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状混合痔为痔病中的重症。用外剥内扎硬注+肛缘肛管皮瓣整复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环状混合痔的患者采用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治疗,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均随访3个月~10个月.结果: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能有效地保护齿线及肛管上皮,术后无肛门狭窄、直肠黏膜外翻及大便失禁等后遗症,肛门功能正常.结论:保留肛垫痔上黏膜注扎外剥术能保护肛垫,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理、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肛垫提升术治疗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5月在外剥内扎基础上采用肛垫提升术治疗环状静脉曲张性混合痔 6 0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 ,并与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的 30例进行对照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6 0例中 ,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2 6~ 70岁 ,平均 45 .40± 8.6 8岁 ;5 5岁以上且肛管较松弛者 9例 ;Ⅱ期内痔 15例 ,Ⅲ期内痔 37例 ,Ⅳ期内痔 8例。对照组30例中 ,男 19例 ,女 11例 ;年龄 2 8~ 71岁 ,平均 45 .17±9.6 5岁 ;5 5岁以上且肛管较松弛者 4例 ;Ⅱ期内痔 6例 ,Ⅲ期内痔 2 1例 ,Ⅳ期内痔 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肛垫上黏膜套扎术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Ⅲ、Ⅳ期内痔或以内痔为主的伴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混合痔患者,行肛垫上黏膜套扎术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肛垫上黏膜套扎术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Ⅲ、Ⅳ期内痔或以内痔为主的伴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混合痔,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剥内注皮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0例采用外剥内注皮桥整形术,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观察2组治愈率、愈合时间、肛门功能测定、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2组治愈率均为100%。治疗组愈合时间(14.25±3.56)d,对照组(18.75±3.97)d。治疗组无肛管狭窄,对照组肛管狭窄3例。肛管静息压:治疗组术前(55±15)mmHg(1mmHg=0.133 kPa),术后(42±11)mmHg;对照组术前(55±15)mmHg,术后(65±18)mmHg。肛管收缩压:治疗组术前(135±36)mmHg,术后(132±31)mmHg;对照组术前(136±25)mmHg,术后(110±21)mmHg。术后伤口疼痛:治疗组轻度44例,中度6例,重度0例;对照组轻度32例,中度16例,重度2例。治疗组水肿发生率66%,消失率88%;对照组水肿发生率68%,消失率68%。出血:治疗组轻度45例,中度5例,重度0例;对照组轻度37例,中度12例,重度1例。结论外剥内注皮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保持肛门生理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剥内扎术结合梭形减张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用外剥内扎术结合梭形减张法治疗。结果:手术疗效可靠,痔核回缩明显,肛门外观平整,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外剥内扎术结合梭形减张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痔切除伴肛门成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2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6例采用痔切除伴肛门成形术治疗;对照组156例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愈率及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痔切除伴肛门成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环状混合痔是指有3个以上的混合痔。该病是痔科临床常见病,是肛肠科难治疾病之一。治疗难度大、易复发,手术不当易造成肛门狭窄、粘膜外翻、肛门漏气溢液等后遗症。笔者自2000~2003年采用痔剥扎保留齿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90例,并设对照组对照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常采用外剥内扎术或外切内扎术治疗环状痔,痔核不能一次性切除,常造成肛缘水肿、皮赘残留等,我们采用外剥内扎搭桥术治疗环状痔3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环状痔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8~71岁,平均49.5岁;病程7~35年。其中伴内痔脱出嵌顿8例,肛缘水肿5例,血栓外痔7例,重度贫血和中度贫血各1例。  相似文献   

10.
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治疗环状混合痔3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尽可能保护肛垫与肛门上皮并悬吊再结合消痔液注射的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30例,与30例采用分段齿形结扎切除法治疗的病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主要观察疗效、术后并发症与手术前后的肛管直肠压力变化。结果:本法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无后遗症。术后肛门干涩、刺痛等不适存续时间短。肛管直肠测压表明,本法治疗后肛管直肠的抑制反射功能和肛门应激时的自制功能均得到了改善。结论: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法治疗环状混合痔可提高治疗彻底性,同时更好地保护肛垫及其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运用新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72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1例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愈率:治疗组95.1%(39/41),对照组87.1%(27/31)(P<0.05);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20.37±4.51d,对照组25.85±4.79d(P<0.01);术后并发症:排尿障碍治疗组7.3%(3/41),对照组19.4%(6/31)(P<0.05);肛缘水肿治疗组14.6%(6/41),对照组25.8%(8/31)(P<0.05);术后肛门功能评价:治疗组功能均正常,对照组有2例肠液轻度外溢;复发率:治疗组2.4%(1/41),对照组9.7%(3/31)(P<0.05)。结果表明:改良术治疗环状混合痔较传统外剥内扎术优越。  相似文献   

12.
13.
我科采用外剥内扎注射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提高急性环状嵌顿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急性环状嵌顿痔采用肛垫修复术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显效率分别为90%、73·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肛垫修复手术配合中药治疗急性环状嵌顿痔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外剥内扎术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1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剥内扎术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对124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外剥内扎术及非结扎部位内痔注射消痔灵治疗,并对其中结缔组织型环状混合痔行肛门括约肌部分松解术。结果:治愈120例(占96.77%),好转4例(占3.23%),总有效率100%。疗程18 d~28 d,平均22 d。术后随访6个月,全部无复发,无肛门狭窄等后遗症。结论:外剥内扎术加非结扎部位内痔消痔灵注射液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剥内扎皮桥潜行剥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方法:将330例环状混合痔随机分为治疗组180例和对照组150例,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皮桥潜行剥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在术后疼痛、水肿、肛门狭窄、皮赘残留及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外剥内扎皮桥潜行剥离术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7.
指力扩肛与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2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从1998年始采用指力扩肛与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20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嵌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环状嵌顿混合痔病例分为单纯外剥内扎术组和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松解术组,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环状嵌顿混合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采用消痔灵注射液内注内扎外剥离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0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该术式保留了大部分齿线区及肛管皮肤的完整,并使肛管皮肤附着于联合纵肌上,有效地防止了术后黏膜外翻与肛管狭窄,为保持正常排便生理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2007年5月~2009年6月采用分段齿形外切内扎术配合痔上粘膜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与单用分段齿形外切内扎术治疗的13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