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三辨模式”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相关与传统的中医辨治相结合而构建的一种诊疗模式,即“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通过系统整理吴洋教授运用辨病-辨体-辨证诊疗模式诊断及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主张临证时首先辨病确定其中西医病名,把握其病因病机;其次辨体预估疾病发展方向,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然后辨证确立具体证型,随势辨证。从“三辨”诊疗模式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杨仓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主要分为溯病源,探病机,抓主证,毒邪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根本;辨诸虚,分寒热,别风湿,七毒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证型;补内虚,祛外毒,化痰瘀,攻毒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治则大法;守病机,治毒证,用峻法,毒药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劲率将材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在恶性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中,疾病往往被多种因素所影响,传统的思维模式存在局限.中医"五辨"思维则是突破局限,将辨证、辨症、辨病、辨机、辨人结合运用,为把握妇科恶性肿瘤动态性质、矛盾特点、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及内在机理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复杂、病机多端、病情较顽固的多系统、多环节、多靶点的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的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多发病于青春期和育龄期妇女。导师侯丽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载,长期潜心于本病的研究,创新性提出了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为"痰瘀胞宫"新理论,并应用"辨病-辨体-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中医临床系统全面地辨治PCOS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6.
"证"概念的争论,源于对"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清.此种认识不清,主要是由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出现的"特色"论,给人一种满足感,影响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辨证沦治不是理论.在辨和论两方面,中西医并无不同,都是运用理论、处理所得信息.中西医诊断,都有辨病.中医关于病的概念,在外感方面只有类概念.这种概念不足据以施治.中医制法立方的依据是"证",辨不出证,就无法施治.西医临床思维,也离不开类概念.但西医的理想诊断,首先是病因确切.施治得当,是消灭病因.病因不明,治疗就是盲目的.中医辨出之"证",不必或没有病因要素.中医施治,主要不针对病因,而是针对病证.辨证沦治是运用中医理论,靠四诊所得信息做出诊断并定出治则、方药的思维过程.其核心步骤或最终目的是辨出"证","证"是中医具体施治之对象.  相似文献   

7.
彭智平  周强 《河南中医》2013,33(7):1040-1041
仝小林教授以传统中医理论并结合自身临床辨治模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且以古方九分散专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再结合煎服方法,巧妙地施治于临床,故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体质学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为理论依据,结合自身临床体会,总结临证需以体质为本,灵活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李敏 《江苏中医药》2017,49(6):42-43
强直性脊柱炎已成为临床较棘手的疑难杂症,因其病因多样性,病机复杂性,病程漫长性,症候群发性,而决定其治疗方案有必要开展系统性和综合化的探索。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辨治应紧扣"肝肾亏虚,筋脉失养"的中医病机,立足"辨证论治为关键,分型治疗是导向""温肾通督在热敏灸""重塑脊柱生物力学平衡依靠针刀松解"的综合方案,每验于临床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梁惠陶  韦芳宁 《新中医》2017,49(5):156-158
<正>韦芳宁是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韦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曾师从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及广东省肾病名中医杨霓芝教授。她善于把中医体质思想理论与中医肾脏病的诊治融为一体,特别是对血尿的治疗及善后调理有其独到之处。现将其辨体-辨病-辨证理论在肾脏病中的应用介绍如下。1辨体-辨病-辨证的概念"体",即体质,在70年代,王琦在继承古人有关体质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临床上表现为脊柱和外周关节炎,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肺、肾等多个系统的损害.发病年龄通常在13~30岁,3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较少.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临床主要通过身体锻炼、药物、手术等综合治疗来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关节变形,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而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将目前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治疗本病由于疗效确切、适应复杂症状和简便易行,不仅深受患者喜爱,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简称三辨诊疗模式)是一种综合诊疗模式,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很好地体现了中医思维多元性和治疗个体性的特征,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本研究从三辨诊疗模式出发,探讨其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指导作用,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明辨病机的重要环节,辨证是决定选穴施针的关键,临床应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3.
王琦教授基于“辨体论治”的三辨诊疗模式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教授是中医体质学说的创始人,其创建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发挥着中医治疗优势。其"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理论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琦教授在传统中医学辨病、辨证基础上,提出以辨体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从体-病-证多维角度来反映疾病的本质、阐释人与病证之间的关系、指导疾病的临床诊疗。文章以失眠为例,从辨体、辨病、辨证3个维度和层次,对以辨体为核心的思维贯穿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诊疗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皆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李堪印教授建立了痹病"三辨"诊疗思想,创立了"预防为先、整局兼顾法"治疗项痹病,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颈型颈椎病;自拟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补肾益气法"治疗膝痹病,常用蠲痹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用"阴阳-免疫双调法"治疗尪痹病,常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均能较好缓解病痛。  相似文献   

16.
依据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按照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倡导的"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提出慢性病"3+4+3"防治路向:面向三类人群(一般、高危、患病人群),朝向四种状态(无病、病前、病中、病后状态),指向三辨模式(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进而探讨其应用策略:对于一般人群无病状态——辨体养生,固本防病;对于高危人群病前状态——辨体干预,治本救萌;针对患病人群病中状态——"三辨"施治,标本兼顾;针对患病人群病后状态——辨体调理,固本防复。文中结合案例加以佐证,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腰背僵痛为主要表现,属中医"骨痹"范畴.益肾蠲痹方是著名中医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的经验方.自2005年12月-2007年2月将益肾蠲痹方(以虫类药为主)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和规律,以及它和现代医学"辨病论治"的区别与联系,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医要有自信地走向未来,那么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浅谈导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慢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引起强直和纤维化,并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肾等多个器官的病变.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又有历节病、顽痹等名称,说明强直性脊柱炎不同于一般的痹证,具有难治性和致残性、破坏性.导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重视辨体辨病在冠心病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而且这三者密不可分,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与辨证紧密联系的环节,辨体、辨证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将这一模式运用到临床中最能突出以人为本、中医辨证论治中个体化诊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