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学派非常重视保护阴液,《温热经纬》云:“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历代温病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创立了丰富的养阴保津法,为了便于学者掌握和使用,本文试将其进行归类,并讨论其临床应  相似文献   

2.
《温热经纬》为清·王孟英所著。王氏长于治痰,尤长于治温病挟痰之症。在《温热经纬》中,王氏关于温病挟痰辨证施治的论述多达30余处,其中多数见于《余师愚疫病篇》的按语中。可见越是急症、重症和危症,王氏越是重视治痰以提高疗效。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归纳王氏在《温热经纬》中对温病痰症的论述。一、病因病机王氏认为温病痰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方面。(一)素有痰症宿疾王氏指出:“邪火上炎,固能郁遏肺气  相似文献   

3.
试论温病治法中的滋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阴液存亡,对于温病预后有决定意义,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因此滋阴法也是温病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凡温病过程中出现阴液不足现象都可运用。正如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所说:“治温之法,法在救阴”,从而把救阴列为治疗温热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4.
救阴法是中医治疗温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救阴”者,有急救、挽救阴液之意。即运用各种相应方药和措施,救阴液干枯竭,存阴液于危亡,养阴液于虚少之际。因“温病最善伤阴”,故“治湿病宜刻刻顾其津液”,所谓“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救阴法在临床一些急、重、危的疾病处理过程中,应用得当,确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1急下燥结以救阴对于邪热已人阳明之腑而痞满燥实坚诸症俱备之热结液干的大实证,用急下存阴法,有釜底抽薪之妙。案1.魏某某,男,52岁,高安市兰坊乡干部。于1970年5月患肾结石作手术治疗。术后两天,腹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柳宝诒医案》、《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医论医话》的系统学习研究,发掘出柳宝诒治温特色:善用“疏”邪之法治疗外感温热病;善用“透”邪之法治疗湿热类温病;运用“托”邪的方法治疗春温病。其对外感温热病的治疗不仅对前人的治疗经验兼收井蓄,而且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治疗特色,值得后人学习、仿效。  相似文献   

6.
陈玉霞 《吉林中医药》2009,29(10):833-834
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易化燥伤阴。温邪侵入人体,由浅入深,从卫分入气分再进入营血分,主要损伤人体的阴液,所以在温病各阶段的治疗中,清热养阴与顾护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阐明了卫气营血病机的递进关系。根据邪气进入卫气营血的不同特点,在治疗中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把清热养阴和保护津液有机地结合起来,处处以顾护津液为重,不可滥用苦寒之药,使阴液更伤。  相似文献   

7.
《温病条辨》是阐述温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温病是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变过程是以伤阴为主。该书虽附有《杂说》、《解产难》、《解儿难》等篇,亦多涉及阴血不足。故其论治之要“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意园谈医书笔记》亦认为此书的治疗“重在清润以救阴液”。水和血均属人体阴液的  相似文献   

8.
养阴生津法是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治法。属补法,适用于温病后期脏腑阴液大伤者。养阴生津法可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温热之邪属阳邪,最易耗伤阴液,病至后期,阴伤之象尤为明显,阴液耗损程度与疾病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如吴鞠通所言“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故温病初期,便应顾护其虚,一旦阴液耗伤明显,便应以救阴为务。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对养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作者吴鞠通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燥者润之”及叶天士《温热论》“热邪不燥胃津 ,必耗肾液”等理论的影响下 ,认为“温病者 ,津气先虚” ,其治疗当着眼于保津养阴 ,认为“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笔者试从《条辨》原文 ,略述其保津养阴法在温病领域的运用规律 ,以求正于同道。1 阴液已伤 保津为先1 1 肺胃津伤 ,甘寒生津 凡温邪热势虽退而肺胃津液已伤 ,症见口干舌燥 ,脉大出微喘 ,甚至鼻孔扇者 ,用白虎加人参汤 (上焦篇第 8条 ) ,以清热益气阴 ;气血两燔 ,出现身热心烦口渴 ,…  相似文献   

