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运用水外(注射用水),采用皮内穴位封闭的方法治疗148例各种癌症(如胃痛、头痛、痛经、胆囊区疼痛等),经一次注射即可止痛,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48例中,男性69例,女性79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3岁;病种:胃痛40例,病经37例,头痛21例,胆囊炎15例,胆道蛔虫症32例,胰腺炎3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年。2、治疗方法2.1、取穴:一般按三种方法取穴,即无应穴(阿是穴)取穴法:有多处痛点者,寻找最痛点,以痛为脱;病症取穴法:如前头痛取印堂穴,胃病取中院穴等;神经分布取穴法:如前头痛取眶上神经…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对212例中,男性151例,女性创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15min,最长7天,其中病程一天以内者1匕例,二天以内者55例,三天以内者22例,三天以上者20例。IZ治疗方法取穴。腰扭伤在督脉脊椎正中者,取主穴:人中穴,配穴:后溪,腰阳关,委中。腰扭伤在足太阳膀眈经者,取主:后溪穴。配穴:白环,委中,次左侧膀眈经范围内腰痛,取右手后溪穴,右侧腰痛则相反。腰扭伤在足少阳胆经至足太阳膀眈经者,取主穴:腰痛1和腰痛3穴,配穴:阳陵来、支沟,肾俞,左侧扭伤痛取中侧腰痛穴,右侧痛则相反。I3操…  相似文献   

3.
后溪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头项强痛 陈某,女,34岁。经常后头痛、呈刺痛,发作时疼痛难忍,口服镇痛药效果不显,针刺后溪穴后,头痛减轻,以后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头痛消失。《通玄指要赋》云:“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后溪穴治疗头项强痛,因该穴和督脉相通,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故后溪穴治疗头项强痛。2 癔病 梁某,男,28岁。平素性格内问.一日因与顾客争吵后,四肢抽搐,2min后缓解,默默不语,目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中的取穴原则,一般可分为近取,远取和随证取穴三法。近取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取穴,如肘痛取曲池、天井;肩痛取肩髃、肩贞;膝痛取犊鼻、阳陵泉等。远取是指在病痛的远隔部位循经取穴,如胃痛取内关;腹痛取足三里;腰痛取委中等。随证取穴是指对某些全身症候的经验取穴法,如昏迷取人中、十宣;发热取大椎、曲池、多汗取合谷,复溜等。  相似文献   

5.
经气相应取穴法是根据《内经》中经络学说以及有关刺灸法的基本理论而提出的一类针灸取穴方法,有对称相应取穴法、交叉相应取穴法、水平相应取穴法三种,主要适应于治疗肢体疼痛性疾病,尤对体表有明显痛点的急性痛症疗效显著。现特介绍于下,以供参考。具体应用一,对称相应取穴法:选痛处对侧对称点施以针灸。痛在经穴部位,则取另一侧相对称的经穴;若痛不当经穴,则取对称阿是穴。  相似文献   

6.
临症中常遇一些顽固性头痛病例,采用以下三种补充方法,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一、在上述辨证基础上,补加经络辨证,再加引经药物。其要点是:前头痛,连及巅顶,属阳明经痛,可加葛根、白芷;后头痛,痛连项背,属太阳经痛,可加羌活、藁本;侧头痛,时轻时重,属少阳经痛,可加柴胡、青皮;巅顶痛,痛如刀劈,属厥阴经  相似文献   

7.
杨廉德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30余年。博采众学,经验丰富。在取穴和配穴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现将我跟师两年所见拾零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一、远端取穴治头痛 远端取穴法,《灵枢·终始》篇早有论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杨老依此取穴,疗效甚著。如一苏姓患者,自述头项强痛,形寒肢冷,伴有喷嚏乏力,脉浮苔薄白等。六经辨证为“太阳病”,杨老取其右足上的足太阳膀胱经穴足通骨和束骨,针用平补平泻,一次而愈。  相似文献   

8.
我们多年来用针剌和内服中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许多顽固病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治疗方案1.针刺取穴:前头痛取合谷(双),足三里(双),中强刺激;针印堂穴局部酸胀明显后出针.后头痛取合谷(双)、足三里(双),强刺激;针风池穴(双)要使头部有沉麻感.偏头痛取患侧太阳穴、率谷穴、风池穴、外关穴、足三里(双).  相似文献   

