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148例STEMI患者,均行PCI治疗,对照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替罗非班,测定两组术后冠脉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统计两组无复流发生率;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TEMI行急诊PCI病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指引导管到位,指引导丝通过病变确定在真腔后,观察组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照组依据血压情况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硝普钠注射液,比较两组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以及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及心功能变化,统计90 min内ST段回落率及随访1年出血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5);观察组90 min的ST段回落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观察组术后30 d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1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急诊PCI急性STEMI病人的血流灌注,从而降低无复流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EMI急诊PCI术患者1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2例和试验组93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 3 min内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完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10 mg,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观察并比较2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肌损伤标志物、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TIMI血流3级显著高于对照组(79.57%vs 59.78%),CTFC[(28.94±3.93)帧vs(35.12±5.20)帧]、PCI术后MACE总发生率(8.60%vs 26.09%)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CI术后7 d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太原市中心医院行急诊PCI的STEMI病人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行PCI并给予基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后血栓负荷重行血栓抽吸,对照组术中向靶血管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于靶血管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和重组人尿激酶原。观察并比较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情况,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术后60 d心脏内径大小及心功能。观察随访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IMI 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93.3%和71.1%),TMPG 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95.6%和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0 d,观察组LVEDD、LVESD、LVEF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或P<0.01)。随访6个月时,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6.7%和24.4%,χ2=5.414,P=0.020)。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抽吸导管向冠状动脉靶血管注射替罗非班和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单用替罗非班比较,可改善STEMI病人急诊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改善近期心功能,减少MACE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比伐芦定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0月开封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0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所有病人在比伐芦定抗凝下行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给予抽吸导管抽吸或硝酸甘油推注后,将存在无复流或慢血流冠状动脉内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作为观察组(103例),冠状动脉内给予肝素盐水病人作为对照组(102例)。比较两组罪犯血管支架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出血事件、血栓形成事件及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支架术后血流均有改善,且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牙龈出血13例,对照组牙龈出血10例,两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出现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观察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2例,两组30 d内MACE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在比伐芦定抗凝基础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或慢血流,冠状动脉内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地尔硫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PCI治疗中存在“无复流”现象的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入选导引导管组,经导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地尔硫卓2.0 mg;21例入选微导管组,经微导管注射地尔硫卓2.0 mg至靶病变远端:10 min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两组患者首次和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图像,评定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及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1周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事件。结果:2组均可改善PCI治疗后的“无复流”现象。微导管组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TIMIⅢ级比例明显高于导引导管组[95%(20/21)vs.40%(8/20),P<0.05],而且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Ⅲ级亦较高(90%vs.35%,P<0.05),减少1周内住院期间MACE事件(5%vs.30%,P<0.05)。结论:与经导引导管相比,经微导管注射地尔硫卓明显改善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血栓抽吸+PCI组(A组)及常规PCI组(B组)。观察两组术中TIMI血流分级及心肌呈色分级(MBG)。结果 A组无复流发生率为5.26%(2/38),低于B组的25.0%(8/32)(P0.05)。A组心肌再灌注发生率为65.8%(25/38),高于B组的37.5%(12/32)(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能明显改善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仅行PCI;观察组患者于PCI前行血栓抽吸,待造影检查显示无明显血栓影后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尿激酶原。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校正的TIMI帧数(c TFC),PCI前及PCI后1周心功能指标;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前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及c 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观察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TMPG优于对照组,c TFC少于对照组(P0.05)。PCI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Tn 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周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血清BNP、Tn 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抽吸并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尿激酶原能有效改善STEMI患者PCI后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在高血栓负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收治的高血栓负荷ASTEMI患者100例,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急诊PCI并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急诊PCI中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急诊PCI后1周心功能指标,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CTFC、TM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患者CTFC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急诊PCI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替罗非班相比,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虽能降低高血栓负荷ASTEMI患者急诊PCI后CTFC,但对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有限,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28)。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PCI后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PCI中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比较两组患者PCI后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PCI前及PCI后1周心功能指标、PCI后1个月内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CI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CTFC低于对照组(P0.05)。PCI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早期与晚期充盈峰速度比值(E/A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1周两组患者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LVEF、E/A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CI后1个月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尿激酶原冠状动脉内注射可有效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的近期疗效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11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STEMI病人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单纯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治疗。