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血栓调节蛋白(TM)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以及它们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沧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3年2月期间进行治疗的196例ICAS患者(ICAS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的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n=78)、中度组(n=64)和重度组(n=54);另选取196例与ICAS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一致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TAT、t-PAIC、TM水平;Spearman法分析ICAS患者血清TAT、t-PAIC、TM水平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AS患者重度狭窄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TAT、t-PAIC、TM、总胆固醇(TC)水平对ICAS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CAS组血清TAT、t-PAIC、TM水平显著升高(P<0.05);ICAS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TAT、t-PAIC、TM、TC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显示,ICAS患者血清TAT、t-PAIC、TM水平分别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74,0.695,0.62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T、t-PAIC、TM、TC是ICAS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TAT、t-PAIC、TM、TC联合检测预测ICAS患者发生重度狭窄的AUC为0.927,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6.62%,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联合检测-TAT=4.617、Z联合检测-t-PAIC=4.024、Z联合检测-TM=4.004、Z联合检测-TC=7.078,均P=0.000)。 [结论]ICAS患者血清TAT、t-PAIC、TM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这三者和TC联合检测对ICAS患者发生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患者枸橼酸钠抗凝标本,其中肺癌40例,胃癌、乳腺癌、直肠癌、结肠癌各15例。再收集大连地区经体检合格的健康人血液标本20例为对照组。采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再采用Sysmex HISCL5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M、TAT、PIC、tPAI-C在五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AT、PIC和D-二聚体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TAT、PIC治疗后有明显的下降。结论 TM、TAT、PIC、tPAI-C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有明显的表达;TAT、PIC与D-二聚体显著相关;TAT、PIC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1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04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晨尿检测结果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4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 30~300 mg/g)33例、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 mg/g)31例;选择正常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TM、PIC、PT、APTT、FIB、TT和D-D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正常白蛋白尿组FIB水平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组TM、PIC、FIB水平升高,大量白蛋白尿组TM、PIC、FIB、TT、D-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TM、PIC、FIB、TT、D-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及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对脓毒血症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根据ISTH系统评分,将患者分为显性DIC亚组(≥5分)和非显性DIC亚组(1~4分);根据入院7d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评价联合TAT、TM、t-PAI-C及PIC对脓毒血症DI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在176例患者中,脓毒血症显性DIC组在入住ICU当日血浆TM、TAT、t-PAI-C水平明显高于非显性DIC组(均P0.05);非显性DIC组入院后7d内发生DIC的患者在入ICU当天血浆TM、t-PAI-C水平较未发生DIC患者显著升高(均P0.05)。死亡组血浆TM、TAT、t-PAI-C水平与存活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显示,TM联合TAT诊断DIC可获得最大曲线下面积。结论:血浆TAT、TM、t-PAI-C水平对预测脓毒血症诱发DIC的发生和预后评估方面都有帮助; TM联合TAT可提高对DIC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D-二聚体(D-D)、蛋白S(PS)、凝血因子(F)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预测产妇分娩后血栓前状态(PTS)及血栓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8月分娩产妇122例,术后均进行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发生PTS,分为阳性组(n=53)及阴性组(n=69),比较2组的D-D、PS、FⅤ、t-PAI-C水平,分析4项指标对PTS的预测价值。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分为VTE组(n=21)及未发生组(n=101),比较2组D-D、PS、FⅤ、t-PAI-C水平,分析4项指标对VTE诊断价值。结果:阳性组的D-D、FⅤ、t-PAI-C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S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4项指标联合预测产后PTS的AUC为0.985,均高于单一的D-D、PS、FⅤ及t-PAI-C的0.795、0.837、0.815、0.824(P<0.05);VTE组D-D、FⅤ、t-PAI-C水平均高于非VTE组,PS水平低于非V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纤溶抑制的作用机制,并分析TAFI、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等凝血、纤溶的指标与尿微量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64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尿蛋白排泄量分微量蛋白尿组(MAU)和正常蛋白尿组(NAU)组。