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31例进行临床与CT分析,结果示大面积脑梗死以老年男性多见,梗死部位多为左侧半球,以额颞顶区最常见。且易并发梗死后出血,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脑梗死1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36例临床资料,对不同面积、不同损伤程度、不同合并伤的脑梗死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单纯性灶状梗死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单纯性大面积脑梗死及并发重症颅脑损伤及其他复合伤的脑梗死采用手术治疗为主。结果出院时按GOS标准评价,单纯灶状梗死56例,痊愈51例,轻残5例;单纯大面积脑梗死11例,痊愈2例,良好3例,轻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并发重症颅脑损伤及其他复合伤的脑梗死69例,灶状梗死59例,痊愈29例,良好19例,轻残8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大面积梗死10例,良好1例,轻残1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儿童头颈部外伤、重型颅脑损伤、老年人并发慢性病、休克、严重胸腹部外伤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好发因素。单纯灶状梗死内科综合治疗疗效可靠;单纯大面积脑梗死及并发颅脑损伤的灶状梗死积极手术减压,及时改善微循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重型颅脑损伤以及老年人的大面积脑梗死预后差,致残率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3.
大面积脑梗死20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方法: 将脑梗死按梗死面积分为两组:A组为大面积脑梗死组20例;B组为非大面积脑梗死组50例.比较两组之间发病原因、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A组房颤性所致脑梗死、消化道出血率和出血性梗死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P<0.05~P<0.005)。结论: 心源性脑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大面积脑梗死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梗死等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结核病感染中,大约有10%至15%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1],导致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浆液性脑膜炎,结核瘤,结核性脓肿,脑病或脊髓性脑膜炎等[2],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MCI)是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面积达2/3或以上者,最大病灶直径通常> 8 cm且梗死范围累及2个及以上脑叶。MCI起病较急且进展迅速,可在早期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并形成脑疝,导致患者发生意识障碍并持续加重,患者预后多不良,病死率高达78%,且存活患者中约89%可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现将我院呼吸科1例肺结核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面积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62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运动功能、ADL及治疗效果,随访60例ADL。结果:临床特征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肢体轻瘫,重者意识障碍;CT及MRI显示在小脑皮层或中央大面积梗死灶,重者有品位效应及脑梗死;SCA区最常受累,其次PICA、AICA最少见,治疗总有效率93.55%,显效率89.10%,病死率5.25%,60例出院随访2个月时,ADL能自理及轻度依赖者50例。结论:大面积小脑梗死疗效较好,与疗效关系最密切的是病灶大小及部位。其次是开始治疗时间早晚及有无合并脑干梗死。  相似文献   

6.
徐晓  刘进 《浙江医学》2014,(11):1020-1022
脑血管病是高发病率与高病死率的疾病.其中脑梗死约占75%~85%,而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30%.腔隙性脑梗死系指大脑深部白质或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微梗死,经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规则腔隙,影像学改变为梗死灶< 1.5cm,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在60~70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少见精神症状,无意识障碍.其病死率和病残率较低,但复发率较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高龄、高血压、吸烟、男性、糖尿病等.而有些因素如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异常生化指标.本研究探讨HUA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出血性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 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 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与梗死程度及急性期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并经磁共振或CT检查证实梗死灶的住院患者并检查入院后空腹血糖值(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根据FPG和HbA1c分为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Ⅰ~Ⅲ组,统计四组患者的大面积脑梗死和死亡情况。结果高血糖Ⅰ组和高血糖Ⅲ组与血糖正常组相比较,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和急性期病死率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Ⅱ组与血糖正常组、高血糖Ⅲ组与高血糖Ⅰ组以及高血糖Ⅲ组与高血糖Ⅱ组相比较,虽然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前者均比后者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和急性期病死率高。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值可以反映急性期血糖水平,从而预测患者脑梗死程度和存活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死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病例中,老年人28例,占89.6%。非老年人4例,占10.4%。死于脑水肿、脑疝18例,死于肺部感染7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以老年人多见,脑疝和肺部感染为主要致死因素,因此,积极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发生、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张国旗 《中外医疗》2009,32(10):26-26
