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螺旋CT冠脉造影(CTA)在冠心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进一步分析冠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病变的关系。方法 7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行CTA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为冠脉狭窄评估金标准,分析CTA在冠脉狭窄评估中应用价值,并分析CAG冠脉狭窄评估结果与斑块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78例冠心病患者中,采用CTA和CAG均检出66例冠脉狭窄,CTA检出冠脉狭窄共97支,其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为54支、23支、20支,CAG检出冠脉狭窄共103支,其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分为56支、27支、20支,检出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CAG为冠脉狭窄评估金标准,CTA在评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符合率分别为92.86%、96.29%、100.00%。狭窄血管的非钙化病变斑块和混合病变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狭窄血管,但狭窄血管的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狭窄血管(P0.05);中、重度冠脉狭窄患者的非钙化病变斑块和混合病变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冠脉狭窄患者,而中、重度冠脉狭窄患者的钙化病变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轻度冠脉狭窄患者(P0.05)。结论 CTA可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进行有效评估,并观察出冠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病变,在冠心病冠脉病变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初继栋  宋敏 《山东医药》2011,51(15):66-67
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经颅脑CT或MR 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头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其动脉狭窄检出率及斑块检测情况。结果 DSA、CTA及CTA+彩超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彩超(P〈0.05);彩超尚能检测到动脉溃疡斑块。结论头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可无创、准确的评估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大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应作为此类患者诊治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颈联合CTA技术与血管曲面重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省永康医院就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均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头颈联合CTA技术)与血管曲面重建,诊断脑血管狭窄程度、血管壁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血管壁软斑并发纤维斑块共4例,纤维斑块、软斑块并发钙化斑块11例,单纯钙化斑块15例。其中3例重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6例轻度狭窄。结论头颈联合CTA技术与血管曲面重建技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对斑块情况、狭窄情况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A评估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经颈部血管彩超发现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完成颈动脉MRI及CTA检查,并根据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内出血(IPH)组和非IPH组,比较两组CTA影像学特点(包括斑块内CT值以及是否存在斑块溃疡)的差异性。结果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99%的患者97例,狭窄颈动脉共114条,其中存在IPH者67例,IPH的发生率约为58.8%。CTA检查结果示IPH组斑块内平均CT值为(87.13±14.82)HU,非IPH组为(35.17±12.47)HU,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TA检查结果示IPH组存在斑块溃疡者53例(79.1%),非IPH组5例(10.6%);CTA评估斑块溃疡的敏感性为79.1%,特异性为89.4%,阳性预测值为91.4%,阴性预测值为75%,两组在是否存在斑块溃疡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存在MRI检查禁忌的患者,可使用CTA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估,以斑块内CT值以及斑块溃疡作为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急性分水岭脑梗死(ACWI)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7月—2020年9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29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并根据DWI检查结果分为ACWI组(n=134)和非ACWI组(n=158),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TA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斑块性质、斑块位置以及头颈部血管有无狭窄、狭窄部位及狭窄情况;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及出院时的NIHSS评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头颈部血管有无狭窄、狭窄部位及狭窄情况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earson检验分析ACWI患者AASI与头颈部CTA检查结果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对头颈部CTA检测指标、AASI对ACWI的影响进行评估;通过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ACWI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 [结果]入院时平均动脉压为ACWI的保护因素(P<0.05),病灶侧颈内动脉(ICA)狭窄程度、病灶侧MCA狭窄程度、病灶侧多支血管狭窄、AASI为ACW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SSI与ICA狭窄程度、MCA狭窄程度、狭窄血管支数均呈明显正相关(P<0.001)。头颈部CTA联合AASI对ACWI的诊断价值大于各研究指标单独对ACWI的诊断价值(P<0.05)。出院时NIHSS评分、病灶侧ICA重度狭窄、病灶侧MCA重度狭窄、病灶侧多支血管狭窄、AASI均是影响ACWI患者预后的关键风险因素(P<0.05)。 [结论]病灶侧ICA狭窄程度、病灶侧MCA狭窄程度、病灶侧多支血管狭窄、AASI为ACW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通过头颈部CTA联合AASI对ACWI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在我国卒中已成为第一位致死性疾病[2]。AS可在头颈部动脉壁形成斑块并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常规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能显示管腔狭窄,但显示血管壁特性的作用有限。而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的评估,如斑块形态、成分、炎性细胞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连续收入的18例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DSA评估病变血管,经CT灌注(CTP)成像评价大脑半球的血流灌注情况。MetzⅡ级6例和Ⅲ级4例行外翻式CEA+切除多余颈内动脉治疗; MetzⅠ级8例行标准式CEA治疗。术后行颈部血管超声、CTA和CTP检查,了解手术血管通畅情况以及颈内动脉扭曲被纠正情况。随访时间6~72个月,复查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TA评估有无再狭窄及MRI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结果 1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所有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良好。术后复查CTA,10例行外翻式CEA治疗的患者,示扭曲血管已不同程度地拉直; 8例采用标准式CEA治疗的患者,斑块切除满意,无管腔狭窄。术后1例出现舌下神经损伤症状,3个月后好转; 1例发生轻度高灌注综合征,2周后好转;无死亡病例。随访复查示所有患者无颈动脉再狭窄及新发卒中事件。结论对颈内动脉扭曲合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CEA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根据术前评估的病变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CTA)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分布与IC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有完整病史的36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住院的38例无ICVD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2周内行CTA,检测其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分布。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77.8%,高于对照组的39.5%(P=0.029);研究组中斑块检出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52.6%(P=0.041),且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是造成ICV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桂华 《山东医药》2008,48(21):65-66
