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咽喉部存在许多筋膜间隙,当这些间隙内(有肿瘤形成或间隙周围的肿瘤侵入时,它们一方面可以阻止肿瘤的扩散,另一方面肿瘤又可沿着间隙按一定方向蔓延。因此,了解这些间隙,对了解肿瘤的局部扩展和外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咽喉部四个重要的筋膜间隙的解剖结构研究成果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颈部深筋膜间隙脓肿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杨新民  刘晓辉  陈域  马金强  霍丽  张学迁 《医学争鸣》2005,26(21):1977-1977
1 临床资料 1999-12/2002-03兰州军区某部入伍新兵9681(男9574,女107)人,年龄17~20(平均18.2)岁,平均身高1.69 m,平均体质量63.8 kg,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2.36 kg/m2. 在强化训练1 mo,每次3 km以上长跑训练,尤其是5 km武装越野训练后,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普查. 共发放问卷9681人,回收9668人,回收率99.9%,筛选出有下肢肿痛者265人,使用Whitesdes针刺测压法(needle manometer method)监测,根据<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确诊为军训伤[1] 106(男98,女8)例,年龄16~20(平均18.2)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观察胃周筋膜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血管走行特点,为指导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方法:对2例成人新鲜尸体标本、5具福尔马林浸泡标本、50例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中的胃周筋膜及筋膜间隙的形态特点及重要血管的走行特点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通过解剖发现,胰前筋膜间隙空间较大,适合开腹及腹腔镜手术的入路,胃后筋膜间隙与脾胃间隙、肝胃间隙相通,通过三个层面入路,可以进入无血管及神经走行的间隙,从而达到全胃的完整切除。结论:胃周、胰腺周围的筋膜间隙错综复杂但又互相连通,只有对这些筋膜间隙熟悉,才能制定合理的手术入路。胃周筋膜间隙的解剖学研究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少出血、损伤血管及神经等副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5.
自1980年以来,32例小儿前臂严重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病例进行治疗。其中28例由医源性处理不当所致,但4例是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减压目的是解除神经、血管粘连及减轻组织压力。文中对该综合征的外科处理作了某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冯勇  奚玲  余晓旭  何刚 《四川医学》2012,33(10):1724-1726
目的了解颈部深筋膜间隙感染的临床特性和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复习病历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耳鼻咽喉科及颌面外科收治的27例颈部深筋膜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颈部深筋膜间隙感染的病因来源分别为:牙源性6例,咽及食管异物15例(其中伴有糖尿病7例),上呼吸道感染伴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医源性1例,原因不明2例。24例治愈出院,3例死亡。结论颈部深筋膜间隙感染因为可蔓延多间隙而使病情复杂化,一经确诊应积极治疗。重点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血管破裂、上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同时需加强伴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非侵人性下肢筋膜间隙感染的成功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5年6月~ 2012年6月收治的13例非侵入性下肢筋膜间隙感染患者进行手术脓肿清除,术中置VSD引流,术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在院治疗效果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13例病人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病人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复发.结论在非侵入性下肢筋膜间隙感染的外科治疗中,彻底的脓肿清除是基础,深度(持续、足时、通畅)引流是关键,敏感药物抗感染是条件,营养支持是保障.  相似文献   

8.
9.
骨筋膜室综合征19例报告郝国玉,史增元(包头市第四医院)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室内组织压增高。血流灌注障碍,致其内包含的肌肉和神经发生急性缺血,而出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1]。是急性创伤的严重合并症之一,处理不当,轻者引起肢体残缺,重者危及生命。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头颈部筋膜间隙是筋膜层之间的潜在腔隙。由于颈筋膜层次较多,感染可从多处进入,而使颈深间隙感染复杂化,并可通过血管、淋巴管或直接蔓延等扩展途径,引起致死性并发症。作者曾遇两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51岁。咽痛发热4天,颈部肿痛1天并胸痛于1989年8月1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以急性会厌炎静滴青霉素及氟美松治疗3天,无效。查体:精神差,消瘦,38.8℃,左颈部肿胀、触痛,皮肤紫红,无波动感,左下咽侧壁充血、稍肿。其它器  相似文献   

11.