大面积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急危重症,致残率,病死率高,多系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的完全性闭塞所引起的。由于脑梗死位置、大小及范围不同,所以大面积脑梗死本身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同,梗死面积愈大,临床症状愈重。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最初的大面积脑梗死是指恶性大脑中动脉卒中,在其他血管区有或没有发生脑梗死,是对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区域大面积梗死的描述。与大面积脑梗死相关的脑水肿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脑疝形成,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病死率极高[1]。与此同时,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概率较高,为这类患者的管理及治疗带来极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了解出血转化的临床后果和预测因素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准确预后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面积脑梗死为颅内大动脉主干狭窄或完全闭塞所致,目前国内多采用梗死面积〉20cm^2,或大于同侧半球的2/3作为诊断标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因其可引起脑组织的重度损伤,急性期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据统计死亡率可高达60%-80%。积极有效地防治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转归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就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各种并发症临床防治做一深入探讨,希望能对临床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平  顾湘琪  杨俊凯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7):609-610,613
目的提高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方法对5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梗死范围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存活43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17.3%。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心病伴心房颤动致心源性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脑水肿所致的脑疝是大面积脑梗死早期死亡的直接原因。头颅CT或MRI检查能帮助大面积脑梗死获得早期诊断。综合治疗能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及病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老年人脑梗死范围与早期白细胞数、血糖值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16例老人脑梗死进行观察其血糖和白细胞计数。结果:多叶脑梗死者的白细胞数与病死率均高于局限脑梗死患者,局限性脑梗死中高血糖组与非高血糖组病死率相比P=0.078,差异显著,多叶脑梗死中高血糖组与非高血糖组病死率相比,P=0.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观察老年人脑梗死发病早期血白细胞数及血糖值的升高对判断梗死范围及估计病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血清钠离子的关系,探讨脑钠肽在脑梗死患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48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梗死组(68例),中面积梗死组(42例),小面积梗死组(38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血浆脑钠肽、血清钠的水平;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大面积梗死组内低钠血症病例和正常组血浆BN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中、小面积梗死组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大面积梗死组血浆BNP水平较中、小面积梗死组显著升高(P<0.05);大面积梗死组血钠浓度低于中、小面积梗死组及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组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组(P<0.05);大面积梗死组血浆脑钠肽浓度与血清钠离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其机制可能与低钠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胡建华 《中原医刊》2011,(15):66-68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脑梗死患者分为32例大面积梗死,36例中面积梗死,38例小面积梗死。测定血清脂联素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脂联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面积梗死月宇联素低于中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脂联素低于小面积梗死(P均〈0.05);大面积梗死同型半胱氨酸高于中面积梗死,中面积梗死高于小面积梗死(P均〈0.05)。结论脂联素与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颅内血肿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4例经头颅Cr、MR证实为重度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相应的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13例同时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另11例于首次手术1~3天内再次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按GCS标准判断预后,8例恢复良好(33.3%),中残4例(16.7%),重残3例(12.5%),植物生存2例(8.3%),死亡7例(29.2%)。结论:重度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患者极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主要确诊手段是常规CT、MR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剑平 《广西医学》2009,31(9):1336-1337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的疗效。方法13例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患者行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观察病情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d CT复查均见脑组织从减压窗膨出,中线结构移位减轻,基底池闭塞好转。13例均得到随访,恢复良好3例,轻、中残6例,重残3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7.69%。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缓解脑梗死继发的颅内高压,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掌握好手术指征,及早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仝杰英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22-123
目的:探讨社区老人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2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10个月随访评价,包括临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脑梗死复发率32.6%。经分析筛选出多灶病变、双侧病变、脑萎缩、年龄、高血压、有脑血管病病史、大面积出血或梗死等8个因素,为脑梗死后痴呆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由多种因素决定,不仅与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及发病次数有关,亦与脑梗死患者基础脑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5):2396-2396,239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大面积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23例均于发病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大面积梗死后合并出血性脑梗死,并出血性梗死使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大面积梗死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预后主要是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