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DVVI)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市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2例下肢DVV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n=33)和B组[行连续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n=49].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PPH术中应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将行PPH治疗的重度痔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2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感觉阻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探讨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方法:30例下肢矫形手术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行L2-3穿刺,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的0.75%布比卡因1.5ml后硬膜外置管。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例:硬膜外不给药(A组),蛛网膜下腔注射药后15、20、25分钟经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各3ml(B组)或生理盐水各3ml(C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蛛网膜下腔与硬膜外腔应用吗啡在肛周手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将300例肛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各100例,均采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在正常麻醉的基础上,A组在硬膜外腔和蛛网膜腔均不给予吗啡,B组在硬膜外腔加入吗啡lmg,C组在蛛网膜下腔加入吗啡0.1mg。结果显示,B、C组术后镇痛效果均优于A组,并发症C组高于A、B两组。结果表明,硬膜外给予1mg吗啡用于肛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在老年人低位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例ASAⅡ~Ⅲ级老年手术患者接受低位手术,年龄65~80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Ⅰ组)和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观察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效果更确切。结论蛛网膜下阻滞用于老年低位手术患者不失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连续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连续腰麻(CSA)、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应。方法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70~98岁,ASAⅡ~Ⅳ级,分为CSA组(Ⅰ组)和CSEA(Ⅱ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以0.1ml/s速率蛛网膜下隙注入0.4%罗比卡因1.0~1.2ml,60min后Ⅰ组蛛网膜下隙、Ⅱ组硬膜外腔分别追加0.6~0.8ml或5~6ml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痛觉、运动阻滞的异同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蛛网膜下隙用药后镇痛效果满意,阻滞平面均未超过T10。Ⅱ组硬膜外腔用药后8例(26.6%)患者出现痛觉阻滞不全、9例(30%)阻滞平面超过T10、6例(20%)血压下降≥30%,显著多于Ⅰ组(P<0.01);Ⅰ组罗比卡因和麻黄碱的用量显著小于Ⅱ组(P<0.01)。Ⅱ组1例患者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2例无脑脊液回流。结论CSA、CSEA均可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但CSA术中镇痛效果确切,用药量小,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7.
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8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硬膜外麻醉组、全麻组:术后4~7d内通过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硬膜外麻醉组有4例发生DVT,未见症状性DVT和肺栓塞(PE)患者。全麻组有11例发生DVT,有2例症状性DVT,未见症状性PE患者。结论:硬膜外麻醉能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麻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09年9月~2011年1月入院治疗的72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全麻组36例,硬膜外组36例,平均年龄66岁(50 ~ 80岁).所有患者术后5~7d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14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44% (14/72).全麻组发生1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56% (11/36),硬膜外组发生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33% (3/36),全麻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降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以及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CSEA)麻醉,主要优点为:(1)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作用强于全身麻醉;(2)诱发轻度低血压,减少术中出血;(3)用于术后镇痛效果较全身用药更确切,全身副作用较轻;(4)胸段硬膜外腔麻醉通过阻滞胸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并减轻左心后负荷,从而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5)腰段椎管内麻醉后下肢血流速度加快,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同时促进肠蠕动,利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中使用重比重罗哌卡因联合轻比重罗哌卡因的蛛网膜下腔麻醉与单一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 选择142例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麻醉下拟行择期剖宫产术患者.根据标准纳入的患者(132例)按计算机编码被随机分配到单一重比重罗哌卡因组(A组)或重比重和轻比重罗哌卡因联合组(B组),每组66例.主要观察指标是低血压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感觉阻滞水平. 结果 两组均表现出相似的麻醉效果.A组低血压发生率比B组显著增高(74%比45%)(P<0.05),A组恶心发生率比B组显著增加(23%比8%)(P<0.05). 结论 重比重联合轻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相比单一的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可提供相似的麻醉效果及更加稳定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局部肿胀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抽剥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30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63)和对照组(n=67).联合组患者采用局部肿胀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科(110001)马支媛王俊科许国忠盛卓人吴利民近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CSEA)以其诱导时间短、阻滞完善、又可持续给药等优点而迅速用于临床。