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方法对8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联合局部药物注射治疗肩周炎,疼痛缓解明显,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胫腓骨骨折手术后患者居家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行胫腓骨骨折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试验组(H组,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60例、对照组(C组,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60例。C组采用医院常规随访方法;H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通过成立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小组将院内医疗护理延续至院外。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T0)、出院后1个月(T_(1))、出院后3个月(T_(3))、出院后6个月(T6)时膝关节功能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H组T_(1)、T_(3)、T6时HSS评分均高于C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组,S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H组T_(3)、T6时SF‑36评分高于C组(P<0.05)。与T0比较,H组T_(1)、T_(3)、T6时HSS评分和SF‑36评分升高,并发症发生率和SAS评分降低(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能改善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患者的焦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高温射频联合臭氧水冲洗治疗顽固性膝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Kellgren和Lawrence分级Ⅲ~Ⅳ级顽固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对照组每周进行关节腔内玻璃酸钠注射,5周一疗程;手术组用20%臭氧水关节腔内反复冲洗后,进行关节腔内高温射频热凝治疗。分别在治疗前(T_0)和治疗一疗程后1周(T_1)、6个月(T_6)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膝关节静态和动态时的疼痛程度,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治疗一疗程后1周的总优良率、6个月的复发率情况和优良率。结果 T_1、T_6时,手术组患者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T1、T6时的静态、动态VAS均评分低于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_1、T_6时的静态、动态VAS评分低于T_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6时,手术组患者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T_1、T_6时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和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6时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和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一疗程后1周、6个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治疗一疗程后6个月复发率手术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晚期顽固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关节腔内高温射频联合臭氧水冲洗治疗,可有效缓解静态及动态时疼痛,利于关节功能活动度的早期恢复,且远期疗效优于玻璃酸钠注射,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臂丛阻滞松解及关节腔内和痛点注药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袁宝进,牧素玲我院自1989年3月起应用臂丛阻滞松解及关节腔内和痛点注药治疗肩周炎104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经确诊的肩周炎104例,男性66例,女性38例:年龄3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法松解联合关节腔注射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性手法松解患者59例,根据是否行关节腔注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7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手法松解,观察组患者先行关节腔内注射,再行手法松解。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8周主动关节活动度(ROM)、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同时记录治疗时患者疼痛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和8周ROM、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时、治疗后2 w、4 w和8 w 患膝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手法松解联合关节腔注射可减轻ACL重建术后关节僵硬患者疼痛,增加膝关节活动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臂丛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并超短波治疗肩周炎39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臂丛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并超短波治疗肩周炎39例宋利献李志刚本院自1995~1997年末,共对44例重度肩周炎患者在臂丛肌间沟入路阻滞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无痛下行牵拉推扳术,并用超短波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4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配合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自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对42例冻结期肩周炎患者采用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配合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术后早期开始肩关节功能练习。结果 随访10—28个月,平均15,2个月,优良率为95,2%。结论 冻结期肩周炎患者采用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配合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术后早期开始肩关节功能练习,能达到充分缓解疼痛和恢复肩关节的功能,是治疗冻结期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手法松解治疗凝结肩 ,常因松解后疼痛影响术后功能锻炼 ,造成再粘连致松解失败。本文采用手法松解加置管持续臂丛神经阻滞治疗凝结肩 30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肩周炎病人 6 0例 ,男 36例 ,女 2 4例 ,年龄 35~ 71岁 ,病程 1月~ 2年 ,分两组 ,常规治疗组 3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镇痛泵持续臂丛阻滞联合手法松解治疗冻结肩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患者采用痛点阻滞、臂丛阻滞、手法松解联合治疗冻结肩,术后镇痛泵持续臂丛阻滞,治疗前后进行评估、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结果显示:优31例,良13例,优良率91.0%,一般4例,未见无效病例。结论:镇痛泵持续臂丛阻滞下行手法松解冻结肩是一种方法简便、并发症少的良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皮疏密波刺激辅助治疗肩周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炎症和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本研究发现在手法松解后 ,给予 2 / 10 0Hz同步等幅疏密波刺激辅助治疗效果有所提高。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肩周炎症状为单侧肩关节周围有明确疼痛和压痛点 ,患肩关节外展小于 4 5度 ,但无明显肌肉萎缩和肱头上移的患者 2 9例 ,男性 5例 ,女性 2 4例。年龄 4 5岁~ 5 9岁。病程 1~ 9个月。方法 患者均采用患肩疼痛点阻滞。然后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麻醉下用手法松解粘连。均一次达到在臂丛麻醉下患肩恢复全方…  相似文献   

11.
