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PM)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CPM运动下肢,比较治疗下肢肌痉挛的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Ashworth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肌痉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PM训练能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状态,减小了康复治疗师的工作量,也为缓解脑卒中患者肌肉痉挛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梁辉  卢英  刘夕霞  郭佳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12(11):1251-1254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其中肌痉挛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肌痉挛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其治疗一直是康复领域研究和关注的焦点,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方法有多种,效果各异。该文就近年来临床上对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解痉合剂对脑卒中肌痉挛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肌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解痉合剂组,每组30例,康复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解痉合剂组加用口服、外用解痉合剂。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arthel指数(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解痉合剂组病人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康复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解痉合剂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肌痉挛病人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变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变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患侧上肢肌张力、患侧上肢活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改良Ashworth评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频经皮神经电刺激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侧上肢异常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恢复,疗效与常规针刺无差异,但患者更易接受,特别适合惧针者。  相似文献   

5.
乙醇阻滞胫神经运动支治疗脑卒中足下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胫神经运动支乙醇阻滞腓肠肌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后足下垂的临床结果。方法22例腓肠肌痉挛导致足下垂脑卒中偏瘫老年患者在电刺激引导定位下接受胫神经运动支无水酒精阻滞。采用踝跖屈改良Ashworth分级、踝阵挛分级以及被动踝关节活动度分别在注射前、注射后即刻、1 d、1周、1月以及3月进行肌痉挛严重程度评估。结果19例患者在3月随访期中改良Ashworth分级均明显下降,3例1周后进行重复注射。与注射前比较,注射后Ashworth分级(MAS)、踝阵挛分级(Clonus)、被动踝关节活动度(PROM)有显著性差异(P〈0.01)。3月期间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胫神经运动支乙醇阻滞腓肠肌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的特点是“疾病与障碍共存”,故康复应与治疗并进。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痉挛,上肢多为屈肌痉挛,下肢为伸肌痉挛。由于肢体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常称为痉挛性偏瘫。1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过程分为6个阶段,这也是偏瘫运动功能评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肌肉痉挛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128例患者分为康复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对康复组、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肌痉挛程度(Ashworth)和肢体运动功能(FMA)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肌肉痉挛发生率为34.9%明显低于对照组(74.2%,P〈0.05),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肌肉痉挛程度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降低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患者对肌张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收集180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90例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90例予以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4 w后比较两组肌张力恢复效果、偏瘫侧下肢表面肌电图、周围神经电生理学及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分级(MAS)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侧下肢M波最大波幅(Mmax)、H波最大波幅(Hmax)及H波/M波最大波幅(H/Mmax)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双侧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Fugl-Meyer系统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老年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患者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促进肌张力恢复,改善偏瘫侧下肢表面肌电图、周围神经电生理学,而且还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温和灸治疗对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康复疗效,为温和灸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临床收集25例中老年KOA患者,选取膝关节周围腧穴进行温和灸治疗,观察评估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温和灸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运动能力总体提高、生活质量总体维度改善(P均〈0.01)。结论温和灸治疗可有效改善中老年KOA患者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常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肌肉痉挛,难以处理,不利于肢体功能恢复。1989年Dsa等〔1〕第一次使用肉毒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继发性肌强直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临床上应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取得了良好效果〔2〕。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病人踝关节跖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7例脑卒中后踝关节跖屈肌痉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予以电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观察病人踝关节跖屈肌肌张力、"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步行测试(10MWT)及功能性步态评价(FGA)等指标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人踝关节跖屈肌痉挛评分、TUGT、10MWT及FG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病人在踝关节跖屈肌痉挛评分、TUGT及FGA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病人10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病人跖屈肌肌张力,改善病人步态,提高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百笑灸调治社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60例平均年龄(61.5±3)岁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百笑灸调治方案应用于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为干预组,通过社区居民知识知晓率情况和尿失禁生活质量评价疗效。结果干预组生活质量(t=4.30,P0.001)、治疗效果(Z=-2.28,P=0.02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百笑灸调治干预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尿失禁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而头针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头针单独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头针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比如头针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镜像疗法、康复训练Bobath技术、康复机器人、平衡仪、悬吊运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头针联合传统治疗技术(中药治疗、八段锦、体针),以及特色头针疗法(互动式头针、久留针、双侧头针),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从脑局部一致性(ReH o)的角度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枢机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可视化依据。方法采用BOLD-fM RI成像技术,以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刺治疗,比较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ReH o的异同。结果针刺前、电针头穴、静留针时比较多个脑功能区ReH o存在差异;治疗后基底节区、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等区域ReH o发生动态变化。结论静息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脑功能区异常,基底节区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主要脑区;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是脑卒中患者静息态脑功能重组及代偿的关键区域,是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重要的调制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中医传统功法在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本文归纳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这三种颇具代表性的中医传统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的作用,分别从平衡功能、肌力恢复、步态改善等方面分析这三种中医传统功法康复的治疗机制,并对其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巴氯芬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侧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巴氯芬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患侧肌张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部开窍利咽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常规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及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及三部开窍利咽针刺法治疗,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评价]、面肌痉挛强度(依据面肌痉挛强度分级评价)、实验室检查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u=2.335,P=0.019)。治疗后,试验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SSA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BDNF、SOD水平分别较本组治疗前升高,NES、S-100B蛋白、NOS、NO、M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巴氯芬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脑卒中后的偏瘫住院患者60例,均给予巴氯芬口服并结合康复训练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1个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按修订的Ashworth评分法评定肌张力,按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3例(5.0%),有效27例(45.0%),好转24例(40.0%),无效6例(10.0%),总有效率为90.0%.FMMS从(29.91±7.63)上升为(58.18±8.32)(P<0.01).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巴氯芬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百会实按灸结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眩晕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在脑卒中对症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采用百会实按灸结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 w。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及安全性、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眩晕病中医证候评价量表评分、经颅多普勒诊断/监护系统检测(TCD)检测指标。随访3个月,评估患者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DARS、DHI、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DARS、DHI、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未见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百会实按灸结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眩晕能扩张椎-基底动脉,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