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医模拟问诊训练是通过模拟就诊场景,运用标准化病人为学生提供中医问诊训练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对中医问诊模块的学习现状,探讨中医模拟问诊训练教学对学生学习动力、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中医模拟问诊训练教学应用可行性及有效性,为标准化病人进一步服务中医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学》问诊实验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艳君 《西部中医药》2008,21(12):52-53
《中医诊断》学问诊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中医问诊的思维和技能,为日后进入临床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医问诊实验教学必不可少。实验内容及技能训练的方法均以让学生进行问诊实战训练为核心,包括如何总结归纳主诉,怎么围绕主诉展开问诊,并把中医思维运用到整个问诊过程,体现中医问诊的特色,边问边辨等等,实验效果良好,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兴趣性,使学生基本熟悉、掌握问诊的内容及技巧。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医问诊软指标的主观性、模糊性及多维性特性,是导致中医问诊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问诊规范化的重点及难点。同时现阶段症状、证候规范化尚缺乏行业标准、问诊症状信息采集方法的不统一、问诊症状信息分析方法的不统一的等因素,也制约了问诊规范化的研究,给问诊规范化的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问诊在四诊中收集的临床资料最多、最广,而且许多信息非问诊不可得,因而问诊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医问诊进行了归纳、梳理.反映了中医问诊不断完善、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同时也系统地介绍了古代医家对中医问诊的贡献.也介绍了中医问诊的现代研究情况。意在从浩瀚的中医问诊文献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做到继承和创新并重.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的问诊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明  李时明 《光明中医》2016,(11):1536-1537
目的浅析中医问诊的临床意义,为有效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方法重温中医问诊的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中医问诊的临床意义。结果中医问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临床医师获取患者临床资料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代的中医问诊具备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结论中医诊断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一环,应准确把握其特点和掌握其技巧。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问诊症状术语描述及其内涵的规范、中医症状量化分级、中医问诊信息采集的规范、中医问诊信息的规范化处理等方面对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李明  徐荣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72-1773
通过对中医问诊追本求源的研究 ,并结合临床实践 ,试图从中医问诊的全过程联系现代医学理论 ,找出中医问诊的特征和原则等本质性内容 ,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丰富中医问诊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在临床应用中 ,发现中医问诊充分体现了中医科学理论中辨证施治的精髓 :治病求本、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诊治“未病之病”(亚健康状态 )。中医问诊的本质是祖国医学医德与医术结合的精华 ,体现了现代医学中“身心并治”的原则 ,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的中医问诊已经具备了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旨在为中医问诊的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开辟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模拟问诊实验教学与传统问诊实验教学之间效果不同的差异。方法在中医诊断学问诊教学中,选取具有可比性2009级、2010级、201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和中医学专业教学班,进行模拟问诊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模拟问诊实验组学生的阶段测试成绩优于传统问诊实验组,问卷调查显示模拟问诊实验教学方法深获学生的好评。结论模拟问诊实验教学法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并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问诊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9.
