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寸口”脉搏波测控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功能的影响,探索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测控的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模式。方法将40例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20例和非搏动灌注组20例,体外循环方法分别采用搏动灌注法和非搏动灌注法;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寸口”脉搏波波形;手术前后检测血液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尿酸,术中血乳酸、尿量,以及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结束后2h(T2)、体外循环结束后24h(T3)血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石、白细胞介素-8等指标。结果20例搏动灌注患者“寸口”均检测到脉搏波(单峰波、双峰波、三峰波),20例非搏动灌注患者“寸口”未能检测到脉搏波;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尿酸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搏动灌注组术中乳酸水平明显低于非搏动灌注组(P〈0.05),单位时间尿量明显多于非搏动灌注组(P〈0.01);两组患者T1、T2、T3三个时间节点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石、白细胞介素-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搏动灌注对改善体外循环患者’肾血流灌注及机体缺氧状况有一定的优势;患者“寸口”可检测到单峰、双峰、三峰脉搏波,提示搏动血流能量能有效传递到外周血管,通过一定的优化设计;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测控的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手术患者的寸口脉搏波分析与研究,探索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血流搏动波的量化分析方法。方法将34例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和"非搏动灌注"组,每组各17例;观察手术者寸口脉搏波情况,比较"搏动灌注"手术者术前、"搏动灌注"过程中寸口脉搏波。结果体外循环手术者主动脉血流阻断后寸口未出现明显的脉搏波,"搏动灌注"开始后寸口出现脉搏波;"非搏动灌注"手术者在整个血液灌注过程中寸口未出现明显的脉搏波;"搏动灌注"手术者术前、"搏动灌注"时寸口均出现脉搏波,但"搏动灌注"时脉搏波较低平。结论初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寸口脉搏波能反映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搏动能量的传递状况;寸口脉搏波可作为观察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搏动能量传递效果的客观指标;脉搏波幅度、面积等参数可尝试作为观察"搏动灌注"效果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的影响,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评价的方法 方法:将5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6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 组)26例;采用PowerLab 8/30生理仪全程记录“寸口”脉搏波、血流量、血压和泵压;计算两组患者的脉压差(ΔP)、平均动脉压力(MAP)、能量等值压力(EEP)和富余血流动力能量(SHE);检测体外循环术前后血栓弹力图(TEG) 结果:①术前两组患者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体外循环术后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非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未能检测到“寸口”脉搏波。②搏动灌注组ΔP、EEP和SHE值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组(P<0.001),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搏动灌注组凝血反应时间(R)较非搏动灌注组延长(P<0.05),凝血综合指数(CI)显著低于非搏动灌注组(P<0.05) 结论: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在增加血流灌注压力和血流搏动能量、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的ΔP、EEP和SHE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提示脉搏波可以作为监测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039-204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搏动灌注对患者肝肾功能和脉图参数的影响。方法:在CPB下手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88例,主动脉阻断期间搏动灌注组应用人工心肺机自身的滚压泵通过转速改变形成搏动血流进行灌注,脉搏波为三峰(双峰)波形模式;于术前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并采集术前及术后脉搏图。对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谷草转移酶显著高于术前,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且血肌酐与血尿素氮的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但术后比值与术前比较,呈下降趋势。手术后脉图参数h1显著高于术前,术后w/t显著低于手术前。