TAFI、PAI-1、t-PA及F1+2等凝血纤溶指标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H),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尿微量蛋白、血压、血糖、血脂、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浆TAFI仅在MAU组显著性升高(P<0.05);血浆t-PA在T2DM的2组中增高均无显著性;而血浆PAI-1和F1+2在NAU和MAU组均显著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AFI、PAI-1、t-PA、F1+2在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纤溶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PAI-1的作用,随着蛋白尿的出现,其进一步的低纤溶状态则是由TAFI介导的,故TAFI和PAI-1在抑制纤溶系统功能上的作用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AI-1基因4G/5G和FⅦ基因R353Q与冠心病(CHD)易患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146例,7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患有CHD;正常对照组113例,选自人群健康体检的随机个体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排除CHD史,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相似病史,排除周围血管疾病史。用PCR-RFLP的方法判断各组基因型。结果与5G/5G相比,4G/5G,4G/4G的OR呈增加趋势,提示4G等位基因与CHD的危险性相关。具有4G/4G基因型比具有5G/5G基因型的人患CHD的危险性增加2.06倍(95%CI:1.034.14)。QQ基因型发现很少。RR、RQ+QQ的基因型和R、Q等位基因频率病例、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其基因型与CHD、心肌梗死发生无相关性联系。结论 PAI-1基因4G/4G基因型与中国汉族人群CHD发生相关,FⅦ基因R353Q突变与中国汉族人群CHD无关。  相似文献   

8.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和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反应的共同土壤,均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CRP、PAI-1水平较单纯冠心病、糖尿病均高,增高的CRP、PAI-1具有潜在的预测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作用,同时增高的CRP、PAI-1对2型糖尿病发病情况也起重要预测作用。并且为早期干预、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复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每组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他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实验第4周末开始分别予与益气活血复方、血脂康胶囊和辛伐他汀片,持续给药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检测PAI-1、t-PA.8周末处死动物,取家兔左右颈总动脉,用透射电镜观察颈总动脉的超微结构.结果 4周末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AI-1水平持续升高,t-PA略有升高.8周末中药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PAI-1水平明显下降(P<0.01),t-PA水平明显升高(P<0.01).各给药组组间PAI-1、t-P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水平证实益气活血中药能够改善颈内动脉的超微结构.结论 益气活血复方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分泌,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的分泌,从而增强纤溶活性,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和PAI-1的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①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AI-1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PAI-1水平趋于正常,而t-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存在一定差异(P<0.05)。②t-PA和PAI-1的水平与多项血液流变指标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并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以及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及乳胶免疫分析测定DM患者血浆PAI-1、t-PA、TAFI、D-D活性;并与糖尿病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DM组PAI-1、t-PA、D-D和TAFI含量分别为(48.36±7.92)ng/mL、(12.52±3.17)ng/mL、(0.75±0.58)mg/L和60.82%±14.7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PAI-1、t-PA及D-D水平与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PAI-1、t-PA、D-D、TAFI水平与血管损伤和功能变化的进程有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脂联素、瘦素水平及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相关性。方法可疑冠心病患者8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冠心病组)6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22例,测定两组脂联素、瘦素、hs-CRP、PAI-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脂联素水平降低、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与hs—CRP、PAI-1呈负相关,瘦素与hs—CRP、PAI-1呈正相关,脂联素与瘦素呈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可能是冠心病保护因素,瘦素可能是冠心病危险因素;脂联素、瘦素与hs—CRP、PAI-1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测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CS)前后C 反应蛋白(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 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以了解PTCA CS术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纤溶活性及炎症指标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PTCA CS组4 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组2 0例,CAG阴性组15例,三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排除入选对象的标准为:(1) 3周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2 )肝、肾功能异常;(3)并存影响CRP水平的其他疾患及因素;(4)存在血液病。PTCA CS组术前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了解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血小板、内皮功能及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2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阴性者为阴性对照,以16例CAG阳性但不宜行PTCA者为阳性对照,观察24例行PTCA术冠心病患者术前后P-选择素(Ps)、血栓调节蛋白(TM)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动态变化.结果PTCA组Ps、TM在术后5分钟较术前显著增加(P均<0.05),且较同时间点的阴性组有非常显著增高(P均<0.001);术后5minCAG阳性组Ps较CAG阴性组显著增加(P<0.02);在术前PTCA组和CAG阳性组PAI-1均高于CAG阴性组(P均<0.05).结论PTCA术后Ps、TM的增高,提示血小板的激活及内皮细胞的损伤,急性冠脉闭塞与PTCA后再狭窄可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抗炎性因子的影响和改善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安慰剂组与醒脑静组,各10只。