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通过胃电图检测,了解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胃电变化.方法 对27例胃癌患者和27例胃癌术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胃电图检测.结果 ①胃癌组主功率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②胃癌术后组主频和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胃动过缓百分比和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③胃癌术后患者主频、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和主功率低于胃癌患者(P>0.05),胃动过缓百分比高于胃癌患者(P>0.05).结论 胃癌患者和胃癌术后患者均存在胃电节律紊乱,胃癌术后患者胃电紊乱率高于胃癌患者.胃电图检查是评价术后残胃功能的一项非侵入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者胃排空功能和体表胃电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承党  莫剑忠 《上海医学》1995,18(12):696-699
以SPECT胃排空检测技术和WCDF-4B胃电分析仪检测了12例FD患者液、固体食物胃排空和体表胃电图的变化。结果显示:FD患者的液体胃排空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仅在摄食后比对照组更多地分布于远端胃内:固体食物的排模式发生变化,表现为初始排空较快,继后的排空延缓,7例半排空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4.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一钡条法检测胃排空,休表胃电图法检测胃电,分别对慢性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37例)、脾虚证患者(20例)及对照组(13例,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一般检查无正常者)进行检测。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胃排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证患者胃电波幅及频谱累加值(SUM值)在餐前、餐后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无特殊表现,正常的胃电不能预示正常的胃排空,胃排空率低下可能与胃电波幅及SUM值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胃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是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笔者所在科室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施行胃癌根治术117例,术后引起功能性排空障碍5例,发生率4.27%,经保守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1观察要点本组患者均发生在术后肛门排气拔除胃管恢复进食后,其中2例发生在恢复进食后第1天,患者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不适,继而恶心、呕吐,呕吐为溢出性,呕吐物为胃液及食物残渣,呕吐量为600~1000 ml/24 h。另外3例术后均有进食通畅史,分别于术后恢复进食第3天或第4天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呕吐或再次胃肠减压后症状明显缓解,但夹闭胃管6~12 h症状又重新出现,24 h胃液引流量在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与胃排空检测的同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胃电图与胃排空检测,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发病机制. 方法: 以FD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罗马Ⅱ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3个临床亚型,每型患者随机取10人为一组,并以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做胃电图及胃排空检测. 胃排空检测后,再将30例FD患者分为2组,胃排空正常组和胃排空延迟组. 利用胃电图仪记录胃电变化,通过99Tcm标记的固体餐检测胃排空. 结果: ①30例FD患者中,胃排空延缓18例,占60.0%,其中,溃疡样型4例,动力障碍样型7例,非特异性型7例.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胃电图餐后平均振幅降低(P<0.05),就餐前后平均振幅差减小(P<0.05),就餐前后平均频率、餐前平均振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胃排空正常组胃电图41.7%异常,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胃排空延迟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FD胃排空延迟组胃电图83.3%异常,就餐前后平均振幅差减小(P<0.05),餐后平均振幅降低(P<0.05),就餐前后平均频率、餐前平均振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胃运动障碍是FD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胃电图与胃排空检测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排空率及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排空率及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胃复安组,每组10只。 DGP模型制备采用单次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溶液和高糖高脂饮食喂养8周的方法。电针穴位组取大鼠“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穴,电针非穴组取穴位对照点,胃复安组予1.7%胃复安药液(1 mL/100 g)灌胃。