9.
<正> 急性腰扭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科自1988年起,采用针刺“悬钟”穴治疗急性腰扭伤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40例中男29例,女11例,病程1天以内13例,1~2天18例,≥3天9例,40例均经专科确诊。 2、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痛点同侧取穴,左侧痛取左侧,右侧痛取右侧,中间痛者按男左女右取穴。用1~1.5寸毫针直刺“悬钟”穴5分~1寸,得气后留针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性头痛患者,采用耳穴贴压方法治疗,取穴,以神门、皮质下、枕为治疗头痛的主穴。配穴:前额痛加额、胃穴;偏头痛加颞、胆、交感、外耳穴;后头痛加枕、膀胱穴;头顶痛加顶、肝穴;全头痛加额、颞、枕、顶、外耳穴。神门可镇静止痛,安神定志,皮质下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与神门相配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枕为经验取穴,外感头痛可加耳尖穴,肝阳上亢型可加肝穴,肾虚头痛可加肾穴,痰浊头痛可加脾、胃穴,以化痰健脾。单耳取穴,先在一侧耳廓以75%乙醇局部消毒,再将附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在选好的穴位上,每贴压1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5d,贴压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3~5次,每次按压1min,以耳穴发热或出现热痛胀感为宜,双耳交替进行。7—10次为1疗程。结果60例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36例,2个疗程治愈24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性头痛,能疏通经络、镇静止痛,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头痛是临术上最常见的疾病,虽然治疗方法很多,疗效往往不甚理想,在临术实践中应用针灸治疗各种头痛病人(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取效迅速,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临术收治30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病程短者7天,最长10余天。其中血管性头痛,少阳经偏头痛13例,后头痛,足太阳经头痛10例,足厥阴巅顶痛7例。辨证与治疗1.后头痛(太阳头痛)表现头痛、痛连项背、恶风恶寒,遇风加重、苔薄白、脉浮紧。治则:硫风散塞、通经络、调气血。取穴:至阴、风地方法:至阴穴点刺放血、风地外双侧,留针30分…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尤以偏头痛者居多.笔者近四年来运用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治疗血管性头痛157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一、治疗方法1.循经取穴组:通过辨证,取与经脉  相似文献   

13.
曾庆艳  许相玲 《中外医疗》2011,30(36):100-100
目的 循经取穴,运用中医针刺疗法,治疗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厥阴经,督脉上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 90例患者针刺次数最少一次,最多10次,治疗结束后,显效74例,占82.2%,有效12例,占13.3%,无效4例,占4.5%,总有效例为95.5%.结论 通过对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厥阴经及督脉穴的适度针刺,可达平肝潜阳,益气升清通络止痛之功效,从而有效治疗头痛.  相似文献   

14.
一、填空(每小题一分,共10分) l、耳门穴属________经穴,听会穴属________经穴。 2、骨度分寸中,膝中至外裸尖问兄:____一一一一寸。 3、经脉系统中,同起于“胞中”经脉有:___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0 4、小肠经的下合穴是,_一一一一一__,三焦经的下合是_一一一一一一一。 5、心包经实证,用俞幕配穴法取__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穴。 6、循经取穴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一__一_一一_一_的理论。 7、手指比量法取穴包括______E腕跺关节附近2、骨度分寸除那两条外其余均相距8寸 8、风泄穴属________一一。 风府穴属______经穴 9、八脉交会穴后…  相似文献   

15.
治疗方法取穴:痛在膝盖处取曲池,肘髎;痛在膝内侧取曲泽,尺泽;痛在膝弯处取小海。操作:直刺0.8~1寸。小海穴向上斜刺3~5分,留针30分钟。手法:虚寒者用烧山火手法,实热者用透天凉手法,不虚不实者用平补平泻手法。疗程:隔日针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效果痊愈(症状消失,行动如常,能上班工作)231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6.
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男12例,女22例;左侧头痛者15例,右侧头痛者19例。年龄最大者73岁,最小者17岁;病程最长者13年,最短者3天。2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风池、太阳、率谷、头维、百会、四渎、合谷。 操作方法:以上穴位循经远近相伍,用75%酒精棉球消毒肌肤后,取28号粗毫针1寸、1.5寸,取患侧深刺重泻透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针灸治疗风湿性头痛60例,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最小历岁,最大68岁;其中干部3例,退休工人2例,教师2例,学生1例,农民52例,病程最短则天,最长5年。疗程最短8天,最长2月。病例选择:头痛症状为主,并具有以下特点:多为重坠或昏胀感,头痛头重而与天气变化有关,全身竣倦微痛,胸闷不适。舌苔白腻,脉德缓等。治疗方法:确定主穴与配穴。主穴:太阳“双侧”,风地“双侧”,百会,太冲;配穴:前头痛取阳白,“双侧”,足三里“双侧”,偏头痛取合谷、曲泉,后头痛取穴阳谷“双侧”…  相似文献   

18.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19,(11):2268-2272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例一:张某某,女,50岁,农民,1989年2月28日初诊。主诉:头痛以额、枕部较重,阵性发作,痛如锥刺,已20年,近10天来头痛剧烈,伴腰痛酸软,失眠,耳鸣;每次服去痛片3~4片头痛不减。望患者痛苦病容,舌质暗红,脉涩。检体:心、肺、肝、脾均正常。脑血流图示:“脑血管动脉硬化”。取穴:耳针:交感、神门、肾、心、额、枕(留针30分钟);体针:印堂、太阳(双)、风池(双)手法:强刺激不留针,起针后按摩穴位3—5分钟。针刺治疗1次效果明显,针刺治疗10次顽固性头痛痊愈。随访一年病未复发。 按:患者头痛,久病入络,血淤气滞,淤血内停,阻塞脉络,故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腰膝酸软,失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