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前路间隙减压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间隙减压,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术后稳定性良好,置换节段存在活动度(ROM),神经受压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5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7±1.5)分,术后12个月为(15.6±1.2)分;术后12个月Odom评级为优14例,良1例.术后12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ROM平均为4.9°,左右侧屈ROM分别为平均3.4°和3.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获得前路减压一样的近期疗效,同时维持了颈椎的正常ROM.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22个节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JOA、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CT、MRI检查,观察植入假体的稳定性及颈椎置换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术后经过24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增高、ODI评分降低,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虽然置换节段早期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所减小,但长期随访示恢复了术前的活动范围,保持了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置换节段假体位置稳定无移位,未发现植入物下沉和异位骨化现象。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但可以保持颈前路减压的良好效果,还可重建颈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早期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JOA评分由术前的(6.79±3.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5.84±0.89)分(P〈0.05);ROM术前为(51.3±14.2)°,术后末次随访为(49.9±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间盘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骨科1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病患者行DiscoverT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按计划随访术后1、3、6、12、18个月,记录术前和术后每个时间点JOA评分,Odom分级及VAS评分.术前、术后3、6、12、18个月登记颈椎正侧及动力位X线片,分析评价椎间盘的位置.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未发现假体松动和移位.JOA评分从术前(7.2±1.8)分到术后(16.7±4.5)分,VAS评分从术前(8.4±1.4)分到术后(2.0±1.1)分,术后手术效果按照Odom分级都是优良结果,优16例,良2例.结论 DiscoverT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安全可靠且恢复快,既可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稳定,又可维持颈椎的生理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对11例(14个节段)颈椎病患者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10个月,平均7.2个月.神经系统症状、颈椎活动度、影像学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Odom功能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早期疗效良好,是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Q  Tian W  Liu B  Hu L  Li ZY  Yuan Q  Han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7):1173-1176
目的评价多节段颈椎Bryan Disc人工间盘置换术的影像学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多节段Bryan 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0例临床资料,其中双节段18例,三节段2例。从置换节段活动度,运动节段高度,相邻节段活动度测量,JOA评分、JOA改善率、NDI评分、Odom’s标准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平均保留术前的86.2%,颈椎整体的活动度平均保留术前的87.3%。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2.7±3.0)分,随访平均为(16.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率平均为80.1%。随访NDI评分为(8.7±7.5)分。按Odom’s标准:很好10例(50%);较好8例(40%);一般2例(10%)。影像学测量术前与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节段颈椎Bryan Dis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早期随访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满意,在保证颈椎活动度及颈前凸的同时,可以减少邻近椎体退变。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为颈前路植骨融合术的良好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随访15.5个月,均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磁共振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 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4.9个月。置换间隙活动度术后1年时为12.5°±5.0°,与术前(12.3°±4.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 评分平均为9.3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1分,平均改善率为91.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盘置换术(置换组),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2年)、16.1±3.2(5年),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度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潘琦 《中国医疗前沿》2013,(7):55-55,40
目的探讨12例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术后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JOA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活动范围、颈椎及假体的稳定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解除,Odom总有效率为100%;术前JOA评分为8.3±0.5分,术后为16.2±0.7分,P<0.05.术后颈椎活动范围保留术前活动范围.术后观察颈椎稳定性良好,未出现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结论对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保持置换节段运动,可有效保留术前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运动节段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何智勇  李开南  聂海  母建松  兰海 《四川医学》2012,(11):1930-1932
目的评价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8月,20例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时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le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疗效评估,手术效果采用Odom法评价。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动力位X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结果 20例患者26个节段均顺利完成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2年。患者NDI、颈痛VAS评分、手臂疼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23.82±2.87)、(5.90±0.35)、(5.91±1.63)分下降到2年后的(5.21±1.12)、(1.62±0.87)、(0.97±0.65)分。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Odom评级优良。手术平均时间(60~210)min,手术出血量(70~350)ml。影像学评价见植入的人工椎间盘运动功能良好。1例假体术后早期前移3mm。1例12月出现异位骨化。结论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一种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保留C7棘突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2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在我院接受保留C7棘突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术后观察患者颈椎曲度指数、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等情况,随访期内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及“再关门”现象。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丢失(2.3±0.7)%,神经功能改善率为(62.1±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时5例患者有明显轴性症状,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结论:保留C7棘突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除可明显改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神经功能,还能有效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疾患术后轴性症状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CSM)1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6例,随机分为2组,A组共18例接受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共17例接受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的比例为22.2%,B组为5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87±2.3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5.51±2.1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7.58±3.65)%,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5.51±2.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的稳定性、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联合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4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单节段39例,2个节段2例,共植入Zero-P 43个,手术节段C3/4、C4/5、C5/6、C6/7、C7/T1椎间隙各置入Zero-P为5、11、17、8、2个。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dom等级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3.7±11.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0±5.1)mL,术后均无吞咽困难、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气管、食管损伤。平均随访(17.3±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手术节段椎体不稳及椎体高度丢失,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8.76±1.15,而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16±1.07、14.37±1.2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Odom评分标准优3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5.1%,植骨融合率为100.0%。结论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Zero-P具有操作简便、融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彭科  王冰  胡优威  谭益云  张健  曾凯斌  俞海亮 《西部医学》2009,21(10):1733-1735
目的观察过伸体住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2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先在过伸体位下使病椎的高度恢复,然后在C臂透视下,经椎弓根穿刺,置入球囊,球囊扩张后使用骨水泥充填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16例手术顺利,疼痛于术后48h内均明显缓解并可下床活动,4~12d内出院。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平均VAS评分由术前(8.5±0.3)分到术后(2.1±0.2)分和最终随访(2.3±0.3)分(P〈0.01);Oswestry功能评分由术前(43±1.32)分到术后(21±1.29)分和最终随访(22土1.25)分(P〈O.01);手术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由术前(14.8±2.8)mm到术后(24.3±2.1)mm和最终随访(24.4±1.9)mm(P〈0.05);Cobb角平均由术前23.2°±4.6°到术后10.3°±3.1°和最终随访10.2°±4.3°(P〈0.05);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宋杰  赵勇  许圣犬 《农垦医学》2010,32(5):439-44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2例,良3例;JOA评分由术前(9.52±1.22)分上升至术后的(14.83±1.25)分。结论:应用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010年3月~2011年1月期间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颈椎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活动度和脊柱功能单位活动度。结果:平均随访(18.9±7.23)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椎间高度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和脊柱功能单位活动度术后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的情况下,颈椎间盘置换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可预防和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且获得随访的2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Neck Disability Index ),评估其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及生活工作改善情况。结果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运动、感觉及疼痛恢复良好,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由术前的(7.48±0.53)分增加至术后的(12.84±0.85)分,NDI评分由术前的(62.5±4.1)分降至术后的(46.4±2.2)分,在随访期间术后JOA、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是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