问诊在中医临床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型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防治。2型糖尿病中医问诊量表的制定可以规范糖尿病的中医诊断,扩大中医问诊客观化的研究范畴。近年来,研究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多种糖尿病中医证候的初步量表开展临床应用。但现阶段中医量表制定的相关研究整体仍存在着部分量表选择不当、中医术语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确定统一的糖尿病证候诊断标准,确保糖尿病问诊信息采集规范,制定糖尿病中医问诊量表的完整体系,将利于实现糖尿病中医诊断的客观化和规范化,从而针对糖尿病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研究互联网问诊平台的中医医生服务质量评价结果,通过优化管理措施进行干预管理。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21年7月—2023年7月的42名中医医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和调查中医医生的服务质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名,对照组中医医生根据常规管理及操作流程进行干预,观察组中医医生进行互联网问诊平台服务质量调查后给予优化管理措施干预。分别实施相应的措施后采用调查量表对中医医生的互联网问诊平台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统计两组医生的管理效果。结果:结果显示中医医生的服务质量评分整体较高,根据分数大小进行排列分别为条件、医术、时间、问诊、态度。观察组中医医生的各项问诊满意度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医生的管理效果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联网问诊平台中医医生服务质量较好,经过优化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后中医医生的问诊满意度及管理效果均有较大的改善,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医问诊技能训练改变过去以问诊内容介绍为主的做法,编写问诊基本技能训练操作规范,分述重点步骤的具体要求和意义。结合中医问诊范例视频拍摄,规范问诊的具体运用过程。同时设计问诊病例,给出主要症状,要求学生根据主要症状进一步收集相关病史,使学生掌握问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通过规范问诊技能的训练过程,加强学生问诊技能的培养,使之能够较为熟练的应用于临床,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医智能问诊系统,实现快速获取关键症状并完成辨证,为中医问诊智能化、客观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ItemCF)和遗传算法构建症状获取模块以获取患者的症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分类器并基于获取到的症状完成中医辨证。结果该系统实现了高效地获取患者症状并完成中医辨证。在13次提问次数下,便能获得辨证所需的核心症状,实现证候分类器90%以上的辨证效果。结论该问诊系统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医问诊中"问什么、怎么问"的两个核心问题,相比依据问诊量表获取症状,极大地简化了问诊中关键症状获取的过程,并能够在证候分类中保持较好的分类效果,在问诊客观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实证主义主导的学术环境中,中医理论研究存在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医生经验和患者体验脱节,倾向"去人化"、"简约化"、"线性化"的问题,探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转变的可能性。在介绍、解读"叙事探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运用最具"质的研究"特点的"叙事探究"方法开展中医医生经验、内在思维和患者体验的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中医实践经验的意义、丰富中医理论内涵、发掘中医经验人文内涵具有积极意义;开展中医叙事探究有利于拓展中医理论思维与理论研究方法,有利于探索基于中医经验的理论方式,也有利于更好地留存中医经验的探究史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特征,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中医心系问诊采集量表,采集大样本心血管疾病临床病例,根据问诊信息的"有、无"分别赋值"1、0",建立问诊数据库;基于隐结构分析,找出规律,建立隐结构模型;人机结合,对部分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和类的细分;基于模型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特征。结果心血管疾病中医问诊证候以心气虚、心阳虚、气阴两虚、痰湿、血瘀、气滞、心火亢盛、津液亏虚为主,并兼见胃气上逆、肾气不固、脾胃虚寒等证,其出现率依次为46%、23%、34%、18%、19%、39%、14%、1.7%、19%、27%、25%,并提示了这些证候与关系密切的各问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出现的概率和互信息)。结论隐结构分析方法能为中医证候的分类提供定性定量依据,并提示综合聚类分析和类的细分方法的应用能进一步明确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为临床中医证候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现代化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客观、规范地采集和分析是实现中医诊断准确的基础。文章立足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阐述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的原理、技术与应用现状,并进一步总结中医四诊现代化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现代高等院校主要提倡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理念,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与学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本文就研究性学习的概况及其在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中实际应用的主要模式,以及继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发展情况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学习的特色,并能为学习和继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技术落地应用的角度出发,描述和评论目前中医诊断领域常用的AI技术的应用历史、现状及与中医诊断需求之间切合程度等问题,包括专家系统用于智能辨证、图像诊断和望诊、自然语言处理和问诊、传感器和智能硬件用于闻诊、切诊等;分析和预测和描绘未来AI相关新技术在中医诊断领域应用的趋势,包括多模态信息融合的中医智能化思路、物联网拓展诊断信息边界、区块链+联邦学习破解隐私安全需求与数据协作共享矛盾,以及通用中医思维知识图谱助力智能装备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相关性,为支气管肺癌中医证候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中医证候与临床分期及组织病理学类型,研究各证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种证候中医证型和组织病理学类型尚有统计学联系;不同的中医证候的胸腔积液征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空泡征、毛刺征等MSCT征象与中医证候尚未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MSCT表现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统计结果对确定肺癌临床证候分型标准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临床辨证论治及疗效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DS中医经络检测仪的原理以及功用。方法:通过利用感应器测定人体12条经络在体表24个原穴电能量值,量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结果与结论:该系统可以作为中医望、闻、问、切的有效补充,对多种疾病的病情观察和疗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