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经椎弓根截骨延长椎弓根扩大椎管,并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各节段腰椎截骨椎弓根延长前后椎管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腰椎标本(L1~L5),螺旋CT分别对椎弓根截断前后的腰椎标本进行扫描,对CT重建后的图像进行测量,包括原始腰椎各节段椎管面积,椎弓根截断后椎弓根后移2、4、6 mm后的椎管面积。结果对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L1~L5椎弓根后移4、6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L1~L3、L5节段椎弓根后移2 mm,椎弓根截断前后椎管面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以明显增加腰椎管的面积,为临床进行腰椎管减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的节段稳定性和椎体应变分布特点.方法 选用10份小牛脊柱(L3 ~6)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于L4椎体两侧粘贴电阻应变片.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对标本施加5.0Nm的纯力矩,记录完整模型和TLIF手术固定模型前屈及侧弯运动下的应变数据,同时记录固定节段三维运动数值.结果 固定状态较完整状态显著减少了固定节段的活动范围(P<0.01).在完整状态和固定状态下,侧弯运动时的椎体前柱皮质应变分布显著高于前屈状态(P<0.01);在前屈和侧弯运动中,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应变较完整状态显著减少43.20%和47.20% (P<0.05).在固定状态下,椎体右侧应变分布在前屈运动中高于椎体左侧应变分布(P<0.05).结论 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实现TLIF模型的即刻稳定性,椎体前柱皮质骨应变分布受内固定影响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后路经椎弓根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方法:2015年10月 ~2018年3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部分切除减压+椎体间融合(B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20例,同期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椎板减压(A组)治疗24例.比较两组间骨折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结合两种材质椎间融合器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选取健康男性志愿者1名,使用螺旋CT扫描脊柱L4~L5节段,采用Mimics和Geomagic软件对CT图像进行三维模型重构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2.0建立正常L4~L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INT)。在此基础上,模拟两种材质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固定的模型,双侧椎弓根螺钉+Ti(钛)椎间融合器(M1),双侧椎弓根螺钉+ PEEK(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M2)。对模型施加400N预载荷,运动附加力为6 N·m,定义模型约束和载荷条件后,在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六种工况下计算L4~L5节段角位移及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所受应力。结果 M1,M2在各种工况的角位移均小于INT。应力实验中,M1融合器应力峰值在各种工况下均高于M2。后伸位时,M1与M2的螺钉及椎间融合器的应力峰值较其他工况小。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可以提供融合节段足够的稳定性。对于融合节段在椎弓根钉提供相同稳定性的条件下,PEEK材质融合器应力峰值均较Ti材质融合器小,PEEK材质融合器发生沉降及移位的可能性低于Ti材质融合器,所以其融合率相对较高。后伸位时所受应力较小,由此推测后伸位为较稳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板后外侧植骨与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破型骨折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融合25例(A组);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融合19例(B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取内固定前及之后1年行胸腰椎X线及CT检查。结果 术前、术后1周及取内固定前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后1年2组间比较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彭立新 《中外医疗》2011,30(2):22+24-22,24
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弓根植骨加中药湿敷、功能锻炼等中医康复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椎管内骨块占位,采用经伤椎双侧椎弓根植骨行椎体成形术.推管内无骨块占位,直接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经椎弓根植骨.结果 X线检查伤椎稚体前缘高度丢失0%~9%,平均6%,Cobb角为0~7.8°,平均5.2°CT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33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结果骨折椎体均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生理弧度恢复。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维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复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玉武  李杰  周跃 《重庆医学》2015,44(12):1599-1602