10.
历代不少温病学者认为:伤寒伤人之阳,故喜辛温,宜用甘温苦热救其阳;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宜用甘寒、咸寒以救其阴。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是违背了仲景《伤寒论》的原旨。事实上,仲景在《伤寒论》中无不处处指示人们要注意保护阴液。可见“存津液”在《伤寒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今就《伤寒论》中有关“存津液”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温为阳邪 ,善伤阴液 ,已成共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阴病“ ,乃阳盛伤阴之义。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论及寒邪化热可伤及阴液 ,后期伤及肾阴[1] 。况且叶天士曰“温病则热变最速” ,温病更易致阴液耗伤 ,温病学家对此无不重视 :如柳宝诒“须步步顾其津液” ,叶子雨“温热存阴最为紧要”。清代医家吴鞠通宗《内经》 ,法仲景 ,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 ,发展和创新了救阴法 ,曰 :“热必伤阴 ,故立法以救阴为主”,并在《条辨》中焦篇 97条[2 ] 曰 :“救阴之法 ,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现代诸多文献中对此多统称为“…  相似文献   

12.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医家王孟英编撰。该书收集19世纪60年代以前温病学有关著作,是当时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上自《内经》、《伤寒杂病论》有关条文,下至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薛生白《湿热病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病篇》等,包罗无遗。该书“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共五卷。该书不仅是对前人温病理论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并且充分表达王氏独到的学术见解,是一部颇有影响的温病学专著,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病案中。本文就王氏温病学术观点探析如下。1阐明新感伏气温病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前医诊疗温病的误治案例,如误用辛温、养阴、寒凉及攻下等法而导致变证的病机及吴鞠通相应的纠误思想,总结吴鞠通辨治温病特色。温病误治所导致的变证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热邪为温病之根本,阴伤为温病之标,病变由热邪导致。治疗温病误治变证当首先明晰温热邪气所在具体部位,以祛除热邪为治疗的首要目标,热除则正安阴复;阴液损伤为温热邪气所致,是温病的主要变证,阴伤重时应急救阴液,扶正祛邪;温病误治易导致气机不通,可采用宣通气机之法治疗气机不通之变证;温病误治易损伤脾胃阴液和阳气,要注意顾护脾胃阴液与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上古本有温病 ,伊尹“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芩 )就是治温之方 ,太仓公直呼为“火齐汤”(齐 ,通剂 ,火门方的意思 )。太仓公用火齐汤 (据近人考证 ,实属三黄泻心汤 )的治案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颇详 ,西汉名医淳于意也用此方治愈了“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 )之病。可是 ,自《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之后 ,温热病遂变成广义伤寒的一种。就是别有师承的《难经·五十八难》也将温病归并伤寒之内。自此说一行 ,张仲景“撰用《素问》《八十一难》”自然以《伤寒杂病论》名其书 ,《太阳篇》所述的“温病”与…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温病是由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热性病。其临床表现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由于温为邪阳,阳盛则热,所以温病是按着阳胜则阴病病变规律来演变的热性病变。又因温为阳邪,最易化燥伤阴劫液,尤其温病后期,此种现象更为突出,所以阴液之存亡,对于温病之预后,有着决定性意义,这就显出“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助阴托邪治疗肿瘤的依据助阴托邪之法首见于柳宝诒《温热逢源》一书,在伏气温病过程中,阴精不足是邪气伏留的主要机理。因阴津不足,寒邪郁伏,至春阳气内动,则邪从热化,或时邪外感引动发为温病。温为火邪,最易灼伤津液,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柳氏曰:“当步步顾其阴液”,“用药宜助其阴气”[1]。仿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意,以为“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灼人之阴,而正虚邪陷则一也”,今既为“少阴虚弱不能托邪达于阳,反有陷入厥阴之势”,“岂不可用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乎”[1]。所以在临证时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使邪气外达三阳,病趋…  相似文献   

18.
从邪正盛衰探析《温病条辨》祛邪与补阴的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操儒森 《国医论坛》2004,19(2):19-19
吴鞠通是清代的温热大师,其代表作《温病条辨》堪称治温之经典,其中指出“温病最善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把救阴作为温病的重要治则。然而温病的发生发展贯穿着正邪相争,邪可伤正,正盛可祛邪,正虚则病进,妄补又可恋邪,用药不当又可伤正,如何顾护阴液以扶养正气,关系到疾病的转归与  相似文献   

19.
<正>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出于《外感温热篇》,系温热大师叶天士长期反复实践的经验之谈。语言虽简,其意颇深。温病袭人,必致发热,热则伤阴,阴伤则水不制火,其热必炽,炽则更灼烁其阴。如是者,两相因果,其病必剧。故治温病,必用清热养阴之法。清热者,辟温败毒以祛邪;养阴者,补充津液以扶正。虽然清热可以存阴,养阴可以退热,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两相比较,尤以后者为重。因为人体津液之存亡,直接关系到温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预  相似文献   

20.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