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针术,出于《内经》。在《灵枢》的81篇中竟有29篇论及留针问题。留针,即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一段时间后出针;留针过程可行针,可间歇行针,也可不行针。留针的意义在于候气,或调气。最终目的是维持阴阳平衡,使虚者实而实者虚;或补益扶正,培补阳气,以利驱邪;或协助补泻,祛邪扶正。“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素问》):“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灵枢》):“久瘤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而  相似文献   

2.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在临床上有分别温寒和清热的作用,前者能使患者产生热感,后者可以产生凉感。兹将临床运用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手法的沿革与操作方法针刺能产生寒、热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虛乃寒也。”又说:“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内经》中虽没有“烧山火”与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 ,有关补泻效应方面的论述不多且散见于各处。为此笔者通过研读古医籍特别是《内经》的一些篇章 ,发现《内经》对针刺疗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 3个方面。1.针下感觉《素问·针解》云 :“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指出通过针刺 ,正气充盛 (补 ) ,则针下产生热感 ;邪气祛除 (泻 ) ,则针下出现凉感。又说 :“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 ,阴气隆至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 ,阳气隆至 ,针下热乃去针也。”提示针刺后 ,针下的凉热感可作为检验针刺补泻效应的客观指标 ,即针下热为补 ;针下寒为泻。…  相似文献   

4.
寒热刺法的形成与演变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在《内经》中,寒热刺法寓于补泻刺法之中。所谓“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  相似文献   

5.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6.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7.
针刺时间疗法最早应溯源于《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灵枢·四时气》日:“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说明《内经》奠定了针刺时间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难经·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刺深”等观点,也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正之气的变化,以及月之盈亏的周期改变,对人体气血的盛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志力 《中国针灸》1998,18(5):289-290
《灵枢.官针》篇有谓:“凡刺之要,官针最妙”。考其所载之“九刺”、“十二刺”、“五刺”共26种刺法,验之临床,颇有效用。对于当今之临床,不无指导意义。现举例介绍如下。1 齐刺  《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尤其“治痹气小深者也”于临床最有启发。具体方法是:找准痛点,直刺入一针,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再从两旁向病所各刺入1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笔者常用之治肩周炎、肱三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炎、坐骨神经痛、臀上皮神经损伤等痛点小而固定者。典型病例:李×,女…  相似文献   

9.
大小周天针刺治病法是四川著名老中医蒋维明在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关元等特殊穴位,并施以独创的调气手法快速打通经络大小周天以调节人体阴阳治疗疑难疾病的独门绝世针法。 蒋维明老中医为了解开经络本质的千古之谜,埋头研究《内经》、《针灸大成》等中医医学圣典二十余年,并潜心体会领悟实践,对照《内经·素问 针解篇》中所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认为针刺时气血在人体经络中的运动即“气至病所”。为此他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即指用针具直接施刺于瘀滞的络脉,使之出血,从而达到驱除血中瘀滞,使气血运行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古代先贤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内经》中论述此方面的内容就近30余篇。《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载道“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脉度篇》云“盛而血者疾诛之”。明确地提出了刺血疗法的治疗原则,并从血络的形、色等表现为本证的诊断提出了理论依据。如《灵枢·经脉篇》曰“凡诊经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在治疗方法上,《内经》亦予以精辟的论述,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的原则,运用络刺,赞刺、豹文刺等方法,以达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调和气血、清热开窍的作用,臻使“经脉流行、营复阴阳”。刺血疗法有其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临床上除单纯刺血外,尚有配合拔罐、体针、中药、艾灸等方法,从而扩大了其治疗范围。现将近六年来临床各科应用的情况综述如下:一、皮肤科 (一)刺血法:有人用三棱针点刺颈7、胸1.2的棘突旁开2寸处的方法,治疗枕后硬结性毛囊炎97例,治愈率为86.6%。以耳背近耳轮角处小静脉放血之法治疗扁平疣100例,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 刺络法是以某种针具刺破浅表血络出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内经》乃刺络理论之渊薮,书中大量记载了用这种方法治疗“留血”、“恶血”病证,兹据典籍,归纳整理,以期对临证治疗血瘀证有所神益。1.刺络乃治疗血瘀证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菀陈则除之,马莳释之颇为得体:“脉之中血积而久者,去血脉以出恶  相似文献   