比较两组PCI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灌注分级(TMPG),同时比较术后各项心功能指标、ST段回落率、PCI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含量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支架植入数目和植入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前TIMI、TMPG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TIMI、TMPG分级0~Ⅱ级病人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TIMI、TMPG分级Ⅲ级病人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ST段回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心肌坏死标志物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再梗死、血运再重建、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TEMI病人行急诊PCI术后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坏死细胞含量,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靶向灌注导管冠状动脉(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尿激酶原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溶栓(观察组)及接受替罗非班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溶栓(对照组)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各61例临床资料。记录两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冠脉血流(TIMI)3级血流获得率及术后1周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心肌灌注定量分析时间常数(k)]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3个月时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等近期预后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时,观察组基础态及负荷态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k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术后LVEDD、LVESD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且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靶向灌注导管冠脉内尿激酶原溶栓可提高STEMI患者PCI治疗效果,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 PCI)时冠脉内注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于造影后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再行PCI治疗;对照组直接行PCI治疗。PCI术后即刻造影,比较两组溶栓治疗试验( TIMI)血流分级情况及校正的TIMI帧数,术后7、30、90 d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及术后90 d内并发症。结果观察组35例(97.2%)PCI术后即刻获得TIMI 3级血流,对照组30例(9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观察组校正TIMI帧数(22±2)帧,对照组(26±3)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术后7、30、90 d观察组LVEF、LVEDD、LVESD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90 d内两组均未发生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STEMI 患者急诊PCI 术中冠脉内补充注射负荷量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再灌注状态,促进左室功能的早期恢复,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腺苷联合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诊治的126例老年急性STEMI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在PCI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研究组在PCI基础上加用腺苷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病人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血流分级、矫正TIMI帧数(CTFC);比较治疗后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两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FC帧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ACE发生率、再灌注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K-MB、cTnI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LVEF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腺苷联合替罗非班能够有效降低老年急性STEMI病人PCI术后再灌注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70例,其中A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结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B组不采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比较两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情况、复流情况、出血率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TnT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记录两组不良心脏事件。结果A组患者均成功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14次,抽吸血量为254次,抽吸血量为25100 ml,抽吸血液经过滤器过滤后可见红色血栓及脂质。术后A组TIMI血流分级3级占85.71%,明显高于B组(64.29%,P<0.05);且ST段回落率也高于B组(P<0.05);无复流现象少于对照B组(P<0.05);复查心脏彩超,A组CK-MB峰值、cTnT峰值、LVEDd以及LVESd均低于B组,LVEF高于B组(均P<0.05);B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10.0%vs0%,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冠状动脉内应用硝酸甘油和地尔硫卓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拟实施PCI治疗的70例STEMI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预组在导丝通过病变血管后采用指引管注入硝酸甘油200μg、地尔硫卓200μg,随后开展常规介入治疗。对照组在导丝通过病变血管后采用指引管注入20 mL生理盐水,随后开展常规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及达峰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0(IL-10)、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PCI术后,干预组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干预组CTFC帧数血清CRP、IL-10、BNP水平及CK-MB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达峰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PCI术后,干预组LVEDD值低于对照组(P0.05),LVEF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拟实施PCI治疗的STEMI病人,早期冠状动脉内应用硝酸甘油和地尔硫卓可改善病人心肌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射硝普钠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支架植入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的STEMI病人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常规PCI治疗,观察组在支架置入后将微导管置入靶血管远端,注入硝普钠;对照组在支架置入后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入硝酸甘油。采用TIMI评价治疗前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灌注情况;使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PCI术后7 d、30 d、60 d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评价心功能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无复流现象恢复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IMI 3级病人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LVESD、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0 d,观察组LVESD、LVEDD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LVEF则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CI术前两组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PCI术后NT-proBNP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PCI后无复流现象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个月随访,均未发生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室壁瘤等。结论 STEMI病人PCI术中经冠状动脉微导管注入硝普钠,可促进冠状动脉复流恢复及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栓抽吸对各项心肌灌注和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10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PCI组(n=53)及传统PCI组(n=55),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血浆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钙蛋白I峰值及术后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血栓抽吸+PCI组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均明显优于传统PCI组(P<0.05或0.01),且血浆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钙蛋白I峰值显著低于传统PCI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直接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可以改善血流及心肌灌注情况、降低心肌标志物峰值。  相似文献   

20.
索传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82-2283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TA)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血栓负荷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年龄≥65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血栓负荷病变患者,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均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并随机分为TA联合PCI组(45例)和单纯PCI组(25例)。TA联合PCI组加用DiverC.E.血栓抽吸装置。比较两组病人一般发病资料和TIMI血流分级、ST段抬高和回落百分比、心肌显色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ST段抬高和回落百分比(sumSTR)、心肌显色分级(MBG)、LVEF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TA联合PCI组MACE发生率较单纯PCI组低。结论 TA联合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是治疗AMI伴有血栓负荷病变有效的手段,能够更大程度改善冠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减少MACE事件发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栓负荷病变患者的左室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