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血清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steoclast suppressor,OCIF)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ODF)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符合标准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70例为骨质疏松组,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清OCIF和ODF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正位总体L1-4骨密度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骨质疏松组血清OCIF和OD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骨质疏松组腰椎正位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骨质疏松患者血清OCIF、ODF水平与腰椎正位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骨质疏松患者血清OCIF、ODF水平与骨折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 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血清OCIF、ODF水平升高,血清OCIF、ODF水平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关系密切,与骨折的严重程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PKP单侧入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予以探讨和分析。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KP单侧入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对照组采用PVP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对照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椎体复位和骨水泥渗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椎体复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骨水泥渗透率低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PKP单侧入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术后骨水泥渗透发生率低,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解放军第425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646例,根据骨折类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542)和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发骨折发生率.根据再发骨折发生情况将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102例(18.82%),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再发骨折53例(50.96%).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影响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PVP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是否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是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其他椎体再发生压缩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的患者160例,对术后新发生的骨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3%的椎体新发骨折为相邻椎体的骨折,分析同一患者发生2次以上椎体骨折的病例,发现高龄、骨密度较低的患者发生2次以上椎体骨折的风险较高;将发生1次骨折和2次以上骨折的2组病例进行比较,发现骨水泥注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比例较大,其中高龄、骨密度较低的患者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更大,骨水泥渗漏到椎间盘的患者相邻椎体新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4例PKP术治疗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获随访12~57个月;根据病人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对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损伤节段数量、术前陈旧性楔形变椎体率及受累椎体数、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射量、术后有无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后后凸畸形角度和胸腰椎结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4例病人术后再骨折13例(18例次)。单因素分析显示,PKP再骨折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均低于未再骨折组(P<0.01),术前陈旧性椎体楔形变率、术后胸腰椎结构异常率高于未再骨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低、骨密度低、术前有陈旧性椎体楔形变及胸腰椎结构异常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骨质疏松和胸腰椎结构的损伤程度是诱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绝经早期女性骨代谢状况、骨密度与血清铁蛋白的相关性,及骨质疏松症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的变化,探讨血清铁蛋白在绝经早期女性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36例50-55岁绝经早期女性行骨密度检查,根据BMD测定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测定血清Fer、ALP、β-CTX(β胶原降解物)、BGP(骨钙素)、PTH(甲状旁腺激素)、25-OHD(25羟维生素D)及生化指标。结果与正常骨量组比较,绝经早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有明显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与BGP和β-CTX呈正相关。骨质疏松组干预治疗6月后仅β-CTX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早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有明显升高;患者血清铁蛋白与β-CTX、BGP呈正相关,铁稳态失衡、铁超载参与了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壮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肾壮骨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腰部功能障碍评分、椎体结构指标水平、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密度、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壮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骨密度水平和骨代谢指标水平,改善椎体结构指标水平,以及降低VAS和ODI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老年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住院行PKP术治疗的140例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开展研究,术后3年持续进行跟踪随访,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骨折组(n=22)与正常组(n=118),探讨分析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患者年龄比正常组显著高,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骨密度(BMD)比正常组显著低,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的损伤椎体数量、单节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发生渗漏、手术前后椎体的高度变化及后凸角变化与正常组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PKP术后再发骨折危险因素发现,患者的年龄、BMD水平、损伤椎体数量、单节骨水泥用量、骨水泥发生渗漏、手术前后椎体的高度变化及后凸角变化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防控措施,有利于预防老年椎体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时的骨密度及病理对比.方法:选择我医院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年龄不同进行分组,进行MRI检查、测定腰椎骨密度.之后进行病理学检查,采取椎体后凸成形术干预,取样行病理学活检.结果:测定患者腰椎骨密度后,可见患者年龄越大则其骨密度呈降低的趋势.经病理学活检可见,随骨密度的降低,骨小梁不断变细、数量减少、间隔增大,骨小梁排列紊乱甚至坏死,出现纤维增生、新生骨等.结论:年龄增长会导致骨密度降低,骨密度的降低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病理发展有关,能够反映椎体压缩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时进行康复护理,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研究对象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VAS评分。结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VAS评分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联合饮食营养保健对骨愈合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及饮食营养保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经护理5个月之后的骨愈合及骨密度状况。结果两组骨密度测定2个月内无显著差异,2个月、3个月观察研究组骨愈合情况优于对比组,3个月、5个月观察研究组骨密度优于对比组,两组骨愈合情况5个月时无显著差异。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微创治疗联合饮食营养保健有利于骨愈合及骨密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8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时间在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对照组:40例,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1例,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评价患者Cobb角改变值、骨密度改善值、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及VAS评分下降值等参数,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使用益肾补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有利于更好地改善骨密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壮骨汤。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骨代谢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BGP、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CT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骨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补骨汤加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补骨汤加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情况均明显改善,观察组骨密度较对照组大,Cobb角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对照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骨汤加减有助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增加其骨密度,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骨外科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32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A组和B组,各16例。A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B组采用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A组总有效率100%,B组总有效率87.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粘度骨水泥PVP或PKP结合体位复位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43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采取高粘度骨水泥PVP或PKP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明显升高,后凸Cobb角减小,疼痛感降低,运动功能障碍情况明显缓解,数据差异显著,P0.05,且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或PKP结合体位复位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胸部CT图像,探讨成年男性胸椎椎体CT值评估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20年9-11月均接受胸部螺旋CT扫描和双能X线光吸收法(dual 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 DXA)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检查(两项检查时间差为1个月内),男性患者93例,年龄22~96岁,平均年龄(61±15)岁。利用DXA作为参考标准,通过测量胸1至胸12椎体CT值来探讨胸椎椎体CT值评估BMD的可行性并确定CT值诊断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最佳测量椎体。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利用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AI-Rad Companion Chest CT,原型机ver.4.3.3)软件测量胸1椎体至胸12椎体的CT值。以DXA测量的骨密度T-score为标准,将93例患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n=47)、骨量减少组(n=30)和骨质疏松组(n=16),采用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各组间胸1至胸12各椎体CT均值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每一椎体CT值与DXA测得的腰椎BM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49例(212个椎体)行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行PVP术治疗,术后随访3~12个月,其中21例(29个椎体)术后再发骨折,分析再发骨折的原因。结果:填充材料、术后平均后凸角矫正度数大、胸腰椎活动度大、骨密度(T值)低、初始骨折节段为T_(11)~L_2、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PVP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密度、胸腰椎活动度、术后平均后凸角矫正度数大、初始骨折节段T_(11)~L_2是PVP手术椎体骨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手术椎体再骨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影响PVP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医源性因素。因此建议后凸角矫正度数应根据患者骨密度情况,避免过度矫正,骨密度低的患者应减少胸腰椎活动度,并坚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阻止或延长椎体再发骨折的周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6月间应用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20例(22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6分降至3.4分,终末评分3.6分,术后92.1%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3例发生骨水泥泄露,其中2例发生在椎体侧前方,1例发生于上终板,未产生神经症状。死亡1例,死于术后3个月髋部骨折后的深静脉血栓。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时,采用体位复位,骨水泥单侧、小剂量及分次注射等方法,在达到固化椎体、减轻疼痛的同时,有效改善椎体的压缩畸形,降低骨水泥泄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9月~2012年6月间诊治的124例椎体成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共19例(15.32%)患者术后再发其它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12例(63.16%)包含邻近椎体再发压缩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选择PKP术式、较低的骨密度以及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骨密度是唯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较低的骨密度是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