许玉铉  黄忠胜 《浙江医学》1997,19(5):308-309
本院自1988年2月至1996年10月,共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23例,手术治疗15例(其中截肢2例),非手术治疗8例,现对其诊治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甘露醇与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业东  蔺延涛 《医学综述》1998,4(9):505-506
<正>骨筋膜间隔综合征(Osteo Fascial CompartmentSyndrome,OFCS)是因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病理改变的外科急症。现多采取手术切开的治疗方法,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渐有不少用甘露醇(Mannitol)高渗液(20%)治疗OFCS的报道。因此,药在OFCS的治疗方面一直未得到普及运用,笔者就此结合有关文献对OFCS的病理及甘露醇之药理,及其对OFCS的疗效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评价颌面部颈部筋膜间隙感染及其蔓延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颌面及颈部感染患者资料,观察病变MSCT表现及蔓延途径。结果蜂窝织炎MSCT征象为筋膜间隙脂肪密度增高、积液及积气,肌肉肿胀增厚;脓肿为中央低密度周围壁强化。病变位于咀嚼肌间隙14例、颈深筋膜包裹肌群7例、口底间隙6例、内脏间隙6例、颈动脉间隙5例、咽后间隙4例、舌骨上下广泛间隙3例和扁桃体周围间隙1例;其中5例下行性纵隔炎,1例坏死性筋膜炎。感染可蔓延入与其相通连的筋膜间隙,可累及邻近毗邻结构及下行入纵隔和胸腔。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颌面部颈部筋膜间隙感染,显示蔓延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脊髓损伤合并下肢骨筋膜间隙综合征治疗。方法:回顾4例治疗过程,正常处理脊髓损伤,给予颈托固定加牵引,腰椎用哈式棒、迪式钉内固定术,甘露醇、大荆量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小腿骨筋膜间隙切开张,胫骨骨折用外固定架固定胫骨。结果:小腿切开创口均减压后愈合,1例病人伤后6h后切开减压,胫前部分肌肉变性坏死。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覆时诊断及时切开减张,在脊髓损伤合并下肢骨筋膜间隙综合征一但确诊,就必须立即切开减张,以免出现组织变性坏死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5.
筋膜是指肌肉的坚韧部分,具有支持机体的内外组织器官形态和传递神经、血管、肌肉等生物学信息及维持物质交换的作用。本文从筋膜的定义、解剖与功能、作用机制、分子生物学变化、神经与力学传导机制等方面,探讨筋膜间隙高压与筋膜粘连产生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方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被动体位改变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_2015年1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择期手术的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风险评分(ASA) I~Ⅲ级。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组(A)和静脉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组(B),每组40例。 A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注入0.3%盐酸罗哌卡因30 mL。 B组患者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50 mg。评估各个时间点:完全阻滞成功后30 min和静脉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药后30 min (T1),病人搬动至手术床时(T2﹚,术后再次搬动病人至推车时(T3﹚被动活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生命体征变化。结果 A组患者各时间点疼痛评分VAS分值分别为(3.5±0.72)、(4.8±0.76)、(2.8±0.73)分,均明显低于B组(6.0±0.78)、(7.9±0.80)、(5.2±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在T1时间点MAP(83.2±2.94)mmHg、T2时间点MAP(94.0±5.43)mmHg、T3时间点MAP (70.8±4.90﹚mmHg,均明显低于B组(85.7±2.94﹚、(103.0±3.81﹚、(82.1±3.8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相对于静脉用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镇痛效果更加显著且安全,对患者的搬运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置管持续性阻滞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行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患者60例,采用髂筋膜间隙置管持续阻滞作为术后镇痛的主要手段,观察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及并发症和使用补充镇痛例数。结果术后疼痛均有效缓解,VAS〈2,但需要补充镇痛者有24例(40.0%),患者术后出现谵妄者有10例(16.7%)。结论髂筋膜间隙置管持续阻滞可有效缓解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单靶点与两靶点注射法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髂筋膜间隙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髋部骨折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2组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前20 min进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单靶点组(S组):注入0.4%罗哌卡因30 ml;两靶点组(M组):每个靶点注入0.4%罗哌卡因15ml.记录髂筋膜间隙阻滞完成时间,记录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计算阻滞有效率.记录髂筋膜间隙阻滞前后不同时点及椎管内阻滞摆放体位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 M组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较较S组高,M组T4、T5时点VAS评分较低(1.4±0.7 vs.2.9±0.6,2.2±0.8 vs.4.1±0.6,P<0.05);与T1时点比较,S组T3、T4时点,M组T3~5时点VAS评分较低.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两靶点注射较单靶点注射闭孔神经阻滞起效更迅速,阻滞更完善.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舒适化医疗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深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围术期疼痛管理。髋部及下肢骨折往往会伴有剧烈疼痛,疼痛刺激可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体内产生大量儿茶酚胺,出现心率加快、心搏增强、血管收缩、血流增快、血糖升高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对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并定量研究小腿皮瓣筋膜的血管,探讨筋膜皮瓣成活机制,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3例成人标本进行了巨微解剖,组织透明,切片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小腿筋膜有4种动脉来源,而以肌间隔皮动脉为主。各种动脉在深筋膜的分支均显示浅支多而粗;深筋膜血管网也以浅血管网较密。深筋膜血管面积百分比值大于浅筋膜。结论:深筋膜血管特别是深筋膜浅血管网是小腿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筋膜蒂宜放在动脉链状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