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与经腹股沟区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17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同期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9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加脐内侧襞覆盖内环口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并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脐内侧襞瓣加强内环口疝修补术在治疗儿童和青少年腹股沟斜疝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我院对110例(140侧)儿童实施了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2005年1月至2011年2月,对于300例(405侧)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中,对有疝复发危险因素的47例患儿,加做脐内侧襞瓣覆盖加强内环口.结果 B组具有疝复发危险因素患儿47例,经腹腔镜脐内侧襞腹膜瓣加强内环口疝修补术均顺利完成.A组随访2~122个月,平均56个月,4例复发(2.8%).B组随访5~74个月,平均34个月,尚未见复发.二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合并脐内侧襞瓣覆盖内环口疝修补术是安全可靠的,对有选择的腹股沟斜疝患儿以及青少年腹股沟斜疝有进一步降低疝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脐内侧韧带移植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为4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行单孔腹腔镜脐内侧韧带移植修补术。结果:4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15 min;术中无出血、输精管损伤、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2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腹腔镜脐内侧韧带移植修补术具有患儿创伤小、手术简便、康复快、治愈率高等优点,一般术后无痛苦及复发,易于被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发病率为0.8%~4.4%~([1]),患儿年龄6个月后自愈率较低,存在嵌顿风险,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疝修补术约占小儿外科手术总量的15%~([2]),术后复发率高,腹腔镜手术后复发率约为3.7%,多为巨大疝~([3-4])。有学者认为小儿巨大腹股沟疝肿物可降至阴囊底(或阴唇),其直径≥6.0 cm,内环直径≥1.5~2.0 cm~([5]),为解决小儿巨大疝的术后复发问题,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们开展了58例腹腔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太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患儿所行手术的不同进行分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者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手术治疗,2组均于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记录术后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覆盖内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术后患儿康复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154例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资料,评估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侧腹股沟斜疝71例(46.1%),双侧腹股沟斜疝6例(3.8%),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77例(50%),单侧腹股沟斜疝平均手术时间(32.7±10.1)min,双侧腹股沟斜疝平均手术时间(33.4±10.9)min。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复发、阴囊血肿、睾丸萎缩及脐疝等相关并发症。 结论经脐双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确切,术后瘢痕小,术后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7.
微型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采用5mm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共45例,全部治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使用双钩疝针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加强修补术。 方法59例小儿腹股沟巨大疝在脐单孔腹腔镜监视下,将双钩疝针钩挂结扎线经腹横纹内环体表投影处穿刺至内环前壁腹膜外,借助水分离技术于腹膜外套扎内环;疝针带线再次进针入腹,穿过同侧脐内侧襞后预置结扎线,疝针再返回内环外侧间隙至精索血管前穿透后腹膜、进入腹腔钩挂预置线牵出体外结扎,使脐内侧襞遮盖已结扎内环区域加强修补。 结果59例患儿的65侧巨大疝成功实施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遮盖术(包括3例复发疝和1例复合疝),其中16例对侧隐性疝给予同时单纯内环结扎。单侧和双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时间分别为 (11.2 ± 2.2)min和 (15.8 ± 2.7)min。其中术后1例鞘膜积液和2例线结反应,无复发疝、医源性隐睾或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双钩疝针腹膜外注水分离技术辅助单孔腹腔镜内环结扎并脐内侧襞加强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瘢痕隐蔽、美观,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疝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应用腹腔镜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150例患有腹股沟斜疝的患儿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式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腹腔镜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腹股沟斜疝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随访6~12个月,治疗组腹股沟斜疝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术对患有腹股沟斜疝患儿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脐内侧襞解剖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脐内侧襞解剖学的研究,为腹腔镜完全腹膜化腹腔内置补片修补术(total peritoneum 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TPIPOM)提供准确的临床应用解剖基础.方法:尸体解剖组(A组):解剖脐内侧襞及内环周边,与腹腔镜下解剖作为对照;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 B组(疝修补组)和C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3月至2009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的47例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资料,并对治疗效果和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例(4.3%)患者因腹腔严重粘连中转开腹手术,其他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肠管浆膜层损伤2例(4.3%),手术时间平均为87±25min(56~145min),无大出血病例。术后2例(4.3%)患者出现复发,1例进行了再次手术;34例患者(72.3%)有不同程度的术区腹壁疼痛,7例(14.9%)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胀,但1~3个月后自行好转;2例(4.3%)患者术后出现了呼吸功能不全,经呼吸支持治疗后好转,2例(4.3%)患者出现了较明显的血清肿,经穿刺抽吸后好转。