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捻转补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捻转补泻”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常用手法,但其具体的实施存在很多争议。笔者根据《内经》《难经》的论述结合“迎随补泻”来探讨“捻转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针刺手法仪参数图形探讨捻转补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针灸》2009,29(9):723
探索针刺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及其补泻原理,以期规范捻转补泻法的操作从而提高针灸疗效.笔者在我院中医工程教研室自行研制的针刺手法测定仪上分别施行"大指努出为主"的捻转补法和"大指收入为主"的捻转泻法,并实时记录这些手法的参数和图形.在所记录的捻转手法图形中同时显示出提插手法曲线,其曲线的频率与捻转几乎同步,但幅度远小于捻转,并且捻转补法图形中的提插曲线水平基线逐渐下行,而捻转泻法图形中的提插曲线水平基线则逐渐上行.这些现象提示捻转补泻手法含有轻微的提插手法,且捻转补法伴有下插之力,捻转泻法则伴有上提之力.表明捻转补泻法的作用原理与提插补泻法类似.  相似文献   

4.
论捻转补泻的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绍敦 《四川中医》1998,16(5):53-53
捻转补泻手法在针灸临床上最为常用。如何施行捻转法,现行的针灸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为补法,反之为泻法。但对补泻捻计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未作细叙,在临床上难以操作。历代医家对捻转补泻的指向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及临床经验,对此略谈看法,既不失经理,又便于应用。谬误之处,敬请赐教。1.何为捻针的左右转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向上进为之左,大指向下退为之右,……此则左补右泻之大法也。”即捻针时拇指食指相…  相似文献   

5.
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捻转手法是临床常用手法,但由于各种原因,操作上尚存在不一致现象,现从源流,各派的不同操作方法,存在问题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求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6.
7.
通过梳理古籍中有关捻转补泻手法的要素,整理捻转补泻手法左右转针、性别、受针者左右、受针者身前身后、经络循行方向等要素发展的源流,分析了古代医家对诸多要素的认识。认为转针左右、性别、受针者左右、受针者身前身后等要素不是捻转补泻的技术核心部分。对于现在研究所关注的幅度、频率、时间3个刺激变量,唯有单次捻转完成时间(频率)被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所重视,可视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于依据针刺刺激强度区分补泻,则需增加受针者的感受强度这一因素,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郝应林 《世界中医药》2009,4(2):102-103
“捻转补泻法”是针刺手法中使用最广,流派最多,争议最激烈的一种补泻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发展成熟于金元时期。历史上各流派由于学术交流不畅,理论论述和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纷争是正常的。为了能更好地继承古代优秀针刺方法,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进行研究和探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许红君 《光明中医》2008,23(2):166-167
《素问·调经论》说:“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由于病证有虚有实,运用毫针刺穴治病时就必须采用相应的补法和泻法。补是有助于正气的恢复,泻是有助于驱除病邪,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探讨捻转补泻手法的实质,为补泻手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回顾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历史文献,从古籍记载注文探究,分析现存的几种观点如与经脉循行方向结合,细分左右、男女、手足;刺激量大小,操作时间长短;捻转手法属于螺旋运动等,发现捻转补泻的关键是决定三维运动的持针手型,捻转细分左右、男女、手足等,就同时忽略了捻转手法必然带有提插动作的立体效应。认为捻转补泻的实质不离《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提插补泻原则。以此原则为指导,将捻转补泻手法应用于临床中,才能避免手法操作流于形式而陷入虚无飘渺的玄学。  相似文献   

