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表观扩散系数(ADC)、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及其相对值对不同病理类型脑内WHOⅡ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确诊的51例脑内WHOⅡ级胶质瘤,包括30例星形细胞瘤(AC)、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OD)、6例少突-星形细胞瘤(OA),分别测量其实质区ADC值和EADC值,计算rADC值、rEADC值,比较3组肿瘤各参数的差异,再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AC与OD+OA的鉴别诊断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ADC值、EADC值、rADC值和rEADC值在AC与OD、AC与OA瘤体实质区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OD与O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ADC、EADC、rADC和rEAD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以1.150×10-3 mm2/s、0.311、1.512、0.691为截断值时,鉴别AC与OD+OA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80%.结论 ADC值、EADC值、rADC值和rEADC值对脑内AC与OD、OA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鉴别OD和OA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别AC与OD+OA时各参数均有较高且相仿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ADC值对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ADC值在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颅内淋巴瘤和16例高级别胶质瘤(WHO胶质瘤分级:Ⅲ-Ⅳ级)行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和DWI成像,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感兴趣区(ROI)置于病灶在增强T1WI上明显强化且在ADC图上呈相对低信号部分,取病灶的最低ADC值,另外对同一病例以相同大小ROI置于对侧正常脑白质区测量三个ADC值,取其平均值。相对ADC值(rADC)取病灶最低ADC值与对侧正常白质区平均ADC值的比值。然后对淋巴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病例的ADC值和rADC值分别经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淋巴瘤多发10例,单发5例,DWI图上15例病灶均见高信号,ADC图上均呈低信号,rADC1为100%。高级别胶质瘤单发15例,多发1例,DWI图上11例病灶见高信号,另5例未见明显高信号,ADC图上11例病灶见低信号,另5未见明显低信号,rADC1为69%。结论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ADC值和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WI结合常规MRI形态学表现有助于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弥散加权和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脑梗死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30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22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WI及DTI扫描,比较患侧和健侧弥散信号的改变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各项异性指数(FA)值的变化,分析不同时期脑梗死DWI信号改变、ADC值及FA值的关系。 结果: 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在DWI呈高信号,慢性期表现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平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平均rADC值(P<0.05)。45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4例,慢性期11例)患者脑梗死区平均FA值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的平均FA值(P<0.05)。结论:DWI和DTI可以快速检出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DWI和MRI的联合应用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原发恶性淋巴瘤与脑转移瘤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影像学特征,分析ADC值、rADC值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多发性脑原发恶性淋巴瘤14例和脑转移瘤17例,观察其常规MRI表现和DWI表现,同时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和r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发性脑原发恶性淋巴瘤14例35个病灶中,DWI图像上25个病灶呈高信号,8个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2个病灶呈等信号,ADC平均值为(0.60±0.13)×10-3 mm2/s,rADC值为0.95±0.14。脑转移瘤17例选取的52个病灶中,DWI图像上27个病灶呈低信号,14个病灶呈等信号,7个病灶呈稍高信号,4个病灶呈高信号,ADC平均值为(0.80±0.17)×10-3 mm2/s,rADC值为1.15±0.24。两者ADC值(P=0.001)和rADC值(P=0.0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散加权成像通过观察DWI图像以及ADC值及rADC值的测定,为多发性脑原发恶性淋巴瘤与脑多发性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可减少诊断误差。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为脑梗死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69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88次DWI和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8例次,急性期35例次,亚急性期20例次,慢性期25例次,测量各期梗死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超急性期与急性脑梗死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明显下降,亚急性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高于超急性期及急性脑梗死病灶(P〈0.05),部分亚急性晚期(10~14d)病灶平均ADC值接近于甚至稍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其平均ADC值、平均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P〈0.05)。