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恶性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导致后续治疗延迟和(或)剂量减少,易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严重感染,影响患者预后及安全。合理预防和管理恶性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至关重要。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作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长效制剂,可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使用更加便捷。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参考PEG-rhG-CSF相关指南及最新循证证据,评估其在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明确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及给药方式,形成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PEG-rhG-CSF中国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也称为集落刺激因子3(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3,CSF3),是一种含有174个氨基酸的糖蛋白(19.6 KDa)。G-CSF是控制骨髓祖细胞增殖和分化为中性粒细胞的主要造血细胞因子。当宿主受到感染或有组织损伤时,G-CSF可动员中性粒细胞。临床上G-CSF多用于放、化疗患者,预防或治疗放化疗后所造成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G-CSF可通过动员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本文就G-CSF对肿瘤生长、转移的促进作用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开放、单臂临床观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8—2019年行同步放化疗的58例患者采用PEG-rhG-CSF初级预防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结果:整个同步放化疗周期期间化疗延迟6例(10%...  相似文献   

4.
造血生长因子在肿瘤化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远凯  孙燕 《癌症进展》2003,1(2):91-96,112
众多特异的造血生长因子调控着人体造血,给肿瘤患者的化、放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应用减少了化疗导致的持续而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相关感染的发生,使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高效安全,加速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功能重建.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半衰期长,每周期1次给药可有效防治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感染和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干细胞因子在临床中单独使用,并无体外实验的动员效果,只能与rhG-CSF联合使用.防治化疗引起的口腔粘膜已经成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一种新的临床用途.白细胞介素-11是目前惟一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防治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血小板生长因子由于临床效果不确切,并可导致中和抗体的产生,已停止临床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引起的贫血,但在肿瘤患者贫血中的应用仍缺乏足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石远凯  孙燕 《癌症进展》2003,(3):91-96,112
众多特异的造血生长因子调控着人体造血,给肿瘤患者的化、放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应用减少了化疗导致的持续而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相关感染的发生,使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高效安全,加速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功能重建.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半衰期长,每周期1次给药可有效防治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感染和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干细胞因子在临床中单独使用,并无体外实验的动员效果,只能与rhG-CSF联合使用.防治化疗引起的口腔粘膜已经成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一种新的临床用途.白细胞介素-11是目前惟一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防治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血小板生长因子由于临床效果不确切,并可导致中和抗体的产生,已停止临床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引起的贫血,但在肿瘤患者贫血中的应用仍缺乏足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产rhG—CSF预防肿瘤化所致白细胞减少的Ⅱ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症》1997,16(3):206-210
考察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回子对化疗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影响。9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恶性淋巴瘤、乳癌、卵巢癌等四种肿瘤病例,分别使用同样方案和主一的化疗并采用交叉自身配对对照的方法,对这些化疗病例同时国中用或不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作对照研究。比较两组病人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的动态变化。结果:192个疗程不同化疗方案治疗种肿瘤,并用国产rhG-CSF者,粒细胞减少症持续  相似文献   

7.
吉粒芬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吉粒芬(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防治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应用吉粒芬预防和治疗41个化疗周期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按吉粒芬剂量分为每天1次75μg和150μg两组,每组连续用药5~14d。全组包括吉粒芬75μg组预防用药23周期,治疗用药6周期;150μg组预防用药7周期,治疗用药5周期。结果表明,吉粒芬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降低其下降幅度和缩短其持续时间,为按期化疗提供了条件。150μg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优于75μg,结果显示,吉粒芬提升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8.
刘丹丽  邵喜英  罗奇 《中国肿瘤》2015,24(9):779-784
摘 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使患者住院治疗周期延长,住院费用显著增加,同时影响化疗疗效。本文主要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影响因素,以及集落刺激因子及抗菌药物的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白细胞数变化及感染危险性的影响。方法初次化疗后血白细胞降低的恶性肿瘤患者,于第2、3周期分别采用预防性或治疗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血白细胞数变化规律及医院感染情况。结果观察214例肿瘤化疗患者,血白细胞降低103例(下降发生率48.1%),后者医院感染率15.9%;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均可使白细胞下降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下降程度减轻,且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两种用药方法均可使Ⅱ、Ⅲ度白细胞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而对Ⅰ、Ⅳ度降低患者作用不明显。结论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与血白细胞降低程度密切相关;合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有效减轻骨髓抑制程度,减少医院感染发生,保证化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格拉诺赛特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所致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3例肺癌患者接受含铂方案化疗后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用格拉诺赛特250μg,每天一次,皮下注射,直至患者中性粒细胞脱离Ⅳ度或恢复正常。结果格拉诺赛特中位使用时间为1.5 d。43例患者均脱离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13例恢复至正常。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肌肉酸痛等表现,均较轻微且为可逆性。结论格拉诺赛特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作用明显,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漱口治疗肿瘤化疗后口腔溃疡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经盐水稀释后漱口用于治疗肿瘤化疗后口腔溃疡患者30例,观察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的口腔溃疡全部治愈,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经盐水稀释后漱口用于治疗肿瘤化疗后口腔溃疡患者疗效肯定,且给药方法简便,给药量小,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每周期1 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每日1 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预防癌症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方法:合并分析PEG-rhG-CSF的2 期和3 期临床研究中的单中心数据,比较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两项研究均为随机、自身交叉对照试验。56例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 个周期常用化疗方案治疗,且化疗方案相同,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 μ g/kg 皮下注射,每个周期1 次;对照周期皮下注射rhG-CSF 5 μ g/kg ,每日1 次。结果:2 个研究单中心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53例可进行疗效评价,PEG-rhG-CSF和rhG-CSF 各使用53个周期。在使用PEG-rhG-CSF的周期和使用rhG-CSF 的周期中,4 度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 )减少未发生率均为94.3%(50/ 53),均未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5%(4/ 53)和3.8%(2/ 53,P = 0.678)。 全组患者中位应用rhG-CSF 天数为10(3~14)天。此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为骨痛、注射部位疼痛、心悸、发热和乏力等。结论:1 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与连续10剂常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似。   相似文献   

