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80例CI患者入院24h内(急性期组)和治疗2wk后(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对照。观察不同大小梗死灶和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t=13.187,8.608),且急性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和恢复期组p〈0.01(t=5.142);大面积梗死CI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者,均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其hs-CRP水平越高,均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反映了CI患者的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用于CI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抵抗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探讨抵抗素和Hs—CR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120例TIA患者按照病程发展划分为三组:即TIA在60min内完全缓解者为A组,TIA持续60min以上但最后完全恢复者为B组,TIA起病后发展为脑梗死为C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首次测定血清抵抗素和Hs—CRP,并观察72h内头颅CT或MRI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C组抵抗素和Hs—CRP高于A和C组(P〈0.01),而A、B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抵抗素和Hs—CRP呈正相关(r=0.63,P〈0.01)。结论抵抗素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脑组织受损有关,抵抗素和Hs—CRP检测对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80例CI患者入院24h内(急性期组)和治疗2周后(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吲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对照。观察不同大小梗死灶和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沪均〈0.001),且急性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组(P〈0.01);大面积梗死CI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CI患者(均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hs-CRP水平越高(P均〈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反映了CI患者的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用于CI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IMO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ELISA)及微粒子增强透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ACS组的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D术对其的影响。结果(1)ACS组血清hs-CRP及sCIMOL水平均高于SAP及对照组(P〈0.01),SAP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787,P〈0.001);(3)SAP和ACS组PCI术后血清hs-CRP、sCD40L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ACS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冠心病的不稳定状态,可能有助于临床识别和预测AC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与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并根据UAER将其分为正常蛋白尿纽(n=184)、微量清蛋白尿组(n=76)和临床清蛋白尿组(n=40)。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的血浆ET-1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从微量清蛋白尿组到;临床清蛋白尿组,血浆ET-1水平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6.451,30.696,19.381)。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ET-1水平与UAER(r=0.421,P〈0.01)呈正相亳,调整年龄、性别、血压及血脂的影响后,血浆ET-1水平仍与UAER呈正相关(r=0.202,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ET-1与UAER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糖尿病肾脏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和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脑梗死患者(包括进展型脑梗死患者32例,稳定型脑梗死患者36例)和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后3d内测定血浆LPA、AP水平,并与3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和TIA两组患者血浆LPA、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组血浆LPA、AP水平较稳定型脑梗死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A、AP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增高程度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溶血磷脂类分子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因子,对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恋  王为珍 《海南医学》2010,21(15):12-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血清CRP、血脂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包括60例他汀类治疗者,60例常规治疗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2周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他汀组较常规组更能降低血清CRP以及血脂水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清CRP水平的作用,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浆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18例冠心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普伐他汀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Chemerin水平、hs—CRP、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分析Chemerin、脂联素、hs—CRP与血脂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疗程结束后,普伐他汀组血浆Chemerin、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脂联素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血浆Chemerin与TG呈正相关(r=0.48,P〈0.01);hs—CRP与HDL—C呈负相关(r=-0.21,P〈0.01);血清脂联素与HDL—C呈正相关(r=0.56,P〈0.01),与Chemerin、hs—CRP均呈负相关(r=-0.43、-0.36。P〈0.01)。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而且能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以降低hs—CRP浓度及血浆Chemerin水平。  相似文献   

9.
赵蕾  叶红  何秉贤 《中国医刊》2007,42(4):29-30
目的 研究30~60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男性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法 104例男性经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呼吸紊乱指数(AHI)≥21次/小时为OSAHS组62例;AHI〈5次/小时为对照组42例,分别测定血清CRP浓度。结果 OSAHS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并与AHI、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r=0.21,P〈0.05;r=0.29,P〈0.01),与最低SPO:呈负相关(r=-0.32,P〈0.001)。结论 OSAHS患者CRP水平增高,CRP水平与OSAHS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组)和5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同时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MM组血清IL-16、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临床分期增加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患者血清中IL-6与hsCRP呈正相关(γ=0.546,P〈0.01),与TNF—α亦呈正相关(1=0.711,P〈0.01),TNF—α与hsCRP呈正相关(γ=0.568,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有效组血清IL-6、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t=9.770,3.448,18.390),而治疗无效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检测可用于MM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4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及同期同年龄组体检健康者30例。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测定血清中NSE浓度。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入院时及入院三周后状态进行评分,作为预后分级标准。应用SSP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组NSE血清浓度与对照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清NSE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和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增高,且其增高程度能够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程度提供定量信息。并可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2.
