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抵抗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部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这就是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与血栓事件复发密切相关。它可能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了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氯吡格雷抵抗是指那些接受了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仍然发生不良的心血管事件。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P2Y12受体及CYP3A的基因多态性、药物吸收及活性代谢物清除的个体差异、血小板高反应性等。目前对氯吡格雷抵抗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正确认识、发现、解决氯吡格雷抵抗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通过拮抗血小板腺苷二磷酸(ADP)受体P2Y12,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部分患者存在药物抵抗现象。目前尚无特异性检测指标和统一定义,多以基础状态和服药后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差值≤10%作为抵抗标准;此现象发生率尚不明确,与临床血栓形成关系仅有小样本试验证实;机制方面国内外学者提出遗传因素、药物相互作用、基础疾病及胰岛素抵抗等多项可能,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开展,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降低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1,2].血小板功能改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过多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可引发急性血栓等不良事件[3].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报道约有25%的患者对其反应较差.因此,明确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及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约4%~30%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但尚未明确定义.氯吡格雷抵抗的可能机制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机制包括P2Y12受体和CYP3A的基因多态性,外源性机制概括为氯吡格雷剂量偏低或给药不当、生物利用度下降和有关CYP3A4参与的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血小板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7.
约4%~30%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未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氯吡格雷抵抗(低或无反应性)反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失败,但尚未明确定义。氯吡格雷抵抗的可能机制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机制包括P2Y_(12)受体和CYP3A的基因多态性。外源性机制概括为氯吡格雷剂量偏低或给药不当、生物利用度下降和有关CYP3A4参与的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血小板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随着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有缺血事件危险病人的对比试验(CAPRIE)、氯吡格雷协同阿司匹林在无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效果研究(CURE)、经皮冠脉介入 (PCI)治疗病人CURE(PCI-CURE)等大规模临床试验结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是临床上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反应性,部分患者反应差甚至无反应,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本文就氯吡咯雷抵抗的定义、检测方法、机制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血电阻法监测冠状动脉造影和(或)64层冠脉CT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78例和51例对照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冠心病患者经氯吡格雷75 mg/d,治疗一周后再次测定冠心病患者的PAG,比较加用氯吡格雷前后PAG的变化.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49例(28%)出现AR,使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一周后,PAG明显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AR的发生率升高,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可减少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前,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重抗血小板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基础药物。然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但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明确抵抗的原因和机制将使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受益匪浅。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检测方法、可能机制及药物基因组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抵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是一种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氯吡格雷不是对所有病人都有同样效果。有些病人尽管进行了氯吡格雷治疗,依然发生了不良事件。这可以被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凝集能力下降所部分解释。一个离体研究定义这一现象为氯吡格雷无应答或抵抗。然而不管是流行病学资料还是和冠心病风险的相关性都不明朗。现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影响因子、临床意义及解决的途径和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血小板聚集抑制率(DPAI)及CR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半抵抗组和抵抗组,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肥胖、血压、血脂、血糖、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等与其的相关性.结果 共调查10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平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DPAI)(24.4±23.3)%(0~85%),CR的发生率为33.6%.并未发现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与CR存在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中CR发生率较高,常见的危险因素与CR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4.
卜秀玲  梁敏  王尚云 《山东医药》2006,46(35):73-74
氯吡格雷为噻吩并吡啶衍生物类抗血小板药,属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可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受体与ADP结合及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阻断血小板释放ADP所致的血小板活化扩增,抑制其他诱导剂(如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膜蛋白P-选择素表达,抑制血栓烷A2及内皮前列环索的产生和促进一氧化氮(NO)的合成。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性并发症的预防。但其应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可出现抵抗现象。现将氯吡格雷抵抗及其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氯吡格雷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但个体之间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各不相同,部分病人对氯吡格雷反应较差甚至无反应。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联用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时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别,揭示其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是否存在影响,明确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30例,入院后3d内口服阿司匹林300mg/d,后改为100mg/d至两周;联合用药组40例,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mg/d。于两周时采静脉血,应用比浊法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又将联合用药组随机分为细胞色素氧化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组(A组,服阿托伐他汀10mg~40mg或辛伐他汀40mg或洛伐他汀40mg)和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组(B组,服氟伐他汀80mg或普伐他汀20mg)各20例,两周时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如前(仅观察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两种不同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以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下降更显著,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抵抗(AR)与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为低(P<0.05);CYP3A4代谢的他汀与非CYP3A4代谢的他汀组相比较,在与氯吡格雷联用时,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氯吡格雷可明显减少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欲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于术前24 h内未使用及使用氯吡格雷治疗7 d后采集肘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PA)检测.根据测算的PA值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分析CR的影响因素.随访3个月,观察心血管事件和C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9例ACS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CR)组32例(26.9%),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87例(73.1%),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9%.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组CR的发生率较高,为59.4%,非糖尿病ACS患者CR的发生率较低,为32.2%(P<0.01),置入2枚以上支架组CR的发生率较NCR组高(43.8%比8.0%,P<0.05).CR组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8.22±8.22,与NCR组血小板聚集率53.95±9.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可以看出,CR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NCR组高(12.5%比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影响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糖尿病人群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另外,置入支架数的增多使患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性增加.氯吡格雷抵抗影响患者的预后,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已确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从急性期到长期的保护作用。但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并不能使所有患者受益。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  相似文献   

19.
氯吡格雷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吡格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国际上尚缺乏一致性标准。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已影响其疗效发挥,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本文试对其定义、发生率、氯吡格雷抵抗机制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心血管治疗的基石,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使用及氯吡格雷抵抗(CR)现象的发生就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CR被认为是导致支架内血栓及再发缺血事件的罪魁祸首,并且增加了围手术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为目前对于CR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临床的管理仍然是个挑战。新的抗血小板制剂及易感人群中基因多态性的探测将有利于规范临床CR患者的治疗。关于抵抗的概况、发生率、发生机制及抵抗患者特定的临床治疗方案等,本文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