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2 18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0 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 ) ,117例接受急诊PCI治疗 (PCI)组 ,比较接受两种治疗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结果。结果 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为 70 4 % ;急诊PCI组IRA再通率为 98 8% ;30d时左室射血分数 (EF)溶栓组为5 6 1± 11 2 ,急诊PCI组为 6 0 2± 9 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8 9%和 3 4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分析溶栓再通组与急诊PCI组的临床疗效 ,前者再发梗死、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 ,比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 (30 7%vs 15 3% ,P <0 0 5 )。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5 8d[(12 3± 6 8)d],PCI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0 2d[(7 2± 3 1)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 ,前者可充分有效地开通IRA ,降低死亡率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探讨经皮冠状动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本实验选择首次AMI患者192例,其中10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89例患者接受梗死相关动脉(IRA)直接PCI(PCI组),比较两组之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一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2.8%,PCI组再通率为97.8%,PCI组高于溶栓组;近期PC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溶栓组,(65.42±9.38)%和(56.75±10.82)%,P<0.001;溶栓组病死率、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期间补救PCI例数及择期PCI例数高于PCI组。一年后,溶栓组失访12例,PCI组失访8例。两组对比,PCI组LVEF高于溶栓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再梗死率、再次血管再通术例数PCI组均低于溶栓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直接PCI可明显增加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率,更好地保护心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12h以内或12~24h仍有心肌缺血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分别给予直接急诊PCI和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发病2周时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2·5%,PCI组再通率为93·3%;PCI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PCI组(P<0·001)。溶栓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大于PCI组患者(P<0·01)。溶栓组患者AMI发作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PCI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缩短住院时间,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 TPA)溶栓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近远期疗效及临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及随访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间共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AMI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r TPA溶栓组和直接PCI组,分别比对两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观察住院期间的出血情况及30 d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主要终点事件,随访半年和1年的LVEF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直接PCI组IRA再通率及30 d LVEF水平较r TPA溶栓组高(P0.05);住院期间1型出血率及30 d病死率r TPA溶栓组较直接PCI组高(P0.05);随访6个月LVEF水平急诊PCI组较r TPA溶栓组高(P0.05);住院期间2型以上级别出血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12个月的病死率比较和12个月的LVEF水平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特异性溶栓剂r TPA早期治疗的IRA再通率较直接PCI组低,但其安全性及中远期获益与直接PCI术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冠脉)溶栓加补救/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直接PCI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血运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8例STEMI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静脉组,46例)、冠脉溶栓加补救/择期PCI组(冠脉组,28例)和直接PCI组(PCI组,34例)。静脉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冠脉组行冠脉造影后,IRA内给予尿激酶50万U溶栓,再次造影,IRA未通者行补救PCI,再通者10d后行择期PCI;介入组行冠脉造影后,对IRA行直接PCI。4周后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各组患者的心脏功能。结果:静脉组、冠脉组、PCI组IRA再通率分别为60.9%、78.6%、100%,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9%、21.4%、18.8%,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4±10.2)%、(56.2±9.6)%、(59.9±8.3)%。PCI组有1例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静脉组住院病死率为8.7%,脑卒中发生率为4.34%;冠脉组、PCI组均无一例发生住院死亡、脑卒中。结论:直接PCI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STEMI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绞痛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AMI伴心绞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在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对照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并比较两组AMI相关动脉(IRA)开通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CI前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治疗组为14例(3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例(1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RA达TIMI 3级血流者为26例(72.22%),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8例(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绞痛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患者IRA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是治疗中的首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分别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溶栓治疗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109例65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59例行直接PCI治疗,50例行溶栓治疗。比较2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左室功能指标、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PCI组IRA开通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左室功能指标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更高、左室舒张末径较小、室壁运动障碍率较低。随访期间比较,PCI组再次血运重建率和心血管病死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结论老年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能够显著提高IRA再灌注成功率,保护心功能,减少再次血运重建,并且在降低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上也总体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急诊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 2例发病≤ 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组 (2 6例 )和直接PCI组 (2 6例 ) ,对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 (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 (LVEF)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前溶栓 +PCI组IRA通畅率 (6 1 5 %)显著高于直接PCI组 (19 2 %) (P <0 0 5 ) ,两组介入治疗成功率均为 10 0 %,其中TIMIⅢ级血流者分别为 96 2 %和 91 5 %(P >0 0 5 )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 +PCI组为 (6 4 3± 5 6 ) %,明显高于直接PCI组 (5 4 8± 4 9) %(P <0 0 1)。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急诊介入疗法治疗AMI早期再通率高 ,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 ,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CI)顺序疗法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入院的102例AMI患者中,44例接受直接PCI治疗,58例首先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限定自溶栓开始90 min内仍未再通者立即行补救性PCI,溶栓再通者则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选择治疗方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再通率、并发症、第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PCI顺序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直接PCI组再通率95.45%(42/44),静脉溶栓+拟行时间限定性补救PCI组90 min内溶栓再通率32.76%(19/58),补救PCI再通率97.43%(38/39);直接PCI组2例于支架置入后出现无或缓再流现象,静脉溶栓未通+时间限定性补救PCI者1例出现缓再流现象,静脉溶栓再通者至择期介入诊疗前无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闭塞;直接PCI组消化道出血2例,溶栓未通+补救PCI组1例出现血尿,无其它出血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第4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直接PCI组平均LVEF为59.5%,静脉溶栓未通+补救PCI组为58.8%,溶栓再通+延迟PCI组为60.4%(P>0.05),6 h以内再通者LVEF为62.7%,6 h以后再通者LVEF为56.8%(P<0.05).结论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PCI顺序疗法是AMI获得早期再灌注安全合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小剂量溶栓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16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小剂量溶栓联合PCI治疗(小剂量易化PCI)组和直接PCI治疗组,69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50mg溶栓加PCI治疗,47例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自入院至PCI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小剂量溶栓易化PCI治疗组PCI术前IRA开通率和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3级血流率明显高于直接PCI组(44.7%对21.7%,P<0.05;34.0%对10.1%,P<0.05);小剂量易化PCI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和出院前LVEF明显高于直接PCI治疗组[95.9%对85.9%,P<0.05;(65.2±7.6)%对(50.4±14.3)%,P<0.05];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易化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MACE和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