目的 探索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在椎间植骨融合前后存在的差异.方法 基于正常人L3~5节段的CT扫描数据建立人正常L3~5三维有限元模型(INT )和 TLIF手术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椎间融合前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M1和M2) ,以及椎间融合后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M3和M4).在设定的加载和边界条件下 ,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 ,并记录L4~5节段角位移和内植物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在融合前均较完整状态减少了节段的活动度 ,双侧固定减少幅度更大 ,而融合后这种差异明显缩小.融合前单侧固定的钉棒系统Von Mises应力峰值明显高于双侧固定 ,而融合之后二者应力峰值趋于一致.结论 融合后单侧固定可以提供和双侧固定一致的节段稳定性 ,T L IF手术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远期临床效果与双侧固定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观测骨骺环后缘、钩状突、椎弓根峡部和椎动脉的毗邻关系,测量分析单孔分体内镜在钩状突切除过程中动脉的安全距离。方法 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重建三维模型,分别测量C3/4~C6/7骨骺环后缘最低点(L)分别至椎动脉后壁的前后距离(a)和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b),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分别至椎动脉后壁的前后距离(c)和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d),L所在横断面上椎动脉后壁所在冠状面和钩状突外侧壁的交点(P)至椎动脉内侧壁的左右距离(e)、L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前后距离(f)。结果 C3/4~C6/7,L、P和椎弓根峡部外侧缘分别至椎动脉的距离,随着节段降低,a、b、c、d、e均逐渐增加,P<0.05。L至椎弓根峡部外侧缘的距离,随着节段降低,f先增加后减小,P<0.05。L向前减压(1.23±0.75)mm~(4.06±1.07)mm至椎间孔区出口处(椎弓根峡部)完成颈神经减压,继续向前(2.74±0.60)mm~(5.34±1.19)mm至椎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体外生物力学实验评价椎体间融合器(cage)的单节段植入对腰椎多节段固定装置中椎弓根钉应力的影响。【方法】10具牛新鲜尸体腰骶椎标本L2-S1用于实验。经后方行L3-L4、L4-L5和L5-L6椎板和椎间盘部分切除,用椎弓根钉和一对碳纤维cage行以下3种三节段固定:①无cage植入;②L4-L5cage植入;③L5-L6 cage植入。每组分别行载荷量为600N的轴向压缩试验,记录各节段椎弓根钉的折曲应变量,并加以比较。【结果】在无cage植入组中,L3和L6椎弓根钉的折曲应变量显著高于L4和L5;在L4-L5 cage植入组中,L4和L5椎弓根钉的折曲应变量显著低于L3和L6;在L5-L6cage植入组中,L5和L6椎弓根钉的折曲应变量显著低于L3和L4。【结论】多节段椎弓根固定结构可导致上下两端椎弓根钉的应力增大;Cage的植入可降低上下相邻椎弓根钉的应力,但使相邻以远的椎弓根钉的应力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边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17例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根管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A组),17例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者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B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拍摄X线测量腰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融合节段融合率的变化,按日本外科矫形学会(JOA)的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下腰部疼痛、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个月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根管减压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疗效明显、费用降低、创伤小、愈合快,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 )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11月~2013年9月,共收治6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42例;年龄42~68岁,平均54岁。按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20例,Ⅱ度30例,III度11例;L3椎体滑脱6例,L4椎体30例,L5椎体25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2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40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融合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保护棘突,棘间及棘上韧带,术后3天复查X片后佩带腰围下床。根据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JOA下腰痛评分系统(15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系统无松动和断裂,无明显腰椎不稳征象。复位后的滑脱椎体无丢失。术前腰腿痛VAS评分8.4分,术后2.3分,术前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平均8.6分,术后22分。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单枚椎间融合器( Cage )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通过两侧开窗减压,既能解除神经组织的压迫,又保留了后侧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能有效的保护椎管内神经组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腰椎正常的生物力学基础,减少了创伤。是一种疗效确实、具有复位可靠、远期稳定性确切的手术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图像测量的不同方法和指标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T图像分析系统测量8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和80例正常者【4/5、L5/SI两个稚间隙的椎管矢状径(APDC)、椎管面积(CAC)、椎管内切圆面积(ICA)、硬膜囊面积(CAD)和硬膜外间隙(LAC),对两组患者的测量结果及腰椎管狭窄症组测量结果与JOA评分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最能客观反映腰椎管狭窄程度的CT测量指标,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结果腰椎管狭窄组L4/5及L5/S1两节段的APDC、CAC、ICA、CAD和LAC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APDC、CAC、ICA、CAD和LAC对IA/5、L5/S1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19%、88.41%、92.02%、78.98%、96.37%和73.75%、87.23%、91.49%、78.72%、95.74%;且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与患者JOA评分都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T图像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有助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单侧椎弓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7月~2008年2月12例共13个椎体老年性压缩骨折患者经单侧椎弓根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62~81岁,平均(71.3±5.91)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其中11例为单椎体,1例为两椎体,骨折部位T10~L2。