用血糖仪测血糖;以酚红为标记物,检测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BL-420F生物机能系统记录大鼠胃电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和胃复安组大鼠症状积分、血糖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胃排空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和胃复安组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电针非穴组胃电图平均振幅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血糖显著下降(P<0.01,P<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P<0.05,P<0.01),胃电图平均振幅明显增高(P<0.05);与电针非穴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与胃复安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可改善DGP模型大鼠一般状况,控制血糖水平,促进胃排空,改善胃运动障碍,调节胃电图平均振幅。  相似文献   

8.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讨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4-1999年我院施行的324例的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胃排空障碍13例,发生率为4.01%,均发生于术后3天-14天,所有病人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出院,15.3%于一周内治愈,两周内69.2%治愈,3周内92.3%治愈,所有病人均于4周内治愈出院;结论:吻合口水肿及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促胃肠动力药物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胃癌根治术后残胃排空延迟症7例均为R2或R+2、幽门侧胃大部切除术,残胃排空延迟症首发症状为术后5~8天,其中经保守治疗后2周内恢复5例,自动出院1例,术后第23天再次手术死于中枢衰竭1例。因手术损伤迷走神经、胃窦和胃体切除多过、袖管状胃过长和近段空肠的逆向起搏电势及中枢肿瘤转移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SE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3例胃癌根治术后FSED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合并幽门梗阻的患者,FSED发生率高达17.1%(13/76),显著高于术前未合并幽门梗阻患者2.2%(10/457)(P<0.05)。行毕Ⅱ式胃肠吻合术患者FSED的发生率5.4%(17/312)显著高于毕I式2.7%(6/221)(P<0.05)。23例患者者确诊FSED后,给予非手术综合治疗8d-63d,平均23.1d治愈出院。随访22例,6个月无复发。结论:FSED是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术前合并幽门梗阻及行毕Ⅱ式吻合术为易发因素。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一般能明确诊断,确诊后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多可治愈。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0月10日我院收治了一例胃癌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反复性上腹部疼痛2年,加重一个月”,来京求治,在北京中日医院行胃镜检查,病理活检示:胃印戒细胞癌。门诊“胃癌”收住院。既往有胃溃疡病史两年,诊断明确后,即在我院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后5日排气排便,肠鸣音可闻及较弱,胃肠引流闭管2日后进少量流食,无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人术后第8天,予以拔除胃管,准备进流食,当拨管一小时后,病人就出现腹部饱胀感继之呕吐,为溢出性,呕吐物为含有胆汁的胃肠液,但无腹痛或腹部绞疼的主诉,腹部检查无胃肠蠕动波及包块,听诊肠鸣音减弱,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5例食管癌、胃癌术后发生的胸胃排空障碍患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5例患经综合治疗后21于10-15d恢复,4例低蛋白血症患术后经空肠造瘘及支持治疗20d左右进食恢复正常。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经随访恢复良好。结论:胸胃排空障碍是一种性疾病,一旦诊断确立,应耐心向患解释,消除其紧张情绪,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件分析胃癌术后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经保守治疗后,3例2周内,8例2~4周内,2例4~6周内恢复.结论 术后胃的正常运动功能被破坏和吻合口水肿可能是胃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一般能明确诊断;确诊后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端胃和远端胃食物分布情况以及和胃排空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者饮半流质食物500mL后,以胃角为界分为近端胃和远端胃,采用实时超声法对27例健康志愿者和16例患者进行近端胃和远端胃即刻、15、30、45、60、90、120m±n时面积测定,经计算得到近端胃半排空时间、远端胃半排空时间和各时间点近端胃和远端胃面积比。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组近端胃半排空时间和远端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113.1±9.9)、(110.9±14.8)min,均较正常对照组的(72.5±24.2)、(84.4±14.8)m±n明显延长(P〈O.01)。功能性消化不良组即刻、15、30、45、60、90、120ra±n时,近、远端胃面积比值分别为2.1±0.61、1.9±0.57、1.9±0.39、1.8±0.37、1.7±0.38、1.6±0.40、1.7±0.44;正常对照组上述各时间点近端胃和远端胃面积比值分别为3.7±1.68、3.4±1.14、3.3±0.93、2.7±0.62、2.6±0.66、2.1±0.69、2.0±0.68;两组相比即刻、15、30、45、60、90、120min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远端胃食物分布比例异常;与近端胃和远端胃胃排空延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图异常与胃排空的相关性.