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房室同步率,探讨术后程控优化对房室同步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持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于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进行程控和优化,记录房室同步率、电学参数和超声心动图等。结果 共入选68例植入Micra AV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平均年龄(68.2±9.7)岁,其中男47例(69.1%)。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Micra AV,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平均阈值、感知、阻抗参数稳定;术后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平均房室同步率分别为(75.2%比83.8%比91.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icra AV作为心房机械感知,需要个性化来调整相关参数。术后随访程控和优化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Micra AV后的房室同步起搏和舒适度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81岁。因“呼吸困难,胸闷20余天”入院。心电图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33次/分;动态心电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选择经静脉途径安置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术中经左侧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电极行临时保护性起搏;经右侧股静脉途径放置Micra AV于右室间隔部,测试起搏阈值0.25 V/0.24ms,感知9.8 mV,阻抗1 120Ω。术后起搏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11例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随访监测起搏器参数和并发症。结果 11例患者,年龄(80.6±8.6)岁均于局麻下成功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3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伴长停搏,7例为病窦综合征。2例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出现囊袋反复感染,移除传统起搏器。随访1~6个月,起搏器参数无明显变化,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Micra无导线起搏器安全有效,适宜于特定人群安置。  相似文献   

4.
通过2例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发现与Micra VR不完全相同的心室自动阈值管理心电图表现,支持周期可见VAT工作方式,PV多变,VV多变现象,VV间期≤低限频率间期,测试起搏频率与支持周期心室频率相关而与心房波无关的特点。心室阈值测试3+1现象及表现有助于快速识别起搏器品牌,鉴别起搏器特殊功能、起搏器功能故障和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代无导线起搏器(LP)的基础上,依托技术的发展,具有房室顺序起搏功能的新一代LP(Micra AV)应运而生,初步临床应用显示能实现房室顺序起搏。与多种起搏方式联合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也获得了许多新进展:(1)多个LP植入心脏实现起搏通信;(2)LP和无线心脏再同步系统融合;(3)LP与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45岁,赴美国看望读书的女儿三周,回国后感到疲劳、头晕,关节和肌肉疼痛。体检发现下肢环状红斑,心电图见图1。试题内容本例患者房室阻滞的部位为A.房室结(AV node);B.希氏束内(Intra-His);C.希氏束以远(Infra-His);D.心室肌内(Ventricular Myocardium)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1.二度房室阻滞本例心电图的最大特征是全帧心电图一直持续为2:1房室阻滞,体表心电图对房室阻滞诊断的优势是对阻滞程度能迅速判断,例如本帧心电图应诊断为二度房室阻滞。而心电图诊断房室阻滞的部位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Micra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单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因缓慢心律失常住院并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为Micra无导线组,以及同时期植入传统单腔起搏器(植入St.Jude 5056型或Metronic Sigma型)的患者为传统组.观察两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搏器费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80岁,10年前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一台双腔起搏器,预计起搏器电池寿命1年,24 h动态心电图发现心室起搏功能不良,给予旷置原双腔起搏器,植入一台无导线起搏器(Micra)。双腔起搏器程控为AAI起搏模式,起搏频率50次/分;Micra为VVI起搏模式,程控频率45次/分。术中、术后心电图表现为两种起搏方式与自身传导形式的特殊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难治性房扑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对一例阵发性房扑房颤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房室结并植入永久起搏器;观察其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该患者手术成功,未发生与射频相关性猝死;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结论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作为多种治疗无效的房扑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适当方法,该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在5年中遇到9例胎儿及乳儿房扑,其中3例(33%)为附加束传导,这多具有病因学意义。方法:自1985年1月至1990年1月,作者发现胎儿及乳儿房扑9例。胎儿房扑的诊断是靠心电图发现规则的房速(400~500次/分)伴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为2∶1)。新生儿房扑的诊断是体表心电图发现有房扑波,频率为300~500次/分,伴房室传导阻滞,预激证据是靠查看全部心电图,尤其是窦律时的心电图,但未作激发试验来发现隐性预激即诱发心动过速。结果:证实房扑9例,4例胎儿有2例出生前在宫内转复为窦律,这4例胎儿出生后心电图都无预激波。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房扑的7例中6例有持续心律失常经直流电复律后,房扑未复发,但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用食管心电图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结病变在我院植入起搏器的患者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1±12)岁.同步记录食管心电图与体表心电图,测量出房间传导时间,在此基础上加100 ms,设定为优化后起搏器的房室间期.每例患者分别在出厂时设定的房室间期和根据食管心电图优化后的最佳房室间期(AV间期)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当采用经食管心电图优化后的最佳房室间期时,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出厂设置的房室间期下所测量的值[(35.18±7.33)ml比(34.32±7.14)ml;(83.98±12.63)ml比(84.71±12.90)ml;(57.99±6.90)%比(59.30±6.95)%,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食管心电图可测量出患者的房间传导时间,根据数值进行个体化的房室间期的优化,使患者得到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该方法无创、简便易行,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房扑和房颤的关系。方法86例房扑患者,其体表心电图均提示典型房扑,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50.0±15.6(11~74)岁,病程5.6±6.4(0.1~30)年。将所有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房扑合并房颤患者,共25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患者,共61例;其中A组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T)10例;B组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7例。对峡部依赖性房扑者,线性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致双向传导阻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旁道消融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慢径改良术,阵发性房速术中持续或可诱发,予以射频消融。平均随访27.1±14.1(6~63)月。结果A组25例患者中,术后68%(17/25)患者不再发作房颤;其余8例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为术前同时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为合并阵发性房速。61例术前不合并房颤者,术后随访中有16.4%(10/61)新发房颤。86例患者中,6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随访未诉心悸、胸闷,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出现。结论房扑可能与房颤具有共同的发生基质,也可以是房颤的触发因素,成功消融房扑后可以阻止房颤的发生。但房颤发生机制多样,消融峡部依赖性房扑,仍会发生房颤,术前合并房颤或房速者是最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三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以及同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6例,其中5例为阵发房颤,1例为阵发房扑,心电图示房间阻滞。植入冠状窦电极及普通右房和右室电极,用Y型转换器以右房耳电极为负极,冠状窦电极为正极构成新的双极电极。将4例患者DDD起搏器调至AAT模式,2例患者为DDD模式,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消失。随访2~6个月,疗效满意。三腔心脏起搏器适用于治疗病窦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房内阻滞的阵发房扑和房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4岁,14年前因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无效后,在本院心脏外科、心脏内科进行了异体原位心脏移植,心内膜活检术,双腔有导线起搏器植入,起搏器囊袋感染清创术,起搏器导线拔除术、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等大小手术10余次.此类患者心电图常表现为双P现象,窦性心动过速,间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动态心电图常捕捉到...  相似文献   