7例超急性脑梗死及26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内的ADC值、rADC值不均匀的,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1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将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并加以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与高级别胶质瘤采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高级别胶质瘤20例,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和常规磁共振表现,对比急性期脑梗死、高级别胶质瘤ADC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囊变坏死区DWI呈明显低信号,实性部位呈稍高信号,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区DWI呈明显高信号,急性期脑梗死和高级别胶质瘤实性部位ADC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依据急性脑梗死和高级别胶质瘤ADC差别,与增强扫描结果等结合,利于二者鉴别诊断,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脑肿瘤未强化部分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不同级别的76例脑胶质瘤普通MRI及扩散图像信号特征进行分析,测量并比较增强及未增强病灶、水肿区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并进行扩散图像对瘤灶的诊断试验评价。结果胶质瘤增强与未增强区域的rADC值没有差异,而未增强区域rADC与周围水肿区rADC值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未强化部位在扩散成像中有很好的显示。DWI和ADC图上诊断的敏感度为76.8%,特异度为90.2%。结论对于未明显强化胶质瘤或胶质瘤的未强化区域,ADC与DWI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肿瘤未强化的缺点,对未强化胶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手术区域的研判及临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与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进行分析,探讨磁共振成像在两者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11例和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14例,测量病灶表观扩散系数,分析两组患者表观扩散系数的差异。结果 11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病灶位于胼胝体压部中央,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平均为(291.59±48.30)mm~2/s;14例胼胝体压部梗死患者病灶分布不均匀,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平均为(328.43±53.70)mm2/s。两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和胼胝体压部梗死的表观扩散系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稍低的表观扩散系数可辅助诊断,两者鉴别还需结合病灶位置及形态。  相似文献   

9.
弥散成像在分析脑多发性硬化病灶病理改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Chu SG  Shen TZ  Chen X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5):2513-2517
目的探讨脑部MS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表现,分析其在推测病灶病理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脑部MS及作为对照组的11例亚急性脑梗死病例行DWI及DTI联合成像。分析DWI及通过DTI获得的ADC图、EADC图、FA图上MS病灶及梗死病灶的信号特征。量化分析MS急性病灶的核心、周围及周围外、MS慢性病灶、梗死病灶的ADC值、EADC值、FA值,推测各种病灶或部位病理上的不同。结果慢性、较小MS病灶DWI呈等信号。急性、慢性较大MS灶及梗死病灶在DWI图像上均呈程度不同高信号:EADC图发现高信号灶13个,分布于急性MS病灶周围以外,余病灶均呈低信号。脑梗死灶ADC值与MS慢性病灶相仿(P〉0.05),升高最多。二者〉MS急性病灶核心(P〈0.05)〉MS急性病灶周围(P〈0.05);EADC值MS急性病灶周围〉MS急性病灶核心(P〈0.05)〉慢性MS病灶、梗死灶(P〈0.05);FA值脑梗死灶最低,其次为慢性MS病灶,前者低于后者(P〈0.05)。MS急性病灶核心低于MS急性病灶周围(P〈0.05),二者低于梗死灶及慢性MS灶(P〈0.05)。MS急性病灶周围以外显示ADC值最低及EADC值最高病灶。结论DWI高信号意义的判断需结合病史及常规MRI表现。EADC图判断病灶内水分子弥散受限较DWI更准确。ADC值升高伴随FA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灶内组织结构破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8例病毒性脑炎和27例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在治疗前或手术前接受了常规MRI、DWI检查。病毒性脑炎经临床及治疗随访证实,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测量并计算两组病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结果病毒性脑炎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07±0.19)×10^-3mm^-2/s和(1.26±0.21)×10^-3mm^-2/s,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平均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60±0.28)×10^-3mm^-2/s和(2.04±0.41)×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的ADC值和rADC值能较好地鉴别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脑内占位病例,20例脑胶质瘤(WHO分级Ⅲ级10例,Ⅳ级10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脑转移瘤,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和DWI检查。测量瘤体、瘤旁水肿区及对侧正常区的ADC值,瘤体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t)=瘤体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瘤旁水肿区的标准化ADC值(rADC-p)=瘤旁水肿区ADC值/对侧正常区ADC值。结果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液化坏死区DWI上均呈低信号。20例胶质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8例脑转移瘤瘤体及瘤旁水肿区的ADC值均高于对侧正常组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与脑转移瘤rAD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的rADC-p值明显低于脑转移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可以用来帮助鉴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从而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脑梗死扩散加权成像的差异,探讨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不同时期梗死病灶ADC值及相对rADC值,比较各期rADC值的差异。