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改变,疼痛改变情况,比较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随访9~16个月,平均(12±2.34)个月,术后患者腰痛均明显缓解,术后恢复受伤前的生活,无并发症发生。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20.0±2.36)mm,术后为(24.21±1.45mm)(P<0.01),末次随访为(23.46±1.26)mm;术前VAS评分为(7.25±1.29)分,术后为(1.67±1.23)分(P<0.01),末次随访为(1.83±0.83)分(P<0.01);术前ODI为(76.67±11.16)%,术后ODI为(15.95±6.50)%(P<0.01),末次随访为(13.81±4.69)%(P<0.01)。结论:单侧椎弓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行臭氧治疗,采用盘内及突出物中央注射臭氧5~20ml,浓度为60μg/ml,椎间孔附近注射臭氧5ml,浓度为40M/ml。结果注射臭氧后即行CT扫描显示:臭氧在盘内分布呈裂隙状、积聚状、弥散分布状及大部分溢出盘外状。治疗后随访3~12月,依据MaCNab标准,显效174例,占54%,有效102例,占32%,无效42例,占14%,总有效率为86%,术后无并发症。结论CT定位引导穿刺操作简单,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前提下,经皮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体前方形态对L5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弓根穿刺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选取正常胸腰椎(T8~L5)CT图片120椎,借助计算机软件GSP4.06测量椎体前1/4侧距与中央横径的比值(QT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②2002年10月-2008年10月,开展146例后凸成形术中21例L5椎体穿刺,术前采取CT平扫并测量QT比值,以此推算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弓根穿刺内倾角,指导术中穿刺,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L—L4椎体QT比值为0.40(0.40±0.02),且不因椎序的递增而改变(P〉0.05);L5椎体QT比值为0.38(0.38±0.02),与其它椎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5椎体的QT比值与椎弓根内倾角呈直线关系(P〈0.01),且呈负相关,当QT=0.40时,最小椎弓根内倾角为20°,当QT比值减小0.01时,植钉角应相应增大2°,反之亦然。临床应用21例中,经术前QT比值测量,4例骶椎腰化,3例腰椎骶化,14例正常腰椎,分别根据其QT比值调整方向,均顺利获得穿刺成功。结论QT比值是描述胸腰椎椎体前方形态的重要参数,是椎弓根技术的个体化指标;正常椎体的QT比值恒定,在T5—L4为0.40,L5为0.38;QT比值偏大应减小内倾角,QT比值偏小应增大内倾角;研究表明,应用QT比值指导术中穿刺方向,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正常成人腰椎椎孔随年龄增长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对200例受检者进行螺旋CT扫描,测量腰椎椎孔横径和矢径、关节突关节间距、侧隐窝矢径及夹角等参数。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女性40岁~49岁组b、L4、L;侧隐窝矢径,较其余各组减小(P〈0.05);男性L;侧隐窝夹角在50岁~59岁、60岁一组明显减小(P〈0.05),女性则主要表现在30岁~39岁组较大(P〈0.05)。②椎孔矢径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①腰椎椎孔的形态学变化受年龄因素影响;②椎孔径线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16排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勇  何崇保  杨平 《医学综述》2014,(9):1678-1680
目的回顾性分析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江油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16排螺旋CT机对所有患者同时行传统的椎间盘层面轴位扫描与全腰椎容积扫描,比较扫描结果与诊断效果。结果两种扫描方法的诊断结果相比,除了在L2L3段膨出的诊断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诊断突出及L1L3段膨出的诊断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诊断突出及L1L2、L3L2、L3L4、L4L4、L4L5、L5L5、L5S1段两种扫描方法诊断膨出和突出的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扫描全腰椎容积扫描重建法在L1S1段两种扫描方法诊断膨出和突出的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扫描全腰椎容积扫描重建法在L1L2段和L2L2段和L2L3段扫描出膨出和突出情况,而传统轴位扫描法在此段却未有发现。结论传统轴位扫描法与容积扫描重建法具有相同的诊断结果,但16排螺旋CT扫描技术在检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各个椎体缘的增生、椎管与椎间孔的骨性狭窄等方面具有优势,诊断范围显著优于传统的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治疗前后CT特征的变化,探讨针刀治疗机理。方法将1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运用针刀治疗,对照组60例运用侧隐窝阻滞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年后均行CT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突出物大小以及治疗组的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度改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神经根发生移位和神经根水肿消失或减轻情况比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主要通过调整腰椎力学平衡,阻滞或延缓脊柱失稳,松解椎间孔,扩大神经根的活动范围,使神经根移位避开突出物压迫来达到治疗LDH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