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证治验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有虚实之区别。因实而致疼的有:感受外邪或气滞、血瘀,或痰浊凝滞等。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有因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脏腑经脉失养,因虚而致痛的。痛症的临床治疗,着重要知道疼痛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所讨论的“厥证”,从病因、病机、临床证型、表现特点及治则治法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总结出:因阳虚寒盛而致之寒厥,因邪热炽盛而致之热厥,因气郁而致之气厥,因血虚受寒而致之血厥,因痰、食积滞而致之痰厥和食厥,因阳郁不伸而致之阳郁厥,因蛔痛而致之蛔厥,因真阳虚衰而致之脏厥,因水气内停而致之饮厥,因脉道不通而致之脉厥等十一类厥证。为研究《伤寒论》和临床工作者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业医三十余载,所诊治过的痛症患者中,因痰致痛者屡见不鲜。元贤中阳老人尝云“痰之为物,随升降,无处不到……为寒热肿痛,或心下寒痛如冰,或骨节刺痛无常”《医述》。凡痰到之处,气血被其阻滞,“不通则痛”,痛症由生。今撷四案于兹,以求教于同道。1风痰致颊痛...  相似文献   

4.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人的一生都会有疼痛的体验。疼痛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既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亦可以单独出现。究其病困病机,历代医家多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论述。所谓“不通则痛”,多因实致痛。其病因,或感受外邪,多为六淫之邪...  相似文献   

5.
“痛”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若以痛为病,则为痛证。“通”是治疗痛的一种有效方法,痛之与通,息息相关。兹就其相互关系及治痛常用之通法浅谈于下。一、不通则痛痛有虚实,有关痛的病因病理,中医学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历代医籍记述甚详。《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再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曰:“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生于痰……”,《医学正传·胃脘痛》曰:“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清痰食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不荣则痛"的疼痛类型,笔者将其称为"肝虚身痛证",主要是因肝血不足,致脏腑筋脉组织失养而出现的一种虚证疼痛。笔者从肝论治,以补肝汤为主方,临证兼顾患者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兼夹病邪属气滞、寒、痰、血瘀等之异,而参以行气、温阳、化痰、散瘀等法,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补虚法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吴忠贤湖北省通城县里港卫生所437402补虚治痛法主要用于某些因素导致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经脉失去充运、营养、濡润、温煦,而产生因虚致痛的病理状态。笔者将此法应用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益气升阳、养血柔肝治愈肝病胁病李...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以痛为输”进行了解释,近代学者结合临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疼痛点的不同认识,二是与阿是穴的关系。重温《内经》有关条文,认为“以痛为输”是《灵枢·经筋》提出的取穴方法,而经筋病变多集中于入腠袭筋之体表筋肉之处,其症候主要表现为疼痛为主,并以压痛为主要病理反应,而经筋不能传输气血,无穴可言,唯有“以痛为输”作为治疗经筋痹证的优化取穴方法。“以痛为输”属阿是取穴法的一种,与经穴、奇穴以外无明确定位的一类腧穴的总称——阿是穴的概念不同,当明辨之。  相似文献   

10.
眉棱骨痛属祖国医学"头风"、"头痛"范畴,最早记载于明·戴思恭著《证治要诀》,其后则见于倪维德之《原机启微》.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风热之邪,上扰清窍.太阳经主一身之表,起于睛明,经眉头之攒竹穴,过前额,至巅顶,下至枕部.风热外犯,上先受之,故有眉棱骨及前额部疼痛;或因风痰上逆,浊阴所乘,脉道阻滞,清阳不能外达于目,故而疼痛;或肝血不足,头目无所滋养而致眼眶骨疼痛;或因暴怒伤肝,肝郁气滞,化火扰,故见眉棱骨痛.笔者经临床实践,采用针灸疗法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不通则痛”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不通”岂仅痛《内经》谓“不通则痛”,仅是言其大端而已,古人遣词造句极为简洁,微言大义,今人必须探微索隐,方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在医学实践中,不通绝非仅痛而已。不通亦可胀满,亦可麻木,亦可肿胀,亦可成痈,亦可为痹,亦可致痿,亦可气逆,亦可不孕。对于不通所致的如此众多的病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论肺痈之形成时说:“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医学纲目·癫痫》篇说:“凡癫痫及中风、中…  相似文献   