12.
刺血疗法首载于《内经》,是针灸疗法中的操作手法之一。《内经》中不少篇幅都记载了刺血疗法,可见古人极为重视此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素问·针解》篇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官针》篇中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方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临床上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络,或热毒蕴结,或气血逆乱所致昏厥,皆可用此法治之。刺血疗法具有开窍醒神、泄热解毒、通经活络等功效,临床  相似文献   

13.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各科一样十分注重辨证施治。故《素问·缨刺论篇》说:“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凋之。不调者,经利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又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亦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就是说针灸治病必须要诊其脉证,审其虚实,深究疾病的性质、部位,然后确定治疗法则(包括各种手法)。  相似文献   

14.
刺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首载于《内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菀陈则除之”就是指刺血疗法的治疗原则。《素问·针解》中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官针》中还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之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可见古人对刺血疗法极为重视,其应用范围广泛,是针灸临床中常用操作方法之一。1 痤疮齐某,女,25岁,学生。于2001年5月10日就诊。主诉:患面部痤疮1年余。每于月经来潮、…  相似文献   

15.
同病异治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内经》中已有记载。《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一颈痈病,由于病机的不同,因而治疗上也就不同。属于邪气结于经脉而留之不散者,当用针以消散邪气;属于气盛血聚于皮肤者,当用砭石刺之以泻其恶血。明·喻嘉言说得好,“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症”强调先认症,后施治。由是可知,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证,证的异同,是进行治疗的依据。因此针灸在临床上治病,先应重证,随证制宜,庶不致拘执有偏。  相似文献   

16.
“气至”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说明针刺时“气至”的重要和它与疗效的关系。在《内经》中“气至”又称为“得气”。后人对“气至”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探。一、古代对“气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试论留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针是针刺的一个过程,指针刺入穴后留置一定时间。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临床多以20~30分钟而统论。今笔者结合自已的临床体会作一简单论述,以期同道注意。留针的作用1.留针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当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或危重病人不易得气时,将针留置穴内,以待气至即所谓之候气。《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留针可以候气。2.留针催气 催气是指在针刺入穴后经气久而未至,或虽至而未能充盛的情况下,采用积极的手法…  相似文献   

18.
对于留针时间的长短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通过探讨《内经》留针的时间的选择问题,得到结论临床工作中应灵活机动,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留针时间进行治疗.做到“因人治宜、辨证施治”的原则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9.
留针的意义与依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医籍进行考证 ,提出 :留针的意义有三——保持并加强针灸的持续作用 ,留针以行补泻 ,留针以催气、候气 ;留针的依据有五——应天时季节 ,应考虑患者体质 ,因经而异 ,根据所刺腧穴 ,根据病情 ;留针有禁忌 ;留针久暂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来,谈“气”者甚众。从总体来看,前贤所论未逾越《内经》的范围。笔者粗读《内经》有年,于“气”字含义上作了整理分析:《内经》中出现的“气”字,计《素问》1860处,《灵枢》1140处,共3000处(不包括篇名中的“气”字19处)。兹从三方面论述。一、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内经》中绝大部分的“气”字是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约占所出现“气”字的96.5%。(一)“气”原为氙氲上升的云气、水汽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考证:“气,云气也。”气即漂浮于空中构成云彩的水汽。《灵枢·五癃津液别》:“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溺与气”之气即水汽。《内经》在论述人体之气时援用了这种概念。如《灵枢·脉度》:“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这种溉濡脏腑、腠理之气与濡润万物的雾气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