相关,与BUT呈负相关。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论:短期应用普拉洛芬能够有效提升老年干眼症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普拉洛芬治疗机制可能与其对HLA-DR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术前应用人工泪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对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术后眼表功能和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02/2020-02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118例118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59眼,对照组术前采用人工泪液治疗,观察组术前采用人工泪液联合rbFG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眼表功能指标\〖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FL)\〗、泪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并采用随机行走模型评价两组患者眼表功能及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OSDI、BUT、SⅠt、FL、IL-6、TNF-α、MDA、SOD、LPO、TAC水平均无差异(P>0.05); 治疗后30d,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OSDI、FL、TNF-α、IL-6、MDA、LPO水平明显降低,BUT、SⅠt、SOD、TAC水平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眼表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术前采用人工泪液联合rbFGF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术后眼表功能,降低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干眼症状,为临床上白内障合并干眼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波姆眼用凝胶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160例16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80眼和试验组80例80眼。试验组采用卡波姆眼用凝胶联合rhEGF,对照组采用卡波姆眼用凝胶单药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4wk,记录患者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情况并对眼部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眼部主观症状及泪膜功能检测(BUT,SⅠt,FL)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wk和4wk后,两组患者眼部主观症状及泪膜功能检测(BUT,SⅠt,FL)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BUT明显延长(P<0.01),SⅠt浸湿滤纸长度明显增加(P<0.01)、FL着色密集度明显减少(P<0.01),所有观察病例中未发现明显不耐受药物的患者。

结论:卡波姆眼用凝胶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状,恢复泪膜稳定性,与rhEGF联合治疗的疗效可能优于其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表的影响,研究制瓣方法不同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纳入对象选择2016-01/2017-01于我院眼科进行屈光手术治疗的218例436眼近视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LASIK术治疗,术后主诉有不同程度的眼干、异物感及不适症状。将采用机械板层刀制瓣的61例122眼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飞秒激光制瓣的157例314眼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1wk,1、3mo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对照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BUT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F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mo FL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F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Ⅰ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mo SⅠt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飞秒激光较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对眼表影响更小,干眼症症状更轻,影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中重度干眼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01/12于我院眼科就诊并治疗的中重度干眼患者3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238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试验组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前、治疗后7、14、28d问卷调查患者的自觉症状及体征评分,检查结膜充血程度、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液分泌情况,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

结果:在患者的自觉症状及体征评分、结膜充血程度、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液分泌方面,试验组在治疗后7d即有显著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显著,对照组在治疗后14d或28d逐渐好转; 同一治疗时间点,试验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的焦虑或抑郁症状得到改善,试验组治疗后7d即有明显好转,对照组治疗后14d或28d逐渐好转; 同一治疗时间点,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焦虑或抑郁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

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起效快且疗效显著,患者自觉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结膜充血和角膜荧光素染色减轻,泪膜破裂时间延长,泪液分泌量增加,患者焦虑或抑郁程度显著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g/L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盐酸溴己新片治疗蒸发性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0例400眼蒸发性干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两组患者均给予3g/L玻璃酸钠滴眼液及物理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口服盐酸溴己新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液中炎症因子(IL-6、IL-10、TNF-α和IL-1β)水平、OSDI、BUT、SⅠt、FL,并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6、IL-10、TNF-α、IL-1β、OSDI和F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BUT和SⅠt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在观察组中以上指标的水平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1,P=0.019),而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7,P=0.579)。

结论:3g/L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盐酸溴己新片治疗蒸发性干眼可明显降低干眼症患者泪液中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眼部症状评分,提高临床的总有效率,且不增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方建华  吴鸥 《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7-118,120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民众欠缺相关知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致使我国ROP的防治处于初级阶段,亟待ROP知识的普及以及专业防治的开展."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登记网"(http://www.chinarop.com)的建设,旨在加强ROP的科普宣传和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国内的ROP病历注册登记制度及ROP数据库,为国内的ROP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