选择68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长度和斑块溃疡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TA和DSA检查结果在狭窄程度和长度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DSA对斑块溃疡的检出率高于CTA.认为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评价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价值及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7月期间在该院256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56例糖尿病患者和7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采用双侧下肢动脉18节段分段法,对2组患者间动脉硬化斑块种类、血管狭窄程度、斑块病变范围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将糖尿病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共1 008节段,CT检出动脉粥样硬化672处(66.67%),高血压组共1 260节段,CT检出451处(35.79%),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动脉血管斑块均以混合斑块为主,糖尿病组斑块主要分布于腘动脉以下中小动脉且受累范围较弥漫,高血压组多分布于腘动脉以上大动脉,糖尿病组管腔轻度以上狭窄发生率高于高血压组(P0.05)。结论 256层CTA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组斑块血管受累范围较弥漫、血管狭窄较严重,是导致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CT血管造影(CTA)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目的 探讨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类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CHD)患者98例,均接受CAG和CTA检查.记录CTA对冠状动脉管腔的评价结果,以CAG为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DSA前下肢血管成像方式分为CTA组和MRA组。收集两组患者MRA和CTA的小腿及足部动脉血管图像及诊断报告,同时根据图像评估动脉节段狭窄程度,分别与DSA比较,统计两组符合率情况。结果 MRA组显示尚可,其中3例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显示不佳,行2次扫描。CTA组显示良好,狭窄段的血管、斑块等显示清晰。MRA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0.00%,漏诊率为2.50%,误诊率为7.50%。血管狭窄程度Ⅰ级(100%),Ⅱ级(90.91%)符合率显著高于Ⅲ级(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5.00%,漏诊率为0.00%,误诊率为5.00%。血管狭窄程度Ⅰ级(100.00%),Ⅱ级(95.83%)、Ⅲ级诊断符合率(85.70%)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诊断符合率(95.00%)略高于MRA(9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和MRA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均较高的,但CTA靶血管显示效果更为理想,应作为主要检查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测脑梗死病人颅外颈动脉的临床价值,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临床疑似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脑梗死病人80例,所有病人给予超声和CTA检测,比较斑块性质、部位及狭窄情况。结果 80例病人超声和CTA检查发现斑块分别为112处和117处。超声与CTA对颅外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值分别为0.698、0.713、0.745。结论颅外颈动脉斑块和脑梗死关系密切,超声和CTA在检测颅外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判定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对颅外颈动脉检查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选该院诊治的31例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A检查,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下对SSS患者锁骨下和无名动脉给予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重组等后处理,并与DS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1例SSS患者采用CTA共检测93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显示33支存在狭窄性病变。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性91.3%,特异性80%,准确率93.9%;CTA测定血管狭窄斑块性质的敏感性90.1%,特异性72.7%,准确率84.8%。结论 CTA是测量和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血管狭窄、闭塞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其结果和下肢动脉DSA检查基本保持一致,可以作为SSS首选的术前评估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正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残或致死的首位危险因素[1]。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传统CTA进行心脑血管联合评估时,需要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头颈动脉CTA扫描,因此,要充分权衡CTA的优势与辐射剂量暴露。随着CT技术的发展,仅需注射1次造影剂的"一站式"心脑联合CTA扫描成为可能。本研究重点就CTA评价头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心肌桥(MB)及其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01~2015-12间30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MB的检出率、MB的厚度、壁冠状动脉(MCA)管腔狭窄程度、MB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92例(107处)存在MB-MCA,纵深型MB厚度约为(3.15±1.12)mm。MCA管腔狭窄情况:舒张期MCA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8例;收缩期MCA管腔轻度狭窄75例,管腔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6例。107处MCA近端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46例,其中近端血管管腔轻度狭窄37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3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无创性,可以准确测量MB的厚度,通过多期重建对MCA管腔狭窄进行评价,对MB相关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为临床下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7.
正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稳定/易损)决定了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高低,这一观点已成为广泛性共识。仅以管腔狭窄率判断患者病情的凶险程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漏诊(高危误判为低危)和误诊(低危误判为高危)率较高。直接分析斑块的成分、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可使临床医师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临床上可针对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血管斑块)进行诊断的影像学方法很多,如血管超声、CTA、MRA等,各有优势及不足,临床应用目的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稳定/易损)决定了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高低,这一观点已成为广泛性共识。仅以管腔狭窄率判断患者病情的凶险程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漏诊(高危误判为低危)和误诊(低危误判为高危)率较高。直接分析斑块的成分、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可使临床医师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临床上可针对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血管斑块)进行诊断的影像学方法很多,如血管超声、CTA、MRA等,各有优势及不足,临床应用目的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稳定/易损)决定了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高低,这一观点已成为广泛性共识。仅以管腔狭窄率判断患者病情的凶险程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漏诊(高危误判为低危)和误诊(低危误判为高危)率较高。直接分析斑块的成分、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可使临床医师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临床上可针对血管斑块(尤其是颈动脉血管斑块)进行诊断的影像学方法很多,如血管超声、CTA、MRA等,各有优势及不足,临床应用目的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92例前循环缺血发作患者行16层螺旋CTA检查,其中55例于CTA检查前后1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64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测量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别与DSA和CFDS结果比较.结果 CTA与DS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90.9%(Kappa=0.87,P<0.01),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CTA与CFDS在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共同判断的113处斑块的性质判定的一致性为77.9%(Kappa=0.67,P<0.01).结论 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