结论:(1)搏动灌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肾功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2)搏动灌注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维持血液动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上肢脉搏波传导速度(ulPWV)特征价值及不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脉图参数的关系。方法 同步采集82名健康人上肢不同部位多信号波形,利用Matlab提取传导时间与脉图参数,结合传导距离计算6种ulPWV,观察其分布情况并比较左右侧差异;对不同PWV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不同PWV与脉图参数的关系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心臂脉搏波速度(hbPWV)、心桡脉搏波速度(hrPWV)与心指脉搏波速度(hfPWV)变异率小,可能是较为稳定的ulPWV指标。健康人ulPWV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ulPWV与对应的动脉血管类型及动脉壁构成特点有关,富含主动脉弹性信息的hbPWV最低,反映肌性中小动脉硬度的臂桡脉搏波速度(brPWV)最高,对应手部末梢循环的桡指脉搏波速度(rfPWV)有其特异性。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WV指标与脉图参数的集合变量间相关(R=0.612,P=0.004),hbPWV、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h3/h1正相关、与h5/h1负相关,hrPWV...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寸口三部脉诊法"在肺系疾病临床应用文献中的使用频度,了解"寸口三部脉诊法"的使用情况,掌握中医脉诊方法的进展和现状。方法:应用"万方期刊学位""同方期刊学位""维普期刊""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新版《中医内科学》中"肺系系统疾病"诊断名称为标题,以"中医""辨证"为主题词与关键词,交叉检索1984年1月—2015年1月符合标准的全部可检索文献,分别以"寸脉""关脉"或"尺脉"为查找词,查找文献内应用"寸口三部脉诊法"诊断病症与辨证施治情况。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2984篇,其中使用"三部脉法"进行辨证施治的文献4篇,占所检文献的0.13%;与未应用文献99.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984年—1999年共有2篇,占此年限间所检文章的0.18%,2000年—2015年共有2篇,占0.11%;以2000年为分界点,前15年与后15年文献比较,其使用频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30年中医诊治肺系疾病的文献中,大多数医者将"寸、关、尺"三部视为一部,以不分部的"整体脉法"进行辨证施治,而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的"寸口分候脉法"则仍是寸口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价值可能是针对"寸口整体脉法"无法准确辨证的某些特殊病例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用脉搏波的线化理论对70例病理性弦_脉脉图的有关参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0例中住院病人47例,门诊病人23例;男性53例,女性17例;年龄25~69岁,平均52岁,其中≥50岁者54例,<50岁者16例。心血管疾病组40例(高血压病31例,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大脑深部较小的缺血性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腔隙性脑梗死按中医辨证属“中风,中经络”范畴。患者多急性起病,猝然昏仆,头晕、口眼歪斜,口舌不利。肢体不利,肢体疼痛,肢体淤紫不温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中药具有化学成分复杂、成分结构多样、生物活性多样等特点,单一化合物无法准确反映中药的质量和药效特点,多成分、多指标、多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在中药研究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何综合分析多成分、多指标、多影响因素评价结果是中药复杂体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雷达图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之一,因其在形式上与蜘蛛网有极高的相似性,本课题组提出了"蛛网"模式("spider-web" mode)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筛选、中药质量评价、稳定性、活性成分筛选等研究中。对"蛛网"模式及雷达图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开展系统综述,总结"蛛网"模式的优点、特点、应用领域,以期"蛛网"模式能更好地服务于中药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胃为传送水谷之通道,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喜润而恶燥,凡能疏调气机,恢复胃腑和顺通降职能之法皆为通法,通法蕴含虚实平允、寒热平调、气血平和、阴阳平秘之意。胃癌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癌毒留滞,本质是“不通”。初期气血瘀滞、痰凝互结,以标实为主;后期则正气虚馁,以本虚为主。应在健脾助运,补益后天的基础上,佐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化痰散结、燥湿坚阴等法。健脾补虚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湿热蕴结脾胃用藤梨根、无花果、薏苡仁、黄连温胆汤、苍术、黄连、苦参等;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气虚血瘀者加补气活血化瘀药物;病程后期,加益气养阴药物。 相似文献
11.
