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性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性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为-X染色体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目前人们认为RS基因位于Xp22.1-p22.2区段,病理学证明其发病主要是由于Mueller细胞缺陷所致。由于是遗传性眼病,患可在婴儿期发生视力下降,为一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疾。本就XLR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冶卓  纪艳丽 《眼科研究》2012,30(1):94-96
X连锁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OMIM#312700)是一种较少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累及双侧视网膜,造成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之间的劈裂,患者具有典型的车轮状中心凹劈裂和视网膜电图b/a比值下降的特征性电生理改变,是由于XLRS1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一种遗传性眼底疾病.就XLRS的发病机制、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石慧  李涛  李斌 《眼科研究》2010,28(7):646-649
目的观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特征,研究患者的基因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一家系6名成员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直接进行DNA测序分析,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结果先证者发生第625位核苷酸C→T,导致第209位氨基酸Arg→Cys。家系中有2名女性成员的外显子6核苷酸第625位的单碱基突变,为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突变携带者。结论本家系中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是由RS1基因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Madjarov对视网膜劈裂症提出了新的分类〔1〕,共分为变性性、遗传性和继发性三大类。变性性的视网膜劈裂症已有较多文章发表,为老年性或获得性病变。继发性视网膜劈裂症原因较复杂,可因血管病变、先天病变、感染、外伤、肿瘤和其他病变引起。遗传性...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20岁,2000年2月24日,因双眼自幼视物模糊,来我院就诊。检查:全身检查无特殊。视力:右眼0.15,左眼0.25。验光:右眼+1.25 DC×100°,左眼+1.25 DC×65°,插片后视力无提高。眼位正,双眼前节正常。扩瞳查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颞下方视网膜见灰白色半透明薄纱样皱褶,未见裂孔,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不见。眼科B超示:双眼玻璃体混浊、牵引,未见视网膜脱离。检查患者父亲,眼底正常,家族中无本病类似患者。诊断:双眼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未予治疗。讨论:该病变有家族…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正常对照 眼和视网膜劈裂眼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方法用VERIS ScienceTM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19例(21只眼)正常对照者和8例 (15只眼)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并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ER G) 对其中3例 (6只眼) 视网膜劈裂者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和视网膜劈裂组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平均反应密度值或潜伏期比较均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视网膜劈裂患者多焦ERG三维图皆表现为多处局部性振幅降低,中央高峰反应消失或降低,其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反应密度值的P1/N1波比值不同于全视野ERG的b/a波比值。 结论多焦ERG和全视野ERG对视网膜劈裂的诊断各有其优点。(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68-270)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患者的基因突变型及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33例XLRS患者、26名女性携带者和100名无眼疾的健康正常对照人群纳入研究。33例患者来自8个家系18例;散发病例15例。均为男性,双眼发病。66只眼中,黄斑中心凹微囊样劈裂49只眼,占74.2%;黄斑部层状劈裂43只眼,占65.2%;视网膜周边部劈裂32只眼,占48.5%。视网膜脱离17只眼,占25.8%;合并玻璃体积血9只眼,占13.6%。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的42只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b波振幅降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视网膜劈裂基因(RSl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DNA测序,明确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同时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NA测序发现19种不同的RS1基因突变。其中,新发现6种,分别是p.Gly70Cys、p.Trp112Arg、p.Arg156Trp、p.His207ProfsX56、p.Arg209AlafsX28、p.Cys223Tyr。正常对照人群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X2=0.731,3.438,0.820,3.208,1.992; P>0.05)。结论 RS1基因突变是导致XLRS的主要原因;RS1基因突变型与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不能通过基因型来预测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又称X连锁隐性遗传病,是引起男性青少年黄斑变性的最主要原因[1,2]。其临床表现为眼底病变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裂开,玻璃体积血及玻璃体内一半透明的膜[1]。1997年Sauer等[3]将导致XLRS发病的视网膜劈裂症基因(RS1基因)定位于Xp22.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XLRS2家系,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联合DNA测序,对其进行了基因检测,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临床确诊的XLRS患者6例和无眼疾的50名正常对照人群纳入研究。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经临沂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受检者均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9.
