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自 1996至 2 0 0 0年 ,临床中发现 ,骨折及下肢手术后病人出现患肢弥漫性肿胀、肢体疼痛 ,皮温、皮色改变 ,伴随发热 ,临床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43~ 92岁 ,平均 6 6岁 ,6 0岁以上者 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 2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 1例 ,髌骨骨折后 1例 ,胫腓骨双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 1例 ,长期卧床发病 1例。发病时间为急性 4例 (伤后或术后 1周内 )慢性发病 2例 ,其中 1例因髌骨骨折 ,卧床 2月后 ,下地功能锻炼时出现患肢肿胀、疼痛 ,经抬高患肢 ,休息后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扩创微骨折术治疗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knee,KOA)的临床疗效。方法 KOA病人1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88例,采用单纯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观察组92例,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扩创微骨折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膝关节功能、疼痛、炎性因子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术前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病人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其中观察组病人术后1个月Lysholm评分为(70.59±3.29),术后6个月为(84.57±10.22),对照组分别为(65.14±3.24)、(78.54±10.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前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病人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其中观察组病人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1.88±5.54),术后6个月为(12.57±8.55),对照组分别为(30.19±5.59)、(24.50±8.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病人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病人CR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6水平降低,其中观察组病人术后CRP为(13.69±6.18)mg/L、IL-6为(20.31±10.42)ng/L,对照组分别为(23.51±6.71)mg/L、(26.51±10.41)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临床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为89.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扩创微骨折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较单纯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效果优佳,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病人膝关节功能,减少疼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留置导管溶栓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对31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查,在DSA引导下阻断患肢浅静脉经足背静脉留置针注入碘比醇20ml,观察深静脉阻塞的程度及血栓的范围.采用Seldiinger技术,经皮健佣股静脉穿刺置人导管鞘先行下腔静脉造影,经5F猪尾导管以20ml/s速度注入碘比醇30ml,了解双侧肾静脉开口位置,于双侧肾静脉开口下方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经导管鞘送入溶栓导管,将溶栓导管头端置于血栓内,用肝素冒封好溶栓导管尾瑞,每8小时经溶栓导管推注10万单位尿漱酶溶液50ml(将10万单位尿激酶溶液50ml生理盐水中),常规抗凝并给予真对性护理干预.结果:31例患者治疗3~10天血栓完全溶解,血管通畅,所有患者于滤器置入第10~14天内取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做到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97例膝关节周围骨折且术前超声检查未发现DVT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记录血栓发生部位及发生率,将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侧别、合并外伤、合并内科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输血量、止血带使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1 d血红蛋白、术后1 d红细胞压积、术后1 d的D-二聚体列为观察指标,先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97例病人中,术后有175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5.21%,其中发生近端血栓2例(2/175,1.14%),远端血栓162例(162/175,92.57%),混合血栓11例(11/175,6.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OR=1.888,95%CI(1.213,2.930),P=0.005)、女性[OR=1.841,95%CI(1.268,2.673),P=0.001]、冠心病[OR=1.086,95%CI(1.190,3.945),P=0.011]、术后1 d D-二聚体[OR=1.077,95%CI(1.019,1.138),P=0.009]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术后DVT发生率较高,以远端DVT为主。对于年龄>60岁、女性、冠心病、术后D-二聚体升高的病人应注意重点预防下肢DVT的发生,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6.
7.
下肢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及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方法 设通常静脉滴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 13例为对照组 ,设经导管静脉内尿激酶溶栓 11例为治疗组 ,行两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 81 85 %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治愈率 2 3 1% ,总有效率 6 9 2 % ,两者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方法 ,用药量少 ,直接栓内溶栓 ,加之机械性破坏血栓 ,溶栓效果迅速 ,减少出血等副作用 ,是治疗骨折术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9.
尤宗兰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21,(4):314-316
目的 对下肢骨折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DVT的预防护理方式进行研究,比较具体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行下肢骨折术治疗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组和观察组(n=32).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DV...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特点并探讨采用微骨折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2月~2005年8月79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男38例,女41例;左膝35例,右膝34例;平均年龄38.3岁(15~57岁)。术前膝关节症状持续时间平均11个月(3~23个月),其中有明确外伤史48例,占60.7%。软骨成形术基础上采用微骨折尖椎在软骨缺损区钻孔,孔径3 mm,孔间距3 mm,孔深3 mm。[结果]79例患者共发现软骨损伤131处,平均每例存在软骨损伤1.6处,其中股骨内髁和髌骨关节面最常见,分别占33.6%和22.1%;软骨损伤程度按Outerbridge分级最常见为Ⅳ级损伤,占60.3%;软骨损伤面积多数在1~2 cm2,占43.5%。术后随访73例,失访6例,随访率92.4%,平均随访17个月(10~33个月),采用Tegner运动评级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价,45例优,18例良,16例差,优良率79.7%;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提高到术后88分。[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是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不管是急性或慢性软骨损伤,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莱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治疗的92例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麻醉方法 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智力状态测评(MMSE)与视觉模拟评分(VAS);麻醉诱导情况(诱导前后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膝关节软骨缺损患者68例,根据术式分为两组,34例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关节清理术治疗为对照组,34例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微骨折术治疗为观察组,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Tegner运动能力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egner运动能力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Tegner运动能力评分(4.3±1.2)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84.3±15.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7±0.8)分、(61.5±14.8)分,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病症消失情况(97.1%),肿胀病症消失情况(100.0%)均明显好于对照组(76.5%),(82.4%),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是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能力,提高治愈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康脉Ⅱ号胶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未采用中药预防的32例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探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特别在改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两组患者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脉Ⅱ号胶囊可以安全有效地防治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查在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每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 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分析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对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水平与PT、APTT均呈负相关(r=-0.173、-0.209,P﹤0.05),与D-二聚体、FIB、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37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情况,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采用VAS评分及Lequesne指数作出评定,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VAS评分、Lequesne指数均得到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OR=7.15,95%CI:1.52~32.16)、关节面夹角(OR=7.71,95% CI:1.85~38.19)影响术后疗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病灶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疗效受到体重指数BMI及患者关节面夹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骨关节炎 (OA)是引起膝关节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导致中老年人长期病废的常见原因。由于膝关节的疼痛和不稳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合理有效的治疗 ,减轻疼痛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应用关节镜技术行膝关节清理术治疗 49例老年患者增生性骨关节炎的临床情况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9例患者中男 1 7例 ,女 32例。女性患者以身材矮小肥胖者为多。年龄 60~ 80岁 ,平均 65 5岁。左膝 1 3例 ,右膝 1 6例 ,双膝 2 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髌骨下疼痛及磨擦感 ,多出现于活动过多时 ,寒冷潮湿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使用利伐沙班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53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联合IPC治疗,B组(45例)术后只使用利伐沙班。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发生DVT 2例(3.77%),B组发生DVT 4例(8.88%);DVT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术后利伐沙班联合IPC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较单纯应用利伐沙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20.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髋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地将46例接受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术后第4-7天内行患侧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23例患者中有8例(34.8%)发生DVT;而治疗组23例中仅1例(4.3%)发生DVT(P<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 发症。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