脉是机体气血在和不同性质的病邪相互抗争妥协后产生的一种综合状况,由性质和位置两个基本方面构成,反映了正邪两方面的状态。寸口脉是全身脏腑气血状况的缩影,我们可以通过触诊患者双手脉象并运用"三比法"原则诊脉,确定病情属阴属阳。弦脉是临床常见脉,可以出现弦脉的原因很多,本文旨在总结笔者在跟师临床学习过程中见到的弦脉及以弦脉为主的复合脉的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肺动脉灌注参芪扶正注射液(简称参芪液)对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病变伴肺动脉高压的患者22例,分为参芪液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两组均在升主动脉阻断心脏静止后,经主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对照组灌注纯氧合血肺保护液,参芪液组灌注由参芪液与氧合血组成的肺保护液;分别于转流前、转流结束时、转流结束后6h、24h测定并记录两组肺循环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肺血管阻力(PVR)、静脉血与动脉血白细胞比值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结果两组MDA和PVR较转流前均升高(P〈0.05),但参芪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术后24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静脉血白细胞/动脉血白细胞比值在转流结束时及转流结束后6h均高于转流前,但参芪液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参芪液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16.1±5.5)h,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1±6.9)h(P〈0.01)。结论参芪液能减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葛根素预处理对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葛根素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围手术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手术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试验组于术前1周开始用葛根素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日;对照组滴注平衡盐,其他处理两组无差别。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期、升主动脉阻断后10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2 h、12 h共5个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6、IL-8、IL-10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CPB后上述参数水平开始升高,升主动脉开放后2 h时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但12 h仍高于术前(P<0.05),葛根素组TNF-α、IL- 6、IL- 8水平在各时间点上升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各时间点IL-10水平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PB手术前使用葛根素能有效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的水平;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从而减轻CPB术后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对低温体外循环(CPB)红细胞的保护效果。方法择期行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Ⅱ~Ⅲ级,全身静脉麻醉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银杏组:开胸之前给予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1 mg/kg,静脉滴注,CPB开始前滴完;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同速度静脉滴注。分别在CPB开始前(T1)、鼻咽温(降至30~31℃)稳定期(T2)、鼻咽温复温至36℃(T3)、CPB结束后30 min(T4)、CPB结束后3 h(T5)5个时间点采集桡动脉血,测定血浆丙二醛(P-MDA)、红细胞丙二醛(E-MD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钠钾ATP酶、钙镁ATP酶活性。结果与T1比较,对照组T2-5时P-MDA、E-MDA水平升高,T2时E-SOD升高,T3-5时E-SOD浓度降低(P0.01),银杏组T2-5时P-MDA、E-MDA及E-SOD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银杏组T2-5时P-MDA、E-MDA水平较低,T3-5时E-SOD活性较高(P0.05或P0.01)。与T1比较,两组T2时钠钾ATP酶、钙镁ATP酶活性升高,对照组T3-5时这两种酶活性降低(P0.05或P0.01);银杏组T2-5时这两种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或P0.01)。结论低温CPB期间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通过减轻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发挥红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参附注射液对婴幼儿体外循环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4例〈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参附组于中心静脉穿刺完成后经中心静脉泵注参附注射液1mL/kg(对照组只用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即刻、体外循环(CPB)开始时、主动脉阻断时、CPB后20min、CPB结束时及术后6h、24h抽取中心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参附组患儿转窦时间、术后患儿苏醒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后即刻两组间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PB后对照组TNF—α、IL-6均升高,CPB20min时达峰值(P〈0.05),术后24h降至术前水平。参附组TNF—α在主动脉阻断时、CPB20min、CPB结束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6在CPB20min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具有缩短转窦时间和术后患儿苏醒时间,并可抑制CPB引起炎性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围术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围术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总数,血清IgG、IgA、IgM、C3、C4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影响。方法 将9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参附组(第1组)、术后参附组(第2组)、对照组(第3组)3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术前第1天、麻醉后(转机前)、停机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第8天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总数停机即刻及术后l、3天明显升高,到第8天下降,但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淋巴细胞总数,血清IgG、IgA、IgM、C3、C4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4^+/CD8^+)停机即刻及术后1、3天明显下降,术后第8天有一定程度恢复,其中第1、2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轻,术后恢复比对照组好。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改善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免疫功能,减轻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简称参芪液)对体外循环(CPB)术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分为参芪液组与对照组(每组10例)。参芪液组于术前5天开始及术中体外循环结束时每日静脉滴注参芪液250mL。于麻醉前、术后6h、24h、72h及7d抽取肝素抗凝的外周静脉血,动态检测两组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参芪液组患者RBC-C3bRR、RBC-ICR术后6h、24h、72h及7d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于术后7d恢复到正常水平,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CPB可以导致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围术期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能明显改善CPB患者术后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