11.
Wang L  Jing MX  Zhi JM  Lu J  Wang CY  Liu QG 《中国针灸》2011,31(4):337-341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效应差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组(A)、模型对照组(B)、针刺对照组(C)、针刺补法组(D)、针刺泻法组(E).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造模成功后,C组针刺左侧"太冲"穴,不行针,不做手法;D组针刺左侧"太冲"穴并用捻转补法;E组针刺左侧"太冲"穴并用捻转泻法.A、B两组大鼠不做针刺处理.7日后观察各组大鼠血浆及下丘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处理后,对大鼠血浆、下丘脑CGRP含量的影响:B组血浆CGRP含量为(261.0±20.1)pg/mL、下丘脑CGRP含量为(156.0±21.8)pg/mg,C组分别为(255.3±33.6)pg/mL、(154.3±47.3)pg/mg,两组与A组的(375.9±36.5)pg/mL、(213.6±50.1)pg/mg比较,CGRP含量下降(均P<0.05);E组的(465.9士53.2)pg/mL、(250.74±47.7)pg/mg与C组及D组的(283.3±29.8)pg/mL、(164.6±47.4)pg/mg比较,CGRP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C组与B组、D组比较,CGRP含量无明显变化(均P>0.05).对大鼠血浆、下丘脑NO含量的影响:B组分别为(43.7±5.5)/μmol/L、(23.3±2.9)μmol/g,C组为(46.5±6.4)μmol/L、(23.1±3.3)/μmol/g,D组为(45.8±6.7)μmol/L、(25.0±2.7)μmol/g,3组分别与A组的(64.5±9.9)μmol/L、(30.7±1.6)μmol/g比较,NO含量下降(均P<0.05);E组的(55.9±4.6)μmol/L、(30.4±2.1)μmol/g与C组及D组比较,N0含量升高(均P<0.05).C组与B组、D组比较,NO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泻法可以有效地升高应激性高血压大鼠CGRP、NO含量,从而降低其血压,针刺补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不明显.捻转补法与泻法具有不同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汪振宇  李琳 《中国针灸》2004,24(2):147-148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大法,补泻手法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传统补泻手法模糊之处较多,不利于针灸疗法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  关卫 《天津中医》2002,19(1):80-80
  相似文献   

14.
中风恢复期运用迎随捻转补泻针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唐利  杨忠华 《河南中医》2021,41(1):28-30
在力的作用方面,地转偏向力对卡皮罗现象、气旋与反气旋的影响,与其对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影响类似.在总结前人认识经验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一个解释捻转补泻手法的新角度——地转偏向力.通过将捻转补法的方向与反气旋相类比,结合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等地理学及物理学基础知识,用以说明捻转补法以拇指向前用力捻转为主,力的作用方向与反...  相似文献   

16.
从手法歧义看补泻手法的实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吴强  靳瑞 《中国针灸》2002,22(2):129-131
从补泻手法的歧义,矛盾及临床实际应用看出,补泻手法虽然是调节刺激量值的手段之一,但与补泻效应无对应关系。古人对手法的误解并已将手法神化,使后人的研究不能摆脱强调具体招式,这是补泻手法研究多年来无重大进展的根本原因。补泻效应的产生是医者的刺激量值与患者的感应量值相匹配的结果。医者的刺激量值段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探寻患者的感应量值上,并建立患者个人的,客观的感应量值体系可能才是研究针灸补泻的理性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补泻方法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裸眼远视力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泻组和提插补泻组,每组60例(120只患眼),另设戴镜组60例(120只患眼)作对照。两治疗组均针刺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风池、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穴,分别采取捻转补泻法和提插补泻法,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戴镜组白昼戴镜。比较3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裸眼远视力变化。结果:捻转补泻组总有效率为87.5%(105/120),优于提插补泻组的69.2%(83/120,P0.05);捻转补泻组、提插补泻组治疗后裸眼远视力均明显提高(均P0.05);戴镜组裸眼远视力无改善(P0.05);捻转补泻组较提插补泻组裸眼远视力提高更明显(0.75±0.23vs 0.68±0.24,P0.05)。对96例(192只患眼)针刺治疗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视力稳定在原水平者占87.0%(167/192),视力下降13.0%(25/192)。针刺组患者年龄越小、基础视力越好、病程越短,治疗后裸眼远视力提高越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效果肯定而持久,且捻转补泻法优于提插补泻法,年龄、基础视力、病程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比常见针刺补泻手法的特点,探索石学敏院士针剌手法量学研究以研究捻转补泻手法作为突破口的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归稚虹 《光明中医》2009,24(10):1930-1932
本文重点介绍各流派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及现代理论假说.以此供临床、科研、教学参考.针灸治疗的几大关键步骤为:辨病辨证、取穴定位、手法操作.三个步骤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其中捻转补泻为手法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各家对其论述颇多,流派各异.各派之间常有相矛盾之处,笔者现将各派观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