王凤林 《颈腰痛杂志》2012,33(4):318-319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叫关节囊炎、漏肩风、凝肩,因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又有"五十肩"之称。我科2011年上半年对3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后臭氧关节腔及痛点注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住院患者,年龄40~66岁,平均53岁,男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七氟醚麻醉在小儿手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这一技术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需行急诊或择期手外伤手术的患儿,共计80名。随机分为单纯实施七氟醚全身麻醉组(S组),实施七氟醚全身麻醉后,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情况,气胸发生率,术中无意识体动发生率,术后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术后1小时(T_0),2小时(T1),4小时(T_2),8小时(T_3),12小时(T_4),24小时(T_5)疼痛评分(Wong-Baker评分)等。结果 U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短于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术中无意识体动发生率及术后PONV的患儿例数,S组均多于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术后疼痛方面,S组患者T_0,T_1,T_2,T_3Wong-Baker评分高于U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手外科手术风险较小,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儿的快速康复,并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疼痛程度,适合在麻醉医师熟练掌握这一技术的前提下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桡神经浅支联合骨膜阻滞麻醉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9—2017-09就诊的122例桡骨远端骨折,62例在桡神经浅支联合桡骨近端骨膜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观察组),6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对照组)。结果 1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6±1.8)个月。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头晕。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后疼痛VAS评分、一次复位成功率、治疗后8周腕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神经浅支联合桡骨近端骨膜阻滞麻醉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麻醉效果可靠,并且经济实用,可在骨科急诊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神经丛阻滞(PENGB)和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麻醉前摆放侧卧位时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65岁,BMI 18~28 kg/m~2,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体位变动之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单次神经阻滞,根据神经阻滞入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P组行PENGB,S组行S-FICB,两组均给予0.25%罗哌卡因30 ml。记录阻滞前(T_1)和阻滞后5 min(T_2)、10 min(T_3)、15 min(T_4)及摆放侧卧位即刻(T_5)和侧卧位后即刻(T_6)的VAS疼痛评分、MAP和HR,记录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超声成像清晰度评分、患者满意度和配合度评分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与T_1时比较,T_2—T_6时两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T_2—T_6时P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T_1时比较,T_2—T_4和T_6时两组MAP明显降低(P0.05)。与T_1时比较,T_3、T_4时P组HR明显减慢(P0.05)。与S组比较,P组超声成像时间明显缩短(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P0.05)。两组穿刺注药时间、超声成像清晰度评分和配合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一例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PENGB和S-FICB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摆放侧卧位时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PENGB超声成像时间更短,起效更快,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应用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患者高强度聚集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行HIFU刀治疗的AWE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咪达唑仑+芬太尼静脉镇痛组(MF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组(TAPB组),每组40例。MF组在常规监测下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咪达唑仑30μg/kg,1 h后手术未完成者追加芬太尼1μg/kg、咪达唑仑10μg/kg。TAPB组在HIFU治疗前0.25%罗哌卡因(20 ml)行双侧TAPB。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前(T_(1))、治疗前(T_(2))、治疗后10 min(T_(3))、治疗后30 min(T_(4))、治疗后1 h(T_(5))、治疗后2 h(T_(6))的MAP、心率、SpO_(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frequency,RR),记录两组患者T_(3)、T_(4)、T_(5)、T_(6)时的麻醉后恢复改良(Modified Aldrete Score,Al⁃drete)评分,记录两组患者PACU停留时间、围手术期VAS疼痛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次数,并于患者出院后1 d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T_(3)时MF组心率、MAP、RR高于TAPB组(P<0.05),T_(4)时MF组MAP高于TAPB组(P<0.05)。T_(3)、T_(4)、T_(5)时MF组意识评分低于TAPB组(P<0.05)。