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分别进行近心端、远心端切断后对针刺痛阈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近心端、远心端手术切除6mm脂肪条带结构,并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针刺镇痛痛阈测定对比。结果:手术切断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前后,其针刺痛阈出现有意义的改变。结论:大鼠胃经及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素在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循行现象及探讨相关的若干技术要素。方法:将不同的核素以不同剂量分别注入SD大鼠"后三里"关元"腧穴,在不同时段切取大鼠胃经、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进行放射自显影分析。结果:核素131I在注射剂量15μci/0.05mL、作用时间10min等技术条件支持下,能较好地显示在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的迁移轨迹。结论:核素131I在大鼠经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具有循行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后,其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等组织提取物对受体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15min,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或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仅同侧大鼠经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在针刺后能产生镇痛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的相关作用。方法:SD大鼠16只,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 mm长一段,1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非手术侧、对照组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针刺前后的痛阈未产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与术前、非手术侧和对照组针刺痛阈变化对比具有显著意义。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胃经镇痛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脂肪条带结构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是否具有特异富集针刺镇痛效应物质的作用。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脂肪条带结构上皮肤、条带旁肌组织、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以及血清等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及血清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其它部位组织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针刺侧大鼠胃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具有特异富集针刺镇痛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后,其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等组织提取物对受体鼠痛阈的影响.方法:针刺大鼠单侧“后三里”穴15min,将针刺侧及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和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受体鼠接种前后痛阈值.结果:接种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后,受体鼠出现类似针刺镇痛效应.接种未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或脑组织、肾上腺提取物后,受体鼠的痛阈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结论:仅同侧大鼠经络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在针刺后能产生镇痛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切断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后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手术切除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并在术前术后分别进行针刺镇痛痛阈测定对比。结果:切断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前后,其针刺痛阈出现有意义的改变。结论:大鼠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与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后的痛阈变化有无特异性.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三个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的痛阈测定,并与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痛阈进行比较.结果:在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三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具有针刺镇痛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对针刺后大鼠脂肪条带结构蛋白电泳图谱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针刺大鼠后的循经脂肪奢带结构匀浆蛋白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方法,对多种针刺位点的大鼠胃经和任脉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匀浆上清进行变性蛋白电泳.并对电泳图谱条带识别比对。结果:针刺大鼠胃经和任脉线上腧穴和非穴点,其相应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匀浆蛋白电泳表现出相同的差异性条带。结论:针刺产生的经络效应具有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远心端后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沿大鼠“后三里”腧穴下方8mm处的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手术切除6mm,2周后针刺“后三里”,测定针刺前后痛阈,并与术前针刺痛阈进行对比。结果:切断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远心端,针刺前的痛阈(6.77±1.38)与针刺后的痛阈(7.13±1.19)比较,未发现有意义的变化(P>0.05),与切断前针刺痛阈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连通和完整性与胃经的针刺镇痛效应具有重要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的特异性镇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后的痛阈变化有无特异性.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三个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的痛阈测定,并与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痛阈进行比较.结果:在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三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具有针刺镇痛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条带结构针刺镇痛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方法:选择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后三里以及脂肪条带结构旁两个对照位点(A1、A2),分别进行针刺,针刺结束后立即断头处死,分离出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制备匀浆液,采用放免法测定样本中的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DynA)、P物质(SP)含量。结果:βEP针刺后三里(19.08±7.42)与针刺A1、A2位点(2.27±1.99)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t=5.5374,P<0.01)。DynA针刺后三里(23.08±8.61)与针刺A1、A2位点(2.19±1.81)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t=5.8194,P<0.01);SP针刺后三里(1.57±0.49)与针刺A1、A2位点(1.05±0.60)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t=1.6330,P>0.05)。结论:针刺正常大鼠后三里腧穴,可使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特异性针刺镇痛效应物质βEP、DynA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3.