结果@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梗死灶显示较常规MR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②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分别为(63.13±6.39)%、(67.75±7.90)%,亚急性期时rADC逐渐升高,甚至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脑梗死病程具有显著相关(r=0.866,P〈0.001)。结论DWI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敏感;与ADC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判断脑梗死的分期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肿瘤实性区域的组织扩散情况,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常规MRI、DWI检查资料,按照2000年WHO脑肿瘤分级标准,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22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17例。所有病例均术前行DWI扫描,在工作站构建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性区域和相应部位正常参照区域的ADC值,观察高级别胶质瘤组和低级别组肿瘤实性区域ADC值与正常对照的相互关系,并着重观察两组肿瘤各自与正常参照区域的相对(肿瘤/参照)ADC值之间的关系。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之间肿瘤实性区域各项比值的比较均采用两样本£检验。结果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性区域ADC值(1.27±0.20)×10^-3 mm^2/s较正常对照区(1.10±0.15)×10^-3mm^2/s稍高,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低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性区域ADC值(1.84±0.29)×10^-3 mm^2/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区(1.00±0.08)×10^-3 mm^2/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瘤体实性区域rADC值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MRDWI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价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联合应用对脑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4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脑内囊性病变(包括高级别胶质瘤24例、单发转移瘤20例、脑脓肿10例),行常规MRI、DWI扫描,获得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波谱图。单体素PRESS(TE144ms)序列囊壁或囊内^1H-MRS成像,测量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脂质Lip峰高,计算出Cho/Cr,Cho/NAA,NAA/Cr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高级别胶质瘤DWI上囊腔内低信号19例(19/24),ADC值增高;高信号3例(3/24),ADC值减低,混杂信号2例(2/24)。20例病灶中心检测到NAA峰(83.3%)。②单发转移瘤DWI上囊腔内低信号14例(14/20),ADC值增高;高信号2例(2/20),ADC值减低,混杂信号4例(4/20)。病灶中心和囊壁高Lip峰13例(65.0%)。③脑脓肿DWI上脓腔内高信号7例(7/10),ADC值降低,混杂信号3例(3/10)。病灶中心9例显示AA峰。④胶质瘤与转移瘤囊壁之间Cho/Cr、Cho/NAA、NAA/C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MR氢质子波谱(^1H-MRS)联合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可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单发转移瘤与脑脓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脑脓肿、52例胶质瘤、58例转移瘤、28例表皮样囊肿、52例蛛网膜囊肿进行常规MR、DWI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和增强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脑脓肿、胶质瘤和转移瘤全部强化,表现为环状或花环状强化;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病例不强化。DWI上32例脑脓肿和28例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52例蛛网膜囊肿均为低信号;110例脑肿瘤患者中,10例胶质瘤呈高信号,26例呈混杂信号,其中20例为胶质瘤,6例转移瘤,其余均为低信号。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磁共振在颅内囊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不同时期脑梗塞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9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30例(7~72 h),亚急性期30例(3~10 d),在ADC图上测量梗塞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rADC=病变区ADC/对侧相应区域ADC×100%),分析梗塞不同时期rADC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灶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平均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342×10^-3mm^2/s,急性期:0.462×10^-3mm^2/s,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744×10^-3mm^2/s,急性期:0.817×10^-3mm^2/s。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rADC值最低,分别为超急性期:45%,急性期:59%,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即rADC值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梗塞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ADC图可以对脑梗塞进行分期诊断,还可以动态观察进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表观扩散系数比值(rADC)在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