12.
凡属痛证,皆应考虑系由气血不通所致,此即“痛则不通”之谓也。因此,其治恒多遵“通则不痛”之原则而用行气活血等法,俾瘀滞得解,疼痛自消。但情况并非尽然。笔者曾遇某厂一中年男工,因不慎触电、经抢救得甦而后遗牙痛一症,痛作时卧床翻滚,甚则嚎哭。经口腔科检查,无异常发现,然治疗无效。医者建议将全部牙齿拔掉,以冀取效,患者不同意。用中药痛不减,注射杜冷丁亦毫无作用,乃于1976年冬就诊于余。据述劳累则病剧,详察  相似文献   

13.
刘国胜 《天津中医药》2007,24(6):497-498
深读《素问·举痛论》寒邪致痛之精华,探查寒邪致痛的虚实机制"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结合临床分辨虚实致痛之证,对寒邪致痛实痛者应逐瘀活血与温经散寒合用,对虚痛有瘀者,则以补为通,补气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14.
宋元医家提出了“痛无补法”之说.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指出:“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属实,宜大黄芒硝下之。实痛不可用参、芪、白术,盖补其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也。”这里提示了腹痛属实者不可补气.否则会导致气郁.加剧“不通则痛”的不良状况而使腹痛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5.
关于“痛”的病机,《内经》作了诸多精辟论述,笔者不揣浅陋。纳之如下,以见教于同道,并利于学者之清淅耳。一、脉络缩(足卷)致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主收引,可使脉络缩(足卷)绌急,血运受阳,肌肉拘挛,牵引络脉,而发生疼痛。这种痛往往来势急,性较强烈,得热则易缓解,重感于寒则痛增,即“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相似文献   

16.
《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缩蜷,……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热气留于小肠……故痛而闭不通矣”。例举了十四种疼痛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百草痛立消”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百草痛立消”的消肿镇痛效果。方法 :运用足跖蛋清致炎肿法 ,甩尾法分别造成大鼠炎症肿胀与疼痛模型 ,然后用“百草痛立消”药酒外搽治疗 ,测量计算肿胀消退的程度与镇痛作用。结果 :该药对蛋清致炎肿胀在致炎后4、6、8h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在用药后15、60、120min分别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镇痛作用。结论 :“百草痛立消”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痛症病机的高度概括,在不通则痛的理论指导下,临床多以"通法"治疗痛症.然痛有虚实,治有补泻,因实致痛者固多,痛由虚致者亦不少;诸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均可导致气血不通,邪气留滞,经络失养而致痛.余遇此类痛症,多从治本入手,遵清代医家程钟龄"若届虚痛,应当  相似文献   

19.
胸腹痛证是指脏腑经脉气血病变投射于患者胸腹部位的一种自觉症状.其诊治规律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审证求因以论治胸腹痛证或因火邪郁滞,或因淤血阻结,或因蛔虫窜扰,或因寒热相混等,虽因素极多,然其治疗务必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准绳,在明确致病因素之前提下遣方择药.例如火邪郁结、气血不利之“心中结痛”(78条,宋版《伤寒论》,下同),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阳热内陷与痰水相搏之  相似文献   

20.
疼痛,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其病因虽十分复杂,但病机不外乎邪气干犯、气血运行不畅之不通而痛,以及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之不濡而痛。由于临床上实邪致痛者较为多见,故后世有“诸痛为实”、“痛无补法”之说。事实上因虚致痛者并不鲜见,早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把补虚止痛作为治疗痛证的重要方法,本方特就此探讨如下。1补中益气法用于因气虚鼓动无力而致的疼痛。此类疼痛的特点为痛势悠悠,时作时止,遇劳则甚,痛处按之柔软,喜温熨。例如胸痹,心中痞,按之虚软者,仲景以人参汤治之。《医宗金鉴》云:“人参汤即理中汤,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