方法:使用PolygrafID四导胃电分析系统和不透X线标志物法测定5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胃电活动和餐后5 h的胃排空情况.结果:FD患者排空异常占31.4%,胃电异常占72.6%.胃电正常的患者与胃电异常的胃排空率差异无显著性.患者胃排空和胃电图异常时,胃电图节律紊乱,主频正常,部分患者合并餐后主功率不增加.轻度、中度及重度者胃排空率无明显差异;胃电异常率重度者较轻度、中度者明显增高(P<0.05),轻度与中度症状之间、Hp阳性与Hp阴性的胃排空率差异均无显著性,Hp阳性的胃电异常率高于Hp阴性(P<0.05).有或无活动性胃炎的胃电异常率及胃排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胃电异常在FD的发病中有一定意义;胃排空延缓与胃电异常无明显联系;重度症状患者和Hp阳性患者胃电异常率明显增高;胃炎有无活动性与胃电图及胃排空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1998年1月~2009年1月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3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合并幽门梗阻(完全性及不完全性)病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率高达8.28%,显著高于术前未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2.15%(P〈0.05)。31例确诊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后均予非手术综合治疗,均治愈。结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胃癌根治术后相对少见的近期并发症,术前合并幽门梗阻及毕Ⅱ式吻合术,清扫淋巴结范围广为其易发因素,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动态检查一般能明确诊断,确诊后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多可治愈。  相似文献   

17.
胃排空与糖尿病胃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99)mTc标记植酸钠固、液体实验餐,通过SPECT显像,检测了34例糖尿病患者固、液体胃未排空时间及2h残留率。结果:①有胃瘫综合征的A组与无胃瘫综合征的B组固、液体胃排空(t 1/2)及2h残留率相似(P>0.05),两组与正常对照组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②有内脏自主神经病变的B_1组与无内脏自主神经病变的B_2组固、液体胃排空(t 1/2)及2h残留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临床上无胃瘫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其胃排空功能也是受损的,糖尿病胃瘫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和调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固体食物胃排空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固体核素^99mTc-DTPA显像法测定3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90min胃排空率。结果 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0例中胃排空率正常14例,降低4例,升高2例。胃炎12例中胃排空率正常10便,降低2例。结论 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固体胃排空功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胃肌电活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体表胃起搏对胃动力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具有胃动力障碍症状的患者 2 1例 ,其中15例为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6例为糖尿病胃轻瘫。采用WCH型胃肠起搏仪进行胃起搏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3 0min ,共 14日。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体表胃电图参数及胃对不透X线标志物的排空率。结果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 6.70± 2 .17分 ,治疗后降为 3 .40± 2 .44分 (P <0 .0 1) ;治疗后总症状改善率为5 2 .3 %± 19.2 % ;对早饱、上腹胀的有效率分别为 70 .1%和 83 .3 %。胃起搏治疗可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治疗后胃正常慢波百分比、主频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上升 (P <0 .0 5 )。胃起搏治疗还可提高患者的 4h胃内钡条排空率 ,有效率为 5 7.1%。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体表输入起搏信号治疗胃动力障碍患者 ,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部分胃电参数 ,提高胃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杨维忠 《海南医学》2001,12(1):13-14
目的 :研究肝硬化腹水病人的胃动力。方法 :观察 3 8例肝硬化腹水病人和正常人 3 0例的体表胃电图。结果 :少量腹水病人的胃窦与胃体主频率 (FP) ,振幅 (AP)同正常人比较无差异性 (P>0 .0 5 ) ;中量腹水组病人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P<0 .0 5 ) ;大量腹水及顽固性腹水病人较正常人则显著降低 (P<0 .0 1)。经治疗腹水消退后 ,与治疗前比较 ,少量腹水组无差异 ,中量腹水组明显升高 ,大量腹水组显著升高 ,而顽固性腹水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提示肝硬化腹水病人的腹水增多是导致病人胃动力低下及胃排空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