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1型糖尿病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能力或(和)胰岛素作用缺陷而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各种糖尿病类型中,1型糖尿病(T1DM)占5%~10%。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上升幅度较为明显[1],但在我国及多数国家,儿童青少年仍以T  相似文献   

2.
儿童1型糖尿病TH1/TH2免疫应答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儿童1型糖尿病T  相似文献   

3.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从发生自身免疫性损伤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在发病前期,应用免疫干预阻止胰岛的自身免疫过程,预防或减轻1型糖尿病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针对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抗原特异性、抗原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和促进β细胞再生等方面,而联合免疫治疗可以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延长作用时间,为糖尿病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以胰岛β细胞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虽然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治愈T1D。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可出现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威...  相似文献   

5.
6.
1型糖尿病作为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近20年来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引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治疗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国内外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学研究进展,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儿童糖尿病研究方面与世界研究方面的差距,从而为我国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1型糖尿病免疫学发病机制与免疫干预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原免疫耐受丧失,免疫调节失衡,胰岛自身抗原反应性T细胞克隆活化及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失衡,启动、维持和加速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导致糖尿病发生。近年来免疫学防治成为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1型糖尿病(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预防和治愈方法,临床上通过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T1D的发展进程和预后,而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对于T1D早期预测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致力于探索T1D相关生物标志物,发现并确定了一些可作为T1D临床诊断和预测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包括遗传标志物、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T细胞生物标志物及新兴的"组学"生物标志物等。文章总结了已建立的T1D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型糖尿病患儿的垂体及甲状腺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控制良好的1型糖尿病患儿、正常儿童各15例,分别作生长激素(GH)试验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测。结果 在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中,其生长激素基础值糖尿病儿童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用药及运动后两组有显著差异(P分别<0.05,<0.01),且T_3、T_4、TSH两组也有显著差异(P分别<0.05,<0.01)。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生长激素储备功能与甲状腺功能特别是TSH明显降低下。  相似文献   

10.
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血糖控制和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调查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76例 ,平均年龄17.2±3.9岁 ,平均病程9.0±3.4年 ,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尿微量白蛋白 ,眼底荧光造影等。结果显示 ,HbA1C 平均水平为 (9.7±1.7) % ;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为9.2% ,微量白蛋白尿 (UAER :20~200μg/min)和大量蛋白尿 (UAER>200μg/min)分别占7.9 %和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23.7% ,非增殖型16例占21.1% ,增殖型2例占2.6 % ,其中3例合并白内障。提示目前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 ,仅有18.4 %的患者HbA1C <8 % ;长病程、女性、血糖控制差是1型糖尿病青少年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儿童1型糖尿病9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IDDM)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远期并发症及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3年我院90例IDDM患儿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远期并发症,并探讨DKA的治疗。结果10~1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感染是诱发DKA的常见原因,未长期坚持胰岛素治疗易导致IDDM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平衡是抢救DKA的关键;坚持长期胰岛素治疗是防治远期并发症IDDM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对糖代谢的影响 ,随访10例胰岛素泵治疗的T1DM患儿 ,分别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前、后6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胰岛素用量、严重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发生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胰岛素泵治疗6个月后HbA1c 显著下降 ,治疗前为8.97 %±1.69 %,治疗后为7.51 %±1.17 % (t=2.52 ,P<0.05) ;胰岛素用量无显著下降 ;未发生严重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表明胰岛素泵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 ,明显降低HbA1c,减少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是儿童及青少年T1DM常规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与青少年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近数十余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可有效地改善血糖,但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移植治疗作为一种可能达到根治目标的治疗方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包括胰岛移植、干细胞移植以及胰腺移植。移植后伴随的排异反应、胰岛细胞炎症及凋亡反应等仍是目前限制移植治疗在1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的重大瓶颈,未来有望通过一氧化碳暴露或调节性T细胞治疗等相关方法得到一定突破。目前移植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研究或成人临床试验中,关于儿童与青少年1型糖尿病移植治疗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粪菌移植未来有望成为1型糖尿病辅助治疗的方法,达到辅助改善胰岛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吴薇  刘铜林  罗小平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9):1456-1456,1494
患儿,女,13岁,因腹痛伴间断呕吐10d入院。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上区痛,以剑下为主,继而呕吐。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静脉滴注抗生素,症状无好转收入本院。有青霉素过敏史。否认多饮、多尿、烦渴史及糖尿病家族史。体检:体温36.3℃,呼吸18次/min,心率98次/min,血压133/99mmHg(1mmHg=0.133kPa),身高158cm,体质量50kg。神清,肥胖体型,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剑突下及右季肋区压痛明显,有反跳痛,肠鸣音稍减弱。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在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型糖尿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肠道微生物的改变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该文就肠道微生物对1型糖尿病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微生物对宿主免疫反应的影响以及1型糖尿病未来可能的预防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和营养干预对儿童1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确诊为1型糖尿病患儿82例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及营养治疗干预,评价干预前后患儿父母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不同饮食控制组的血糖、血红蛋白水平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干预后,患儿父母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患儿自我管理能力均有提高;饮食控制良好患儿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控制不良患儿有明显改善。结论健康教育和营养治疗干预对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1型糖尿病(T1DM)患儿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和胰岛素用量的因素.方法 本院内分泌科2003-2008年收治的T1DM患儿68例.对其进行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将其分为初诊组和复诊组、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并酮症酸中毒(DKA)和非DKA组,观察影响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的因素,在年龄、初诊、感染和并DKA等情况下胰岛素泵的使用情况.结果 68例患儿均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天数为(4.37±1.60) d,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为(1.22±0.34) U/(kg·d);初诊组和复诊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a>0.05);非感染组达标时间明显均较感染组、并DKA组短(Pa<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并DKA组基础胰岛素用量大(Pa<0.01),小年龄组胰岛素输注管堵塞和发生低血糖例次明显多于大年龄组儿童.结论 胰岛素泵的使用在T1DM患儿存在着差别,小年龄组胰岛素泵使用要慎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索(CSII)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对11例1型糖尿病患儿(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10.4岁±2.3岁),以普通胰岛素用胰岛素泵按(0.5~1.0)U/(kg·d)持续皮下注射。同时设与胰岛素泵组患儿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型糖尿病患儿11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胰岛素剂量(0.5~1.0)U/(kg·d)。结果:①胰岛素泵组患儿治疗前的血糖(22.3±7.9)mmol/L与对照组(23.7±5.2)m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48,P>0.05);胰岛素泵组病儿血糖降至病情满意控制时需要(6.8±1.9)d,与对照组(9.1±1.7)d相比较,t=2.90,P=0.009,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②胰岛素泵组患儿胰岛素的昼夜总基础量平均为(0.49±0.10)U/kg,餐前大剂量平均为(0.45±0.08)U/kg·两者之比约为1.1:1,F=1.2136,P=0.2484。③平均日间基础量为(9.4±2.6)U,夜间基础量平均为(4.7±1.9)U,两者之比为2:1,F=24.0762,P=0.0001。提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用于儿童1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取得比常规治疗方法更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二者存在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诱发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衡,受影响的器官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机体产生针对靶器官相应的自身抗体,最终导致受累器官功能破坏,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也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由免疫介导的全身中小血管的炎性综合征,其中冠状动脉最易受累。目前川崎病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冠状动脉损伤的首位病因。冠状动脉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是目前川崎病研究的热点。该文就川崎病引起冠状动脉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