大鼠针敏现象与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部分神经肽物质的变化。方法:针刺“后三里”穴,以热水甩尾测痛法筛选出针刺敏感和不敏感大鼠,并以放免法测定大鼠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上神经肽物质强啡肽、β-内啡肽、SP物质含量。结果:SP物质针刺敏感(1.57±0.49)与不敏感(3.19±1.43)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DynA针刺敏感(23.08±8.61)与不敏感(54.63±23.39)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显著(P<0.05);β-内啡肽针刺敏感(19.08±7.42)与不敏感(42.70±26.91)经成组t检验比较,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大鼠针刺镇痛不敏感现象并非是脂肪条带结构上强啡肽和SP物质的水平低于针刺敏感大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大鼠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观察分析针刺敏感与不敏感的分子生物基础.方法 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分离出针刺调节痛阈敏感实验组与不敏感实验组大鼠,分别针刺其“后三里”穴,取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采用放免法测定SP物质(sp)、β-内啡肽(β- EP)、强啡肽(DynA)含量.结果 针刺不敏感实验组大鼠SP物质(sp)、强啡肽(DynA)含量明显高于针刺敏感实验组大鼠(P<0.05);针刺不敏感实验组大鼠的β一内啡肽(3 - EP)也呈现出高浓度趋势.结论 大鼠的针刺调节痛阈敏感、不敏感表现与结缔组织上胃经沿线条带结构中SP物质(sp)、β一内啡肽(3 -EP)、强啡肽(Dy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和针刺镇痛经络效应的相关性探讨其与“循经取穴”针刺作用的关系。方法:在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选择包括“后三里”在内的3个针刺位点,分别进行针刺前后痛阈测定.并与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针刺前后的痛阈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针刺位点特异组织结构上镇痛效应物质含量进行放免检测对比。结果:在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3个位点针刺前后痛阈变化明显.在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上针刺前后痛阈未见有意义改变。针刺“后三里”与针刺特异组织结构旁2个对照位点的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上β-内啡肽(β—EP)、强啡肽(DynA)含量差异显著。结论:正常大鼠胃经沿线特异组织结构具有激发针刺效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时香雄  樊小农 《光明中医》2010,25(9):1656-1658
目的分析国内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腧穴谱。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广泛搜集相关临床对照试验,对1979~200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针刺穴位的分布情况。结果共有28篇随机对照试验,其中用于治疗小儿厌食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和经脉分别为四缝穴,任脉和足阳明胃经。结论针刺治疗小儿厌食具有见效快、无副作用等特点,其中以四缝穴为主要穴位,任脉和足阳明胃经为治疗主要经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脉线上钙调素CaM的分布有无特异性.方法:采用磷酸二酯酶法测定生理状态下大鼠腹部任脉组织与其旁开非经脉组织中的CaM的活性,足三里至上巨墟段与其旁开非经脉组织中CaM的活性.结果:生理状态下,大鼠腹部任脉及足三里至上巨墟段组织中CaM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其旁开非经脉组织(P<0.01).结论:CaM在这两条经脉线上的分布可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国内针刺独立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腧穴谱。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广泛搜集相关RCT研究,对1979~201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剌穴位的频次分布情况。结果:共纳入37篇RCT,频次最高的穴位和经脉分别为足三里穴和足阳明胃经。结论: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穴以足三里、内关和中脘为主,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为主要治疗经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穴位运用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文献,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录入穴位处方,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含31首穴位处方,89个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溪、廉泉、足三里等,穴位分布频次较高的部位依次是头颈部、下肢部、腰背部等,穴位分布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膀胱经、任脉、胃经、脾经等,使用频次较高的部位依次是头颈部、下肢部、腰背部等,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膀胱经、任脉、胃经、脾经等,并得出17组腧穴配伍组合及核心处方2首。结论:针刺治疗干燥综合征重视局部取穴,治法以滋阴生津,清热理气为主,结果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C-IBS)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提取其所使用的针灸方式、经脉和腧穴。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规律,同时观察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经脉、腧穴各自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D-IBS文献56篇、针灸治疗C-IBS文献6篇,D-IBS的治疗主要用针刺,临床以胃经和任脉的腧穴为主,如天枢、足三里、中脘,关联性分析发现胃经—任脉—脾经的为最常见的经脉组合,腧穴以足三里—天枢—太冲为主要关联群。聚类分析经脉主要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腧穴则可以分成5个聚类群,5个核心群组。而C-IBS的研究则主要以悬灸为主,胃经、膀胱经的腧穴应用最多,如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关联性分析发现经脉组合与D-IBS相同,也是胃经—任脉—脾经组合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而腧穴则是以足三里—天枢的配伍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则发现经脉、腧穴均可以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结论: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认为虽然两者在针灸方法的使用上略微存在差异,D-IBS针灸并用,C-IBS以灸为主。但是在经脉和腧穴选择上却存在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