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翠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1):46-49
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期治疗,辨病治疗及配合针灸的综合疗汪,以及影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年,平均5~30天.治疗次数最少5次,占6例,最多40次,占11例,以20~30次最多。 相似文献
3.
再谈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再谈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中国针灸》杂志1994年第4期刊登了朱春华等两位同志《谈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一文及1995年第1期刊登的刘金喜同志就此文与朱春华等同志商榷的文章,读后深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现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临床针灸治疗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见,其发病率约为42.5人/万人/年,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针刺、温和灸、电针、穴位注射、TDP照射等方法,均有一定的疗效。而治疗时机不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笔者结合近几年来面瘫针刺治疗的临床研究,谈几点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脑神经疾患 ,中医称为口僻、歪斜。1 病例分析本组 68例中 ,男性 40例 ,女性 2 8例。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 ,1 2~ 40岁有 39例 ,70岁以上者仅 2例。病变部位左侧者 35例 ,右侧者 33例。症状主要表现为 :眼裂增大 ,额纹、鼻唇沟消失以及流涎、流泪等。脉象以弦数为多。舌苔多数为薄白苔 ,少数为白腻、薄黄等。诱发原因常为受凉、感冒、过劳引起。2 治疗方法针对病情 ,给予针灸药物辨证治疗。其中早期局部有炎症 ,受损部位产生水肿 ,根据风能胜湿的原则 ,采用局部温灸 ,使之出汗 ,隔日在口腔患侧腮部采用锋针泻血 ,以排除…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治疗,治疗30d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程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又以面神经炎为临床所多见,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唱斜”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邪气乘虚入中头面阳明、少阳脉络,以致营卫不和,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而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而且已见大量临床报道,现将近年来的治疗概念归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瘫,古称“口僻”,近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口眼[口呙]斜为主症,言不变,志不乱,无半身不遂等症状和体征,多由卫气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障碍,肌肉拘急纵缓而成.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16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6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结果:治愈126例,好转41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8.82%。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中络”、“口眼歪斜”、“口僻”等病证范畴。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初期有耳后疼痛,继而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鼻唇沟平坦,嘴角歪向健侧,口角下坠,流涎,吹气时口唇不能闭合,咀嚼食物时,食物常停留在病侧的齿颊间隙内,... 相似文献
16.
17.
18.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古今国内外文献报道,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而且优于它法.面瘫即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瘫痪,俗称“口眼歪斜”,中医上称之为“”.本病是外感风寒脉络受阻,气血流通不畅所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