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在体表心电图指导下两种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起搏治疗心动过缓的效果,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方法75例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中,50例使用带球囊漂浮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25例使用普通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进行床边临时起搏,对两者的操作时间和效果分别加以回顾性分析,在一周内,38例在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时进行了导管位置的X线观察,其他存活患者也进行了导管位置的X线观察,比较两种起搏方式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结果球囊漂浮电极组,即刻起搏成功率为94%,起搏成功时间为(8.5±2.7)min,并发症发生率为2%,术后导管脱位率为6.3%;普通电极组,即刻起搏成功率为96%,起搏成功时间为(6.3±2.1)min,并发症发生率为8%,术后无导管脱位现象。结论体表心电图指导下应用两种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静脉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进行心脏临时起搏进行对比观察。方法54例床旁临时心脏起搏中,31例选择普通电极,23例选择球囊漂浮电极。观察两组间置管操作时间、起搏阈值、并发症等。结果两组间均有较高成功率,但球囊漂浮电极组置管时间明显小于普通电极组(2.1±2.3minvs9.3±5.3min,P<0.01),而起搏阈值等指标无明显差异,普通电极组发生并发症2例,1例为心肌穿孔,另1例为RonT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结论与普通电极相比,球囊漂浮电极有操作简便、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行心脏临时起搏与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操作时间的差异.方法 90例需进行临时起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2例)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将普通起搏电极导线植入右心室进行临时起搏;B组(38例)通过常规球囊漂浮起搏电极导管置入.两组均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起搏成功率、起搏阈值、电极导线脱位率.结果 与B组相比,A组在操作时间,起搏成功率,起搏阈值方面均好于B组(P<0.05).起搏成功率为96.2%和86.8%,起搏阈值为(0.75±0.32)V和(0.95±0.45)V.结论 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行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可明显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 对经应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方法 对 5 13例因多种心律失常需要临时起搏的患者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 ,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和测量导管深度 ,并对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2 6例患者的X线胸片进行研究 ,判定该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分析起搏失败的原因。结果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适用于各年龄组人群 ,起搏部位主要为右心室心尖部和流出道两种。经左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者 ,两种起搏点的导管深度分别为 (37 5 3± 3 5 2 )cm和 (34 2 1± 3 15 )cm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感知不良的发生率较心尖部高 (P <0 0 1) ,两组间起搏阈值差异无显著性。通过起搏心电图图形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漂浮电极导管即刻起搏成功率高达 99 6 1% ,并发症发生率小于 1%。结论 体表心电图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顶端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只要操作方法正确 ,几乎可取代X线指导下的临时起搏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床旁球囊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非透视下起搏)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X线透视下普通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透视下起搏)在成功率、安全性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左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法,12例非透视下起搏,9例透视下起搏。结果全部病例均起搏成功,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血气胸、栓塞、心肌穿孔等并发症。两种方法在成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操作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透视下起搏相比,非透视下起搏无需X线引导,也不需要特殊器械,具有床旁、快速、微创、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优点,可实施现场急救,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临时心脏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床旁球囊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非透视下起搏)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X线透视下普通起搏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透视下起搏)在成功率、安全性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方法21例应用非透视下起搏,全部选择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导管至右心室;透视下起搏24例,其中,14例选择左锁骨下静脉路径,10例选择右侧股静脉途径。结果非透视下起搏21例成功20例,透视下起搏24例全部成功,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血气胸、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两种方法在成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操作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透视下起搏相比,非透视下起搏无需X线引导,也不需要特殊器械,具有床旁、快速、微创、插管时间短、术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众多优点,可实施现场急救,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莹惠  李述峰 《心脏杂志》2017,29(2):176-179
目的 观察3830主动固定电极在临床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年~2012年在我院植入永久性人工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225例,包括3830主动固定电极组134例和5076主动固定电极组91例。观察两组术中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和3年的起搏参数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心房起搏参数比较,3830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阈值和阻抗在术中及术后不同时间均高于5076主动固定电极组(P<0.05,P<0.01),感知参数无明显差异。心室电极术中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起搏参数比较,感知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起搏阈值在术中及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830组心房电极在心房不同部位的起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年内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830主动固定电极在临床心脏起搏治疗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紧急情况下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因心律失常紧急采用漂浮电极导管行临时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入路、手术时间、电极导管放置部位,判定该方法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结果经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即刻成功率达100%;从静脉穿刺至心室起搏使用时间为(5.2±2.0)min,从电极置入至心室起搏使用时间为(1.7±0.9)min;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发生率右室心尖部(2.9%)小于右室流出道(33.3%)(P=0.018);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紧急情况下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方便、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床旁临时起搏的方法。结果62例均床旁成功完成带囊临时起搏电极右心室起搏,从穿刺到起搏的时间为10~20min,中位时间15min,除外1例出现起搏导线打结外,所有患者均无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局部血肿、气胸、栓塞、心脏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静脉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右心室临时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对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 176例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 方法 男性 10 8例 ,女性 6 8例 ,年龄 6 1 7岁± 9 8岁 ,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97例 ,病窦综合征 4 8例 ,因心动过缓外科手术中保护性起搏 31例 ,所有病例选择锁骨下静脉入路安置临时起搏器 ,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和测量导管深度 ,并对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 93例患者的X线透视进行研究 ,判定该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结果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适用于各年龄组人群 ,起搏部位经左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者 ,两种起搏点的导管深度分别为 36 8cm± 2 7cm及 34 8cm± 3 3cm ,5例右锁骨下静脉入路者为右心室心尖部。