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62例急性脑梗死(脑梗死组)患者[90d内死亡者(死亡组)12例,生存者(生存组)50例;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将50例生存者分为3组:轻度功能障碍组17例、中度功能障碍组16例和重度功能障碍组17例]和6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LP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重度功能障碍组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中度功能障碍组(P〈0.01)、中度功能障碍组高于轻度功能障碍组(P〈0.05)。结论血浆LPA水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的水平,探讨OPN水平与RA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258例RA患者的血清,其中活动期192例,非活动期66例,3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OPN水平,并与RA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A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活动期RA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P〈0.01);RA组OPN水平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78,P〈0.01),与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0.878,P〈0.01);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呈正相关(r=0.632,P〈0.01);与关节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P〈0.05);与关节肿胀数无相关性(r=0.205,P〉0.05)。结论OPN参与RA发病,和风湿活动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价RA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三七总皂甙加基础治疗(A)组(n=30)和基础治疗对照(B)组(n=30),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分别检测血浆HCY、维生素B12、叶酸(THF)水平,并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血清THF和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P〈0.01);A、B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血清THF和维生素B12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A组较B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降低、血清THF和维生素B12水平均升高明显(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对血浆HCY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三七总皂甙能显著升高血中THF和维生素B1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滕亮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8):110-1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名健康人的hsCRP含量并进行对照,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CRP浓度〈8mg/L(4.21±1.78mg/L),急性脑梗死组中51例CRP增高(30.33±2.53mg/L),异常率为57.30%;依病情程度不等,CRP的异常率及含量依次增高(均P〈0.01);急性脑梗死预后好转组CRP的异常率为41.18%,明显低于无好转组(78.95%)(X^2=12.70,P〈0.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液中CRP浓度的增高显示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测定CRP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UA)进行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0例UA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进行hs-CRP测定,同时对郑州市中心医院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hs-CRP测定,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对80例UA患者随访3a后观察预后情况。结果UA组患者较健康体检组手术(检查)前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手术(检查)后健康体检组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UA组患者手术后hs-CRP水平较术前及健康体检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a结果,1组发生心血管事件17例,发生率为29.8%;2组发生心血管事件3例,发生率为13.0%。2组患者随访3a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26.41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A患者hs-CRP水平较健康者增高,且介入治疗后hs-CRP水平升高,可根据3.0mg·L^-1作为预估患者预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血浆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后对43例甲亢患者(观察组)与43例健康人进行甲状腺激素、空腹血糖、血浆Ghrelin、身体成分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甲亢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比例、血浆Ghrelin及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均低于对照组,而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及空腹血糖(FPG)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重、体脂比例、BMI、Ghrelin以及S—TsH均增高,FT3、FT4及FPG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l或P〈0.05);血浆Ghrelin水平与体脂比例、S—TSH均呈显著正相关(r=0.26,P〈0.05;r=0.29,P〈0.01),与FT3、FT4均呈显著负相关(r=0.42,r=0.38,P〈0.01)。结论:甲亢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随甲亢病情变化而变化,与体脂比例、s—TSH呈正相关,与FT3、FT4呈负相关,对甲亢病情的评估及疗效的判定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hs-CRP、CD3+/HLA-DR+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经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按病变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A亚组)20例、颈动脉斑块组(B亚组)56例、颈动脉狭窄组(C亚组)24例,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流式细胞学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hs-CRP、CD3+/HLA-DR+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梗死组hs-CRP、CD3+/HLA-D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hs-CRP与CD3+/HLA-DR+水平呈正相关(Pearsonr=0.408,P〈0.01)。梗死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亚组的hs-CRP、CD3+/HLA-DR+水平高于A亚组、B亚组(P均〈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CD3+/HLA-DR+呈正相关(Spearmanrs=0.322,P〈0.01;Spearmanrs=0.387,P〈0.01)。而C亚组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A亚组、B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sCRP、CD3^+/HLA—DR^+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血清MMP-9、外周血WBC,血脂水平在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作用及脑梗塞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对照组80例来自健康查体者。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被研究者血清MMP9-的水平。并给予血常规、血脂等检查。结果①脑梗死患者的MMP-9、WBC的含量在发病24小时内开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P〈0.05),5天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P〈0.01),14天明显下降。②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含量与梗死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与白细胞水平(P:0.918,P〈0.01)、低密度脂蛋白水平(r=0.762,P〈0.05)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血清MMP-9、外周血WBC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血白细胞、低密度脂蛋白等可影响血清MMP-9的浓度。早期检测MMP-9水平可辅助CT进行早期脑梗塞诊断,并可在CT显示病灶前预测梗死灶体积,有助于评价预后;应用MMP-9抑制剂有可能减少脑梗塞体积。  相似文献   

20.
邱樑  姚琪  陶袁  全军民 《浙江医学》2014,(6):501-503
目的观察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血浆内脏脂肪素水平,探讨其与糖脂代谢参数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力衰竭组)根据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成两亚组:轻度心功能不全亚组(35%〈LVEF≤45%)25例,重度心功能不全亚组(LVEF≤35%)25例;对照组(LVEF〉50%)24例,检测并比较各组hs—CRP、内脏脂肪素、血脂、血糖等指标。结果心力衰竭组内脏脂肪素较对照组降低(5.84-221ng/mlVS8.5±2.4ng/ml,P〈0.01);轻度、重度心功能不全亚组及对照组比较.内脏脂肪素、hs—CRP、血糖、HOMAIR、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内脏脂肪素与LVEF呈正相关(r=0.49,P〈001),与hs—CRP呈负相关(r=-0.30,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内脏脂肪素显著降低,此结果独立于年龄、性别、BMI和代谢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