马翔  黎晓新  赵贵阳 《眼科研究》2011,29(4):367-372
背景研究表明,导致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的原因是RS1基因突变,XLRS的不同临床表现型与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有关,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12个中国人XLRS家系及检测到的11种XLRS!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方法对12个XLRS家系的28例男性患者(其余3例已死亡)及女性携带者和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裂隙灯及眼底检查,部分患者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A/B型超声检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对XLRSl基因突变进行筛查,并对发现异常泳带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结果12个家系的28例男性患者中27例有典型的黄斑及视网膜劈裂表现,ERG检查可见b波振幅下降,b/a波比值倒置。12个家系中检出11种不同的XLRSl致病基因突变,其中有4种新发现的基因突变,即:位于外显子1的移码突变(L9CfsX20);位于外显子5的Aspl45His,Argl56Gly和Trp163X突变,并新发现1种非疾病相关多态性(NSP),即位于外显子6的576C—T(Pr0192Pro)改变。同时发现位于外显子1的移码突变(22de/T),外显子1与内含子1剪接位点突变(IVS1+2TtoC)和Argl02Gln,Arg209His,Arg213Gln突变家系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严重型XLRS。结论XLRS1基因突变是导致中国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原因,XLRS的严重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突变位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ADOA)OPA1基因突变特点及ADOA患者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可疑ADOA患者291例,其中55例家族史明确,236例为散发患者。方法用PCR扩增DNA测序方法检测291例患者OPA1基因28个编码外显子,记录ADOA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指标OPA1基因突变,家族史,发病年龄,视力,眼底表现。结果在291例患者中60例(20.6%)检测到51种OPA1基因致病突变,其中37种为本实验室新发现或首先报道的突变。基因突变中43%(22/51)为错义突变,19%(10/51)为无义突变,14%(7/51)为剪接位点突变,24%(12/51)为缺失或插入。OPA1基因突变主要分布于外显子27和9,频次分别为8和6次;其次为外显子8,26,28,频次均为5次。在60例ADOA患者中,6例(10%)携带相同缺失突变c.27082711del TTAG。ADOA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年龄(7.97±7.31)岁(范围333岁),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平均log MAR视力(0.84±0.42)。60例患者均双眼同时发病,眼底表现对称,45例(75%)表现为双眼视盘颞侧色淡,13例(22%)表现为双眼全视盘色淡。结论本研究结果扩大了OPA1基因突变谱,外显子8,9,26-28是ADOA患者OPA1基因突变的热突变区域,对可疑ADOA患者应进行OPA1基因测序。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基因突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家系的XLRS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发病机制,为建立基因诊断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两个家系的XLRS1基因编码区进行突变的筛选及检测。 结果 在家系1中发现Pro193Ser突变。 结论 在XLRS家系中发现XLRS1基因突变。本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XLRS 的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49-15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一个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家系进行基因分析,观察其视网膜劈裂基因(RS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 家系研究。一个三代15人的XLRS家系纳入研究。包括先证者在内的9名家系成员行眼科常规检查。6名家系成员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其中,男性6人10只眼,女性3人6只眼。抽取家系成员中12人的外周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DNA测序分析,明确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眼底检查者正常4人8只眼,其中男性1人2只眼,女性3人6只眼。均无视力下降主述。检查结果符合XLRS临床诊断者5例10只,均为男性。患眼视力手动~0.5。出现视力下降时年龄均<10岁。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可见黄斑区放射状囊样劈裂、周边视网膜劈裂;OCT检查可见黄斑区劈裂8只眼,周边视网膜劈裂6只眼。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者3人,男性。5例临床确诊者RS1基因在外显子4的末位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326G>T),该突变导致RS1基因编码的视网膜劈裂蛋白第109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p.Gly109Val)。1名3岁儿童具有与5例患者相同的基因突变。眼底检查正常的3名女性为p.Gly109Val突变的杂合子,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p.Gly109Val突变为XLRS家系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3.