15.
现报告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半年复查动态心电图,诊断为Ⅰ型心房扑动合并房室结交替性文氏周期.Lorenz散点图亦称R-R间期散点图,其二维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个散点所对应的横、纵坐标是相邻两个R-R间期值.Lorenz散点图在典型房扑时呈“格子形”,具有有序多分布的特征,而在房扑合并房室结交替性文氏周期时,其散点图图形特征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6.
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AF;下简称房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临床上根据心电图检查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可分为峡部依赖性房扑与非峡部依赖性房扑。频率规整而房室传导比例固定的峡部依赖性房扑很容易通过普通体表心电图确立诊断。对于体表心  相似文献   

17.
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心房率一般为300次/分,当典型房扑心房率减慢时可使房扑1∶1下传激动心室,导致较快的心室率,可达230~270次/分;心内电生理检查表明典型房扑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前在窦性心律时以冠状窦口S1起搏时房室结前传文氏点多≤190次/分,2∶1阻滞点多≤230次/分。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为典型房扑折返环的关键部位,同时峡部也是致密房室结右侧后延伸的分布区域,结合典型房扑房室传导比例和心室率的心电学特点推断至少在部分患者致密房室结及其右侧后延伸可能参与了典型房扑折返环的构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伴缓慢心室率的介入治疗。方法5例房扑伴缓慢心室率患者,房扑频率240~260次/分,房室传导比例5:1~6:1。1例患者已置入VVI起搏器,但仍有症状。对房扑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下腔静脉与三尖瓣环的峡部。对缓慢心室率采取DDD起搏器治疗(1例VVI改换DDD)。结果消融中房扑终止,峡部达双相阻滞,房扑终止后1例为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均成功置入DDD起搏器。随访7~37个月,房扑未见复发,起搏器工作良好,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射频消融和DDD起搏器联合治疗典型房扑伴缓慢心室率患者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经导管植入无导线Micra起搏器系统(Medtronic)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符合无导线起搏推荐意见适应证的患者植入无导线Micra起搏器系统。观察和评估手术持续时间(从股静脉穿刺到静脉通路闭合)、X线透视时间、器械回收重新释放次数、围手术期起搏器程控检测(感知、阈值和阻抗)以及住院期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在术后1、3、6个月随访检测起搏器参数,观察手术相关的中长期不良事件。结果 入选20例患者,均经导管均成功植入无导线Micra无导线起搏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38.5±3.3)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10.8±6.1)min,平均Micra起搏器释放次数(1.56±0.75)次,其中14例患者1次释放成功,3例患者2次释放成功,1例患者3次释放成功,2例患者回收释放次数大于5次。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部位首选在右中位室间隔成功植入14例,高位间隔4例,低位间隔2例。术中平均起搏阈值(0.50±0.21)V,心室感知(8.87±1.52)mV,阻抗为(758.9±187.9)Ω...  相似文献   

20.
预激综合征并窄QRS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临床易误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室上速.当使用主要抑制房室结前传的药物有诱发旁道前传致宝率加速或室颤的危险.本文旨在根据心电图特征结合临床分析探讨药物诱发房颤、房扑的机制和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