结扎冠状动脉造成MIRI模型,分别在冠状动脉结扎前、结扎后1h、再灌注后1h,取心房血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肌酸激酶(CK)水平。同时观察各组梗死范围。结果冠状动脉结扎后醒脑静组TNF-α、PAI-1、CK水平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安慰剂组(P〈0.01)。结论醒脑静预处理对MIRI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参酮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将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酮50mg静滴,1次/d,用药均2周。采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测定两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活性及含量。结果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浆PM-1活性及水平下降(P〈0.05),t-PA活性及水平升高(P〈0.05)。结论丹参酮治疗老年冠心病效果确切,其机制可能为调控内源性纤溶活性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长球囊血管成形术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40例,实验组20例,行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照组20例行短球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采取股静脉血,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纤维蛋白肽A(FPA)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的t—PA含量在术后即刻均降低,术后24h实验组的较术后即刻有明显恢复(P〈0.05),且较对照组的显著(P〈0.05),两组分别为(33.30±3.20)ng/ml,(31.01±0.89)ng/ml。PAI-1含量术后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24h两组患者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分别为(44.33±0.75)ng/ml,(47.86±2.52)ng/ml。FPA含量术后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24h两组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手术前、后t—PA、PAI-1、FPA含量的变化.提示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糖尿病足治疗有效,可能降低血栓事件发生,预防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8.
粉红胶霉菌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粉红胶霉菌对慢性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4只正常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粉红胶霉菌组(G组)各8只,M组和G组采用单侧肾切除+2次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ADR)方法建立慢性肾病模型,其中G组首次注射ADR后即予粉红胶霉菌500 mg/(kg ·d)灌胃共8周,余两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后第8周检测三组肾功能及血生化指标,同时经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结构,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量肾组织分子生物学指标相对值.结果 M组和G组24 h尿蛋白、血脂、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水平均显著高于N组,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N组,G组和M组上述指标亦有显著差异(P<0.05、0.01);肾组织病理检查N组无异常,M组呈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间质内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G组变化轻于M组,G、M、N组肾小球细胞外基质面积(M)/肾小球面积(G)M组>G组>N组,P均<0.01; G组TGF-β1、TIMP-1及PAI-1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M组(P<0.05、0.01).结论 粉红胶霉菌可明显减轻ADR肾病大鼠肾损伤,可能机制为下调TGF-β1、TIMP-1及PAI-1表达.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纤溶抑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中纤溶抑制系统的变化.方法:将45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3组:对照组(诊断为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特发性房颤组和房颤并发脑梗死组.3组患者年龄、TC和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其他临床并发症且未应用抗血栓治疗.取空腹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酶抑制剂(TAFI)抗原、TAFI活性、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和纤溶酶活化物抑制剂-1(PAI-1).结果:3组患者血浆中TAFI、TAFI活性、PAP和PAI-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周围血中纤溶抑制系统指标变化不明显,心房局部纤溶抑制系统是否被激活及其在血栓形成中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0(R)-人参皂苷Rg3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HUVEC损伤,采用噻唑蓝(MTT)法观察20(R)-人参皂苷Rg3对HUVEC活性的影响;Fura-2/AM荧光探针负载细胞,用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UVEC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培养的细胞上清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type-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浓度的变化。结果 (1)TNF-α损伤HUVEC的条件为:TNF-α的质量浓度为20μg/L,损伤时间为24h。(2)20μg/L TNF-α可显著降低HUVEC的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0~80μmol/L的20(R)-人参皂苷Rg3处理后再加入TNF-α的各组细胞吸光度A值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UVEC受到TNF-α的刺激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10~80μmol/L的20(R)-人参皂苷Rg3预处理,则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的幅度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半数抑制浓度为67.2μmol/L。(4)TNF-α20μg/L刺激内皮细胞24h后,与对照组比较,培养上清t-PA浓度显著降低,PAI-1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80μmol/L的20(R)-人参皂苷Rg3预处理后,细胞培养上清中t-PA浓度明显升高,同时可降低PAI-1的分泌,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抑制PAI-1浓度的半数抑制浓度为36.9μmol/L。结论 20(R)-人参皂苷Rg3对TNF-α诱导的HUVEC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PAI-1产生和提高t-PA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