无术后出血、肠瘘或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巨大切口疝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式。术中缝合、缩小疝环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脐0.5cm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间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手术用普通外科缝针荷包缝合内环口。结果治疗小儿斜疝31例,单侧斜疝17例,双侧斜疝14例,其中隐匿性疝4例。单侧疝手术时间平均12min,双侧疝26min,无阴囊水肿、感染、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复发。结论经脐0.5cm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可靠、美观并且操作简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脐内侧襞是一个独立的解剖结构。应用于儿童巨大型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治疗,目前主要有2种术式:(1直接缝合法,即先经体外腹壁穿刺缝合术或腹腔内缝合术施行疝囊高位结扎,再将脐内侧襞与内环口前外侧腹膜直接缝合加强;(2)带蒂瓣片覆盖法,即将脐内侧襞制成矩形或三角形的腹膜瓣片,向外侧翻转,使其游离缘与对应腹膜缝合固定,完整覆盖内环口区域。应用于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治疗,目前亦主要有2种术式:(1)对有生育需求者,采用疝囊高位离断缝合+脐内侧襞瓣片加强内环口修补术;(2)对无生育需求者,将脐内侧襞瓣片覆盖于聚丙烯补片表面,使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完全腹膜化(TPIPOM),通过疝囊高位结扎、补片修补、脐内侧襞瓣片覆盖再腹膜化,使内环口区域得到三明治式的加强,提高安全性,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134例(ASAⅠ~Ⅱ级),均监测麻醉前(T0)、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即刻(T1)、麻醉后20 min(T2)、清醒拔管前(T3)等各时点的平均血压(Bp)、心率(HR)、气道压(Paw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数据的变化。结果麻醉前后各时点Bp、PaO2、PaCO2、SpO2、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是腹腔镜治疗腹股沟斜疝手术的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须加强术中和术后气道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股沟脐内侧韧带滑动性疝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例腹股沟脐内侧韧带滑动性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手术时间36~56 min,平均(43.4±20.3)min;住院2~3 d,平均(2.5±1.2)d;术后随访8个月~2年,未损伤膀胱、精索等疝囊周围器官,术后未出现血清肿、术区慢性疼痛及复发等情况。结论:腹股沟脐内侧韧带滑动性疝只要术前仔细查体,术中细致解剖,可避免脏器损伤,但术者需具备腹腔镜疝修补的手术经验,熟悉解剖结构,术中及时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orrhaphy,TAPP)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1月,对24例3~14岁(平均6.6岁)患儿阴囊包块直径≥6 cm,内环直径≥2 cm的巨大腹股沟斜疝行TAPP术。经脐及稍下两侧腹直肌外缘置入5 mm trocar,在内环外上缘剪开壁腹膜,游离疝囊,将补片覆盖整个缺损,用3-0可吸收线缝合补片边缘在腹直肌、耻骨梳韧带及联合腱上,4-0可吸收线缝合腹膜。结果 24例腹腔镜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70 min。术后住院2~4 d,无并发症。随访7~24个月,平均9个月,其中6例>12个月,无复发。结论对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行TAPP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价值。方法2007年5月~2008年12月,选择腹股沟斜疝患儿70例。年龄6个月~3岁56例,4~7岁10例,7~13岁4例。单侧51例,双侧19例。于脐内置入5或10mm腹腔镜,采用自行设计并改型的硬膜外针(距针尖0.5cm处有V形缺口),于腹横纹插入并带入4号丝线,于腹膜外环形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于腹壁。结果全部手术均成功,15例术中发现对侧隐性斜疝。手术时间51例单侧5~15min,19例双侧15~30min。术后随诊3~21个月,其中22例〉12个月,无复发。结论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改型硬膜外针高位结扎内环口并悬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瘢痕,同时能发现并治疗对侧潜在小儿斜疝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1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7例,平均年龄(4.9±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114例,双侧腹股沟斜疝24例;术中发现对侧隐匿疝8例,对侧鞘状突未闭6例。全部患儿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均经过术后随访5—8个月,复发患儿再行腹腔镜手术。结果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1min,住院时间3~5d。随访结果发现术后1个月2例出现复发,再次腹腔镜手术后治愈。结论经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小儿膀股沟斜疝是一种专伞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锕、创伤小、恢每懊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1例。经脐置入5inm30。腹腔镜,明确患侧内环口及腹横筋膜悬韧带后脚(posterior crus,PC),在耻骨联合与脐孔的中点置入3mm分离钳。于患侧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用普通针持夹持3-0 prolene带线圆针刺入腹腔,穿过PC,分离钳夹住圆针反向经腹横肌弓状缘从内环口顶部穿出腹腔。剪掉圆针,Endoclose针夹带prolene线由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穿入腹壁至腹膜外层,先内后外,围绕内环口在腹膜外完成荷包缝合,线拉出体外后打结。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0min,平均32.9min。术后住院1—2d,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1—4d,平均1.4d。术后无出血、阴囊血肿及切口感染并发症。21例随访1—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联合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具有解剖学基础的新术式,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5月手术治疗的6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0例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组)、300例采取传统手术治疗(传统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效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手术费用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的各项肝功能指标、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ALT、AS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TBIL高于传统组(P<0.05),DBIL和CRP水平低于传统组(P<0.05)。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可靠的优点,但是手术费用较高,CO2气腹可能导致患儿血清TBIL、DBIL发生短暂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