我院1996年7~12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术中的效果,并与硬膜外麻醉作比较。方法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作子宫切除100例(称CSEA组)。硬膜外麻醉作子宫切除100例(称EA组),两组作效果比较研究。CSEA组的麻醉方法是:患者左侧卧位,选择L2~3或L3~4间隙,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待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G25腰椎穿刺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达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流出后注入1∶1∶1混合液2.5ml,向硬膜外头端置管3~4cm,患者平卧,若10min后麻醉平面低于T8,再向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3~5ml。在100例施行硬膜外麻醉的病例中,经L1~2或L2~3穿刺,头端置管,用2%利多卡因10ml+0.75%布比卡因10ml,混合后,分次注入。结果两组比较;CSEA组用药量显著减少(P<0.05),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作用完全时间显著缩短(P<0.05)表1。麻醉效果比较;CSEA组麻醉效果比EA组好,但术中低血压亦高于EA组。结论CSEA组的优点是:起效快、作用完善、肌松好、无内脏牵拉痛、用药少、可任意延长手术时间和术后镇痛,可以推广应用。其缺点是术中可产生低血压、呕吐和术后头痛。  相似文献   

14.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妇科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椎管内阻滞技术,我们对60例妇科子宫切除术患者比较了CSEA和连续硬膜外麻醉(EA)的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择期子宫全切术60例,年龄3998±537岁,身高1634±414cm,体重6777±479kg,ASAⅠ~Ⅲ级,随机分为CSEA和EA两组。硬膜外麻醉穿刺间隙L2~3,局麻药2%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CSEA组采用美国BD17G×312weiss硬膜外穿刺针和25G×41116whitacre腰穿针。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蕊插入腰穿针,通过硬脊膜入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5mg…  相似文献   

15.
麻醉选择在预防PPH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醉选择在预防PPH手术中因牵拉直肠中下段黏膜而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5例行PPH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组(47例),治疗组采用中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腰俞穴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内是否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出现任何一种症状为无效,否则为有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92%,疗效优于对照组12.77%(P<0.01).结论:中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可有效预防PPH手术中及术后迷走神经反射,使PPH真正成为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方法 择期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93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体重45 ~ 67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全麻组(G组,n =47)和脊椎-硬膜外阻滞组(S-E组,n=46).G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异丙酚2 mg/kg、芬太尼3~5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静脉输注丙泊酚2~3 mg·kg-1·h-1,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l μg/kg和维库溴铵0.04 mg/kg,吸入1.5% ~2.0%异氟醚;S-E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2 ml,注药时间20 s,注药后保持原体位15 min,同时调整麻醉平面至患侧T8以下,术中根据需要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3~5 ml.分别于麻醉前24h、术后24h和72 h时,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采集肘静脉血样,ELISA法测定血浆β淀粉样蛋白浓度.结果 与G组比较,S-E组术后24 h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血浆β淀粉样蛋白浓度降低(P<0.05).结论 全麻较脊椎-硬膜外阻滞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前、麻醉30 min后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后2组HR、SBP、DBP均有下降,对照组SBP、DBP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R指标和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相当,后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髋部骨折是高龄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CSEA)是该类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是蛛网膜下腔药液比重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目的 回顾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应用于高龄髋部手术的研究,对其安全性及优势进行综述.内容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应用于高龄患者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总结其成功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等.趋向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蛛网膜下腔麻醉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可靠的,但是最佳的小剂量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硬膜外低压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99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硬膜外低压麻醉(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5~55 mm Hg).处理股骨侧髓腔之前2~3 min,静脉给予肝素10~15 U/kg.结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83 min(35~268 min),平均失血量183 ml(50~1 400 ml).术后随访3个月,共有13例发生血栓性疾病,占总数的1.3%,其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10例,发生率为1.0%.无心血管疾病、硬膜外血肿发生.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硬膜外低压麻醉安全,术中出血少,术后血栓发生率低,术后无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腰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恶心呕吐和头痛等并发症较多,因此在较长时间以来已被临床基本弃用。但自Lischte发明“特殊的具有双重功能的联合穿刺针”(由蛛网膜下腔“笔尖式”25号穿刺针及前端带有背孔用为硬膜外腔置管的硬膜外腔穿刺针,两者配套组成),开创了“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