TAPB组患者术后PONV次数及VAS疼痛评分低于MF组(P<0.05),PACU停留时间短于MF组(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MF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WE HIFU刀治疗中应用TAPB镇痛的患者满意度更高,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老年患者46例,均为男性,年龄65~82岁,BMI 20~27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B联合RSB组(TR组)和TAPB组(T组),每组23例。TR组患者接受TAPB联合RSB,T组患者接受单纯TAPB,所有神经阻滞采取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0.7μg/kg。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20 min(T_2)、手术结束时(T_3)、术后12 h(T_4)、术后24 h(T_5)两组HR、SBP、DBP,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记录T_1—T_3时静息时VAS评分,T_4—T_5时活动时VAS评分。记录围术期补救镇痛情况和神经阻滞失败、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3时两组HR均明显增快(P0.05),SBP、DBP、RPP均明显升高(P0.05)。T_1—T_3时TR组HR明显慢于T组,SBP、DBP、RPP明显低于T组(P0.05)。T_1—T_3时TR组静息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_4—T_5时TR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R组术中补救镇痛和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组(P0.05)。两组术后均不需要补救镇痛,围术期均未发生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完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叠加高频喷射通气(即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与高频喷射通气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气道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无痛FOB治疗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喷射通气组(H组)和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组(S组),每组20例。患者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H组采用单纯高频喷射通气,S组采用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记录两组患者入室(T_(0)),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或高频喷射通气15 min(T_(1))、30 min(T_(2)),恢复自主呼吸即刻(T_(3))时的心率、MAP、SpO_(2)、pH值、PaCO_(2)、PaO_(2)、血糖、皮质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IL‑6浓度;记录术中因P_(ET)CO_(2)>80 mmHg(1 mmHg=0.133 kPa)暂停手术操作的患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低氧血症发生。与T_(0)时比较:两组患者T_(2)、T_(3)时心率升高(P<0.05),T_(1)~T_(3)时SpO_(2)、PaO_(2)、IL‑6升高(P<0.05);H组T_(2)、T_(3)时MAP、血糖和皮质醇升高(P<0.05),T_(3)时CRP升高(P<0.05),T_(1)~T_(3)时pH值降低、PaCO_(2)升高;S组T_(3)时MAP、血糖和皮质醇升高(P<0.05),T_(2)时pH值降低(P<0.05)。与H组比较:S组T_(2)时心率和MAP降低(P<0.05),T_(1)~T_(3)时pH值升高、PaCO_(2)降低(P<0.05),T_(2)、T_(3)时血糖、皮质醇、IL‑6降低(P<0.05),T_(3)时CRP降低(P<0.05)。各指标其余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因术中P_(ET)CO_(2)>80 mmHg暂停操作的有3例,S组0例。结论在无痛FOB治疗气道管理中,高频‑常频叠加喷射通气效果优于单纯高频喷射通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激痛点联合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CSR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激痛点联合神经阻滞组(试验组)和单纯神经阻滞组(对照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颈神经根阻滞, 试验组在对照组单纯神经阻滞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颈部关节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差异, 比较两组患者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时VAS疼痛评分、NDI及CROM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时VAS疼痛评分、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试验组CROM低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复位治疗粉碎性Colles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粉碎性Colles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不施加任何镇痛药物及麻醉,直接行手法整复及小夹板外固定。比较2组复位前、中、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VAS评分。结果手法复位过程中及复位后,治疗组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均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为(1.72±0.90)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76±0.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整复粉碎性Colles骨折,安全、有效,能很好缓解疼痛及因疼痛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与麻醉下单纯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治疗40例TKA术后晚期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9例采用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联合组),另外21例采用单纯手法松解(手法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虽然联合组手术时间[(65.4±12.4)min vs (27.7±5.3)min, P<0.05]显著长于手法组,但是前者术中最大屈膝[(105.4±12.8)°vs (97.4±11.6)°, P<0.05]和伸膝角度[(0.8±1.9)°vs (3.7±2.5)°, P<0.05]均显著优于后者。所有患者随访平均(26.7±6.9)个月,两组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膝关节ROM、KSS临床和KSS功能评分以及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