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风温病的发病季节问题,临床诊断上常引起争议。诸温病学派(如叶天士、陈平伯氏)以及近代教科书均把风温列为春、冬季节病,在诊断方面把春冬两季作为第一个诊断要点,这给风温病的诊治制造了人为的紊乱。笔者认为对风温病的发病季节是值得讨论的。根据我们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和对风温病发病理论的理解,认为风温病是四季发病的常见病。现就风温病的发病季节不限于春  相似文献   

2.
温病病因学是研究温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学说。了解温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病的条件,就可以设法消除这些原因和条件,进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温病。一、邪正关系对温病发生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任何温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是由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斗争的结果所决定的。病邪可以使人发生温病,这是温病发病的外介因素。如风温犯人,最初表现肺卫症状,若治之不当,最易逆传心胞,出现神昏、痉厥、或耗损  相似文献   

3.
经产期温病是妇女温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妇女适逢月经前后或产褥期间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热病。一般分为经期温病和产后温病两大类型,两者虽发病时间不同,但在脉因证治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可将其合并而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章楠所著《医门棒喝》中的温病学思想,分析其辨治温病的思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医门棒喝》及有关章氏温病证治思想的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区分,温病、瘟疫的辨别,温病的分类以及章氏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章氏的温病思想及辨治特色.[结果]章氏对温病方论见解独特...  相似文献   

5.
温热病伤阴耗液已为人所熟知,温病伤阳耗气则易被初学者所忽略。本文根据笔者的学习所得,就温病伤阳耗气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关于病因病理一、热盛耗气:温病热盛耗气主要有三种因素。一是热邪炽盛,迫津外出,阳气随  相似文献   

6.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7.
清吴鞠通所著之《温病条辨》[1],创立了以三焦为纲辨治温病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温病的传变规律,概括了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的多种基本证候类型,创制了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清宫汤、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多首治温病  相似文献   

8.
伤寒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与温病系中医名著,均论述外感病,是临床非读不可医书,历代医家伤寒和温病学派之争至今尚未统一,实质上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病补充了伤寒之不足,研究其内在关系,有同有异,为此,个人通过教学临床多年认为伤寒与温病必须统一,总结出规律性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伤寒温病法对于内伤杂病的治疗亦非少见,中医内科学一书,本人统计,全书约有三分之一的证候所选方药均选自伤寒温病法,究其原因,杂病之虚实,与伤寒入里之太阴少阴厥阴病和温病化热入里的湿热,气分、血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  相似文献   

9.
《伤寒瘟疫条辨》论治温病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瘟疫条辨》所论述的温病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的辨析,认为杨氏认论治温病以重视“郁热”为特色。  相似文献   

10.
清代温病类医书著述丰富,使得题写序跋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序跋是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书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医药内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往往可以通过序跋来窥斑知豹。随着清代温病医书的医学价值被不断挖掘,其序文也应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清代温病医书序跋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主要记载了作者生平师承、学术源流以及学科发展脉络和刊刻流传情况。了解清代温病医书序跋内容,对于解读温病医书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清代温病类医书序跋内容为切入点,探寻温病医书序跋中反映出的清代温病理论的发展轨迹,为清代温病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把温病中温毒传染性强,易引起大流行的温病病因传统称为疫毒(或疫气、毒气、戾气、杂气)但是就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之血分证而言,较概念化,在指导具体温病辨证时,尚须结合各种温病、病因、病机,病理的特殊性进行运用。据此,本文以温毒(流行性出血热)所引起广泛出血性疫斑为主要特点,进而对其概念、成因、产生机理等问题作初步探讨。故不揣谫陋,兹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2.
温病“微观血瘀”证治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成机制、诊断意义及治疗特点等方面,对温病“微观血瘀”证治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毒”是温病血瘀的病理核心。并认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如凝血因素,血液动力学检验,可在微观阶段诊断温病血瘀,对于温病过程中仅见“微观血瘀”而无宏观血阏征象者,提出治疗上应早用化阏之药,以防微杜渐,所转病势。  相似文献   

13.
伤寒与温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伤寒和温病,都是感受自然界的病邪,而使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受损所发生的外感热病。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是祖国医学在研究论述和防治外感热性病方面的两大主体,也是中医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4.
杨栗山在其所著的《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创立了治疗温病的十五方。作者据此加以分析,认为苦寒解毒是杨氏治温病组方的基本法则;苦寒解毒被杨氏广泛运用于治疗温病诸证;热毒内郁是杨氏重用苦寒的主要病理依据。从而得出苦寒治湿病应大力提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对温病诊治中禁忌思想的认识中国政法大学校医院李玉平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深人发展,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已不能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到明清时代,温病学说日臻成熟,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王清任临床治疗注重活血化瘀.为后世医家所宗。其《医林改错》中有关瘟毒吐泻及痘之治法,对温病治疗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今将其温病治法归类为八法兼作述评,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下法具有通腑泻热 ,荡涤积滞 ,通瘀破结等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结肠腑或湿热积滞交结胃肠 ,以及血蓄下焦等证候。常用的具体治法有 ,通腑泻热法 ,导滞通便法 ,增液通下法 ,通瘀破结法等等。温热之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 ,故温病之治重在救液。然救液之法 ,不外祛邪与扶正。其祛邪之中的下法尤为历代温病学家所重视 ,因此有“伤寒下不厌迟 ,温病下不厌早”之论。清·柳宝诒指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位居中土 ,最善容纳……温热病热结胃腑 ,得攻下而解者 ,十居六七。”可见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吴鞠通作为温病大家尤善使用下法。…  相似文献   

18.
自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说问世,标志温病学派的系统形成。温病学派形成之前,基本上沿用仲景伤寒体系的法则治疗温病,温病学派形成之后,在温病的治疗上,提出了一个有争论的原则问题。即仲景伤寒包不包括温病?伤寒治法能不能治疗温  相似文献   

19.
近代医家张锡纯所撰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氏业医五十余载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书中医论新颖,经验宏富,医方精要,颇为医界后学所推崇。特别张氏那些发古阐微、穷源竞委的独到见解及源于实践、躬身亲验的临证经验更为后学者所援引效法。本文仅就该书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和诊治经验略做探述。1 温病析理有新见,不居旧说张氏在精诣《内》、《难》、《伤寒》及温病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于外感温热病的认识并不泥守前人之说,而是在前人之论的基础上又有个人的独创之见。前人认为伤寒、温病感邪有异,传变途径有别。如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谓:“伤寒由  相似文献   

20.
浅谈脾胃在温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晴清  林培政 《医学文选》2004,23(2):191-192
脾胃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影响着温病的发生与发展。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荣养全身。正气在温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是邪正相争矛盾的主要方面。《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温病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若正气虚弱,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