性连锁青少年性视网膜劈裂是一种双眼进行性病变,可能发生在出生时,文献证明发病早于7周。此病于1898年由Haas首先报告,近年来已认识到此病由于X染色体短臂上的XLRS1基因(XP22)突变所致。这种突变导致了参与形成细胞间隙的视网膜蛋白的异常。所有患者中均可见囊样改变呈星状排列,伴有从中心凹开始的放射状条纹。50%的病例还伴有周边的劈裂,Gass和其他作者对各种所见有极为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辛梅  张美霞  张军军  严密 《眼科研究》2010,28(6):524-526
目的观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自然病程。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确诊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患者16例32眼的临床资料、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进行分析,随访0.5~6a。结果 16例患者均为双眼发病,均有黄斑中心凹劈裂,6例患者合并周边部视网膜劈裂,年龄6~29岁,平均14.2岁。随访中,3眼中心凹劈裂进展为黄斑裂孔,3眼进展为视网膜脱离,1眼玻璃体积血,1眼周边视网膜劈裂向赤道部进展,24眼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虽可长期保持稳定,但部分患者病情可进展,应定期进行随访。OCT可作为随访检查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3岁。因左眼前黑影飘动15天就诊。查体:左眼视力1.2,近视力Jr1,眼压17.2mmHg,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后间接眼底镜见左眼视乳头正常,黄斑颞下方见边缘清楚、外形固定、表面光滑、呈富有血管网状透明薄纱样隆起至锯齿缘,透过隆起可见正常眼底红光反射,未见裂孔.其上偏颞侧可见血管呈白线样。FFA示左眼视网膜颞下方RPE萎缩而透见荧光。诊断: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视网膜母细胞瘤患RBl基因的突变特点。方法:应用PCR-SSCP技术筛奄RB患白细胞基因组DNA,测序分析确定突变。结果:在RB患10例中,确定双眼RB患1例第8外显子37位核苷酸A-T突变,引起12位谷氨酸变为天门冬酰氨酸(G12A)。其母亲同样为第8外显子36位核苷酸A-T突变,引起12位谷氨酸变为天门冬酰氨酸(G12A)。结论:本组双眼RB患1例为遗传性,其RB1基因突变为微小突变,其母亲为突变基因携带,本研究为遗传咨询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是一种遗传性、退行性病变,其发病率为1:5000~1:25000,临床并不常见 [1],多发生于儿童与青年.现将我们发现的一家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崔玮  姜岚 《实用防盲技术》2012,7(1):31-32,F0003
病例患者男,59岁,以双眼视力下降15天主诉就诊.既往高度近视.眼科检查:双眼视力0.05,验光:右-17.75DS/-3.0DC×5°,左-19.75DS/-0.75DC×5°,矫正视力0.15;眼压:右19 mmHg,左20mmHg;角膜清亮,前房未见异常,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晶体皮质轻度混浊,眼底检查:视盘色正常,豹纹状视网膜,色灰暗,散在脉络膜萎缩灶,血管大致正常,部分血管旁白鞘,黄斑区色暗,中心凹反光消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1、右眼视网膜劈裂,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萎缩灶.右眼中心凹处神经皮层浅脱离.2、左眼固视差,见黄斑前膜、板层裂孔.诊断:1、左眼黄斑裂孔,2、双眼近视性视网膜病变,3、双眼并发白内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年型视网膜劈裂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方法 对青年型视网膜劈裂症6例(12眼)进行常规检眼镜、Coldmann三面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临床检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氪多波长激光光凝或巩膜扣带术联合氪激光光凝手术治疗,并随访1~5年。结果 6例(12眼),年龄18~36岁,均为双眼患病,病变位于颞下,双眼对称。5眼同时患有前部视网膜劈裂及视网膜脱离。7眼仅有视网膜劈裂。7眼行氪激光光凝治疗,2眼合并视网膜浅脱离采用包扎、药物联合氪激光光凝治疗,3眼采用巩膜扣带联合氪激光治疗。随访期间未见视网膜脱离,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青年型视网膜劈裂合并视网膜脱离尽早发现,适宜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冯光强  华亮  朱冰  刘晓敏  周荣 《眼科研究》2007,25(10):732-732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力的致盲性眼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为探讨中国人PCG与CYP1B1基因的关系,我们对7例PCG患者的CYP1B1基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收集在广州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表型为PCG的患者7例,抽取静脉血5mL,EDTA抗凝。所有标本间均无任何血缘关系。1.2主要试剂和仪器DNA抽提试剂盒、dNTPs、Taq酶(美国Fermentas公司),100bp DNA Markers、EB替代品(广州威佳公司)。采用Biometra UNOⅡ型PCR仪(德国Biometra公司)。1.3基因组DNA的制备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