13.
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方法. 方法: 20例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一经确诊,立即入住单人病房,严格消毒隔离.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G-CSF )150μg-300μg皮下注射qd连用3-7天升白细胞治疗.19例患者均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其中14例使用第2、3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治疗. 2例使用美罗培南注射剂治疗.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回升至正常,白细胞回升至正常的时间为3-7日.发热患者经治疗后1-8日体温降至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呈上升之势.结论: 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皮下注射,辅以第2、3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可有效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相似文献   

1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近几年作为新药用于临床的重要造血因子,现临床报道主要集中在预防和治疗因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但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也很少报道。而临床中由于放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由于一般药物治疗见效周期长,许多患者被迫中断放疗。本文报告了我科用G-CSF治疗由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自1995年5月至1995年11月,我科对208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放疗,方法为每天照射1次,每周5次,每次照射量2Gy。有22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小于4.0×10~9/L),其中有12例患者中断放疗2周,并服用药物治疗,所选用的药物有升白胺、利血生、鲨肝醇(普药组);另外10例患者继续放疗,同时接收G-CSF治疗(CSF组)。该组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4岁(14-81),患者无严重心肾肝功能障碍。这些患者包括:直肠癌术后、食管癌各2例,小脑髓母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胃癌股骨上段转移瘤、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肺癌、宫颈癌各1例。照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方法。方法:20例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一经确诊,立即人住单人病房,严格消毒隔离。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针(G—CSF)150μg-300μg皮下注射qd连用3—7天升自细胞治疗。19例患者均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其中14例使用第2、3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治疗。2例使用美罗培南注射剂治疗。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回升至正常。白细胞回升至正常的时间为3—7日。发热患者经治疗后1—8日体温降至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呈上升之势。结论: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皮下注射,辅以第2、3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可有效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相似文献   

16.
GM-CSF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在临床应用已近10年,主要辅助肿瘤化疗及骨髓移植,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目和功能的恢复,在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亦有应用。本文重点综述了rhGM-CSF在上述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案、应用对象及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等集落刺激因子是肿瘤病人化疗后提高机体造血和免疫功能所必须的药物,但由于各种集落刺激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极短,因此须使用较大的剂量,而这又将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延长这些集落刺激因子在体内的半衰期,减少其用量有可能减轻毒副作用.免疫粘附素(Immunoadhesin)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是近年来受人瞩目的一种新的研究和生物治疗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前,放化疗仍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放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而骨髓抑制导致血象过低,严重影响放化疗的周期顺利进行,故临床上经常需要使用一些微量升白药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来刺激病人骨髓造血,使病人治疗如期顺利进行,保证放化疗的周期治疗。现临床上常  相似文献   

19.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儿童急性粒白血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强烈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的治疗作用.方法比较强烈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儿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n=136)与对照组(n=6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降低时间、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ANC≥0.5×109/L的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者缩短(P<0.05),感染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亦降低.结论应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可使粒细胞计数和功能恢复快,感染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减少,并可减少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中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进展及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宁  张培彤 《中国肿瘤》2010,19(7):470-476
中性粒细胞增高现象作为机体对肿瘤发生排斥反应的一个表现,之前人们认为这预示肿瘤预后良好。但随着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及中性粒细胞作用的基础研究发现,感染、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集落刺激因子的影响等多种因素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的增多。而由于中性粒细胞能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成、释放的弹性蛋白酶、产生血管形成因子,中性粒细胞增多会促进肿瘤的进展及转移。文章主要对以上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