其起搏点的导管深度 31 5cm± 3 1cm ,通过起搏心电图图形和导管深度指导下 ,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 10 0 %。 1例发生左侧气胸 ,发生率 1 7%。 结论 体表心电图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只要操作方法正确 ,可替代X线指导下的临时起搏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需要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3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房、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主动电极组),3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房心耳部、右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曝光时间无明显差异。主动电极置入后5min后可达到理想阈值。两组起搏阈值、R波波幅置入时比较无明显差异。主动电极组置入时起搏阻抗、P波波幅较被动电极组低,但7d后,两组无明显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7d和出院后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术后7d、1个月时两组起搏阈值均升高,相反,阻抗降低。3个月时均恢复至置入时水平,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起搏心电图比较,主动电极组的QRS、P波宽度均较被动电极组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电极组有1例发生电极脱位,主动电极组均未发生电极脱位。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心脏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在起搏心电图指引下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临时起搏3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起搏心电图指引下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植入气囊漂浮电极紧急心脏临床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不同病因所致严重心动过缓者,在床旁无x线透视下,采取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seldinger法)、植入气囊漂浮电极(Swan-Ganz导管操作方法);根据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是否进入右心室,行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VVI模式)。结果 39例全部起搏成功,开始穿刺至起搏时间平均(11.5±5.5)min,起搏时间1~15d,起搏阈值≤2.0mA。无电极脱位及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以本法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成功率高、效果可靠、快捷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因普通金属环电极在食管内较难定位心室部位 ,而且起搏阈值高 ,检查时病人痛苦较大 ,限制了经食管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为探讨一种低阈值、简单易行的经食管心室起搏方法 ,笔者自行设计研制了一种经食管心室起搏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该导电球囊电极经抽、充气可使球囊瘪缩或膨胀 ,以利于球囊导管自鼻孔插入或拔出。导电球囊经充气后膨胀 ,其导电面积较金属环电极增大 5 0倍 ,这有利于降低起搏阈值。笔者对 5 8例受检者同时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与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结果 :应用金属环电极导管只有 41例完成检查 ,而导电球囊电极导管有 5 6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 ,其成功率分别为 68.3%与 96.5 % ,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38.67± 1 .2 8V和 2 5 .2 7± 3.69V ;两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该导电球囊具有导电面积大 ,与食管接触良好 ,易于在食管内定位起搏心室。与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比较 ,具有起搏阈值低、成功率高 ,病人痛苦小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应用普通的食管金属环电极导管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时起搏阈值高 ,患者有较大的痛苦 ,许多病人不能耐受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研制出一种起搏阈值低、结构简单易作的胸壁 -食管多用电极导管 ,在临床上具有经胸壁食管心房调搏、经胸壁食管心室调搏、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和经胸壁食管低能量电复律等多种作用 [1]。现总结其在经胸壁食管心房调搏中的应用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胸壁 -食管多用电极导管组 (多用导管组 ) 1 62例 ,男性 94例 ,女性 68例 ,年龄 2 0~ 78岁 ( 4 2 .6± 1 0 .5岁 )。其中窦性心动过缓 60例 ,室上速 4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心室主动固定电极(螺旋电极)与被动固定电极术后各参数的变化。方法将入选患者按植入电极分为螺旋电极组(n=50)和被动电极组(rt=50),测定两组术中,术后1周,术后1、2、3、6个月在平静状态下起搏阈值、V波电压及阻抗。结果螺旋电极组术后1周起搏阈值和阻抗均较术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变化不明显;被动电极组起搏阈值、阻抗术后1周较术中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略下降(P〉0.05),术后6个月内保持稳定状态,术后两组间各时间点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V波电压测定值变化不明显(P〉0.05),各时间点V波电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安全,脱位率低,术后起搏参数稳定,可用于长期稳定起搏。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心律失常,应用球囊漂浮导管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疗效及安全性问题,国内报道很少。本文回顾我院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心律失常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的病例,总结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右心室间隔部主动电极起搏与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之间起搏参数的差异.方法 选择我院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50例,其中26例为主动电极组,电极固定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24例为被动电极组,电极固定在右心室心尖部.观察两组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QRS波时限,以及电极置入后起搏阈值、阻抗情况.结果 主动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略窄于被动电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起搏阈值、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主动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体表心电图监护指导下,通过Seldinger穿刺技术,在无X线透视条件下将临时起搏漂浮电极导管送入右心室.通过体表心电图QRS波群确定电极位置。记录放置电极导管所花费的时间与平均起搏时间,观察临时起搏操作并发症。结果40例患者穿刺均获成功,安置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平均操作时间(9.1±2.1)min,起搏时间1-15d,中位时间5.5d,电极脱位2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可在没有X线设备下紧急起搏而不需搬动危重患者,具有操作简单、起搏迅速、疗效肯定及相对安全的特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主动固定电极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入选62例接受主动固定电极置入的患者,将电极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33例作为流出道间隔组,右心室心尖间隔部29例作为心尖间隔组,分别于术中、术后48h和3个月测定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48h电极阻抗较术中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48h明显下降(P<0.05)。流出道间隔组术后3个月起搏阈值较术中及术后48h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间隔组术中、术后48h及3个月起搏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2组起搏阈值及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术中主动固定电极起搏阈值在术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电极阻抗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需置入起搏器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B组45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对比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及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宽度。对比两组起搏参数和心电图QRS间期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50.51±6.52)min,B组手术平均时间(63.52±7.34)min,B组手术时间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LVEDD、IVS、LVPW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RVS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明显高于B组,A组起搏的QRS波宽度窄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室激动顺序的QRS波群形态相似。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者,右心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