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穴体外反搏是集经穴刺激和体外反搏于一体的新型中医外治法。基于中西医结合视角,从“经穴-气血-血脉”理论出发,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认为经穴体外反搏是通过刺激腧穴,激发经气,循经传导,调整虚实,影响气血和血脉,达到行气活血通脉、益气养血复脉的功效,具有多环节、多靶点、多效应的特点,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治疗前后左心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云  王芳 《心脏杂志》2000,12(5):384-384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为了解体外反搏能否改善冠心病左心功能 ,作者对冠心病反搏前后血流动力学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与方法 冠心病患者 6 0 (男 46 ,女 14)例 ,病程 1~ 10年 ,年龄 37~ 6 9岁 ,患者均经扩血管药物治疗 ,效果不显著来做体外反搏治疗。采用广州产 WFB- 型电脑控制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 ,下肢加臀部正压序贯式反搏。气囊压力在 0 .35~ 0 .5 5 kg/ cm2 ,以耳脉搏监护 ,每次反搏 1h,12次为一疗程。本组患者反搏治疗时间为 6~ 36次。反搏治疗前后测量脉搏、血压 ,同时用日本光电 RM- 46型多导生理记录仪同…  相似文献   

3.
尽管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已有血管介入、冠状动脉搭桥和药物保守治疗等多种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心绞痛症状。增强型体外反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机械循环辅助手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在缓解冠心病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体外反搏治疗提高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压,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心脏射血阻抗等作用已为人所熟知。近10年有关体外反搏对血管内皮作用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体外反搏在心血管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现回顾近年体外反搏在该领域的研究文献,简要综述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广泛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其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的明显改善。现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角度对体外反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刨伤性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辅助方法。FDP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具有促进心肌缺血的修复功能。体外反搏与FDP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使患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血液生化等检查均能获得较大程度的改善。本通过观察16例冠心病患体外反搏与FDP联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体外反博组每天给予45分钟体外反搏,3个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体外反博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结论体外反博可降低冠心病患者IL-6及CRP,可能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体外反博组每天给予45分钟体外反搏,3个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体外反博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结论体外反博可降低冠心病患者IL-6及CRP,可能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CP)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辅助循环治疗方案[1],其原理是通过在心脏舒张期对人体下肢及臀部血管进行无创性序贯加压,促使血液回流,增加心脏及其他脏器的舒张期血流灌注,从而改善心脑供血。ECP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突发性耳聋、失眠等患者。国内也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本文通过1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等基础上给予体外反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说明体外反搏在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4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体外反搏治疗后心搏量增加13.5%,心排量增加12.7%,心脏指数增加11.5%(P<0.01),体循环血管阻抗下降18.3%(P<0.0001),对原来心脏功能损害较严重患者,ECP 治疗后各项心功能参数改善更为显著。提高心输出量机制一是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二是心肌收缩性能增强,而 SVR 下降可能是由于侧支循环建立所致。认为 ECP 能改善老年冠心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观察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影响,以及是否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方法:将51例冠心病患者(均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分成两组,按1:2匹配,反搏组17例,对照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此外反搏组予以3个疗程的体外反搏治疗。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采用Celermajer法;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MD、NMD、hsCRP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反搏组治疗后FMD明显升高(P<0.01), NMD也有升高(P<0.05),hsCRP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发现,反搏组FMD和NMD的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1),两组间hsCRP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提高对血管壁内皮细胞的切应力,改善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使血管的舒张功能增加,且没有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为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体外反搏的原理是在心脏的舒张期反肢体血液驱回心脏,增加心脏舒张期灌注,改善心肌缺血。迄今为止,在美国和我国已相继开展了多个与体外反搏有关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效果和安全性的大型临床试验(MUST-EECP、RECC、PEECH和IEPR),取得了很多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学术资料。2002年美国ACC/AHA正式将体外反搏疗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指南。体外反搏适应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绝对禁忌证不多,主要包括中至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需要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最近发生的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肺动脉高压、收缩压控制不佳及显著的出血倾向者。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临床利用增强型体外反搏仪器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增强型体外反搏用于冠心病治疗,具有增加冠脉流量、创伤小、操作便捷等优点,其前景十分可观。为进一步观察体外反搏的应用价值,文章将对冠心病治疗中的增强型体外反搏的循证医学证据、适用/禁忌症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血管医学的蓬勃兴起,发现血流切应力是调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修复的关键环节,体外反搏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作用内皮细胞的修复,有可能成为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一种手段。体外反搏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证实,它是当前冠心病综合治疗中一项有效的辅助治疗。本文就目前体外反搏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CHD)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冠脉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近年,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以其独特的血管生物力学效应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就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7.4±8.4)岁。将患者按照随机平等原则分为体外反搏组(30例,采用体外反搏+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和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胸痛发作次数。结果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体外反搏组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5例,随机分为体外反搏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同时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2个疗程。用Fried表型衰弱量表评估衰弱状况,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5周时心绞痛分级和衰弱状况,评估心绞痛和衰弱的改善情况。结果体外反搏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和5周时心绞痛改善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47.4%vs 40.4%,62.8%vs 47.6%,95%CI:0.563~0.937,P=0.04);体外反搏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和5周时衰弱发生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48.8%vs 52.4%,41.9%vs 50.0%,95%CI:0.410~0.972,P=0.04)。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衰弱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26例高危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有效性、并发症和病死率。方法26例高危冠心病患者在接受血管重建术或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作血流动力学支持,记录临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存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多支冠脉病变、高危险评分等高危因素。21例进行经皮冠脉介入、冠脉搭桥或溶栓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平均时间为91.7小时±13.5小时,有效率为76.9%(22/26),病死率为34.6%(9/26)。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安全、可靠,与冠脉血管重建术联合运用于高危冠心病患者,可减轻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之经络学说,是古人从实践认识中积累起来的理论体系。两千多年来,中医前辈一直以经络学说作为辩证施治的指南,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开展了药物和经穴相结合、光疗和经穴相结合、直流电和经穴相结合等新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笔者自1958年研究穴位离子透入疗法,七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如:穴位碘离子透入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穴位锌离子透入治疗慢性鼻炎等),用药剂量小,治疗效果高,经济、安全、易为病人所按受,是切合实际,适于广大人民要求的治疗方法。但穴位离子透入疗法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笔者认为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足阳明胃经经穴揿针治疗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在改善心衰患者食欲减退方面的疗效。方法 将80例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心衰的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包括常规的药物治疗、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体位指导、控制液体入量、社会支持及活动与休息等的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足阳明胃经经穴揿针治疗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入院后第2天遵医嘱进行揿针治疗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两组均干预7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包括嗳气、早饱、腹胀、食欲下降及恶心等症状的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包括嗳气、早饱、腹胀、食欲下降及恶心等症状的评分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方面,干预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0%,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足阳明胃经经穴揿针治疗配合增强型体外反搏在改善心衰患者食欲减退方面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稳斑汤与体外反搏联合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病人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PCI术后痰瘀互结证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中药汤剂稳斑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体外反搏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VCAM-1和MCP-1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VCAM-1、MCP-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VCAM-1、MCP-1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降低血清VCAM-1和MCP-1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