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验证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比 1999年 1~ 6月期间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组 (A组 )、急诊室 -CCU模式院内溶栓治疗组 (B组 )发病—溶栓时间延迟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 2 1例 ,B组 2 3例。两组患者发病—就诊时间相似 (2 5± 1 9hvs 3 0± 2 7h ,P >0 0 5 ) ,但A组就诊—溶栓时间缩短 1 3h(0 8± 0 5hvs 2 1± 1 5h ,P <0 0 5 ) ,发病—溶栓时间缩短 1 9h(3 2± 1 9hvs 5 1±2 6h ,P <0 0 5 )。虽然A组心梗史 ,发病时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比例高于B组 ,但两组死亡率相似 (4 8%vs 4 3% ,P>0 0 5 )。结论 AMI 12 0 -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可能提高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比较在入医院前和住院后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选择患者 2 2 0例 ,分为入院尿激酶静脉溶栓对照组 (入院组 ) 112例和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组 (院前组 ) 10 8例 ,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入院组与院前组的开始溶栓时间分别为 4 3± 0 8h和 2 6± 0 4h(P <0 0 1) ,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3 2 %和 88 9% (P <0 0 1) ,再闭塞率分别为 10 7%和 13 0 % (P >0 0 5 ) ,4周病死率分别为6 3 %和 5 6% (P >0 0 5 ) ,药物副作用分别为 12 5 %和 12 0 % (P >0 0 5 )。结论 :院前比入院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AMI节省时间 ,提高血管再通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48例 <70岁急性心肌梗死 (AMI) ,44例≥ 70岁AMI患者予尿激酶治疗 ,45例≥ 70岁AMI患者非溶栓治疗 ,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状态。结果 :非老年与老年溶栓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66 67%和 61 3 6% (P >0 0 5 ) ,轻度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 2 5 %和 2 2 72 % (P <0 0 5 ) ,严重出血发生率为 0 %和 4 5 4% (P >0 0 5 ) ,老年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 4 5 41%和 11 11% (p <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6 3 6%和 8 89%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11 3 6%和 2 2 2 2 % (P <0 0 5 ) ,EF值分别为 5 6 2±8 7和 44 6± 9 2 (P <0 0 5 )。结论 :老年AMI患者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溶栓药物剂量 ,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缩短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 ,提高溶栓疗效 ,探讨院前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接受院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2例为观察组 ,同期住院后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 8例为对照组 ,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观察组为 3 .12± 1.17小时 ,对照组为 5 .42± 1.92小时 ,P <0 .0 1。冠脉再通率观察组为 71.2 % (3 7/ 5 2 ) ,对照组为 5 1.7% (3 0 / 5 8) ,P <0 .0 5。 5周病死率观察组为 7.7%(4 / 5 2 ) ,对照组为 10 .3 % (6/ 5 8) ,P >0 .0 5。院前AMI诊断准确率达 10 0 % ,院前无 1例死亡。结论 AMI院前静脉溶栓能赢得救治时间 ,提高冠脉再通率 ,院前静脉溶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血栓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内超声 (intracoronaryultrasound ,ICUS)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方法 AMI患者 86例 ,于经皮冠脉内介入 (PCI)前 ,对其中 69例患者行ICUS检测 ,并使用血栓面积及血栓所致面积狭窄等新参数。患者分为 3组 :急诊PCI组 (2 9例 )、溶栓组 (12例 )、延期PCI组 (2 8例 )。结果 急诊与延期PCI组冠脉闭塞分别占 44 .8% (13例 )、14 .2 % (4例 ) ,溶栓组无冠脉闭塞。急诊PCI组、溶栓组、延期PCI组血栓检出率分别为 93 .1%、75 .0 %、78.5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最狭窄段血栓面积分别为 (8.9± 3 .7)mm2 、(6.1± 3 .6)mm2 、(6.3± 3 .2 )mm2 ,急诊PCI组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血栓所致面积狭窄分别为 (4 5 .8± 12 .3 ) %、(3 8.4± 11.2 ) %、(4 0 .8± 12 .3 ) % ,急诊PCI组较溶栓组狭窄更重 (P <0 .0 5 ) ,但溶栓组与延期PCI组差别不大 ;血栓面积与最小腔面积比值分别为 4.9± 3 .3、2 .7± 2 .4、3 .1± 2 .7,急诊PCI组与另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血栓继发于斑块破裂或内膜增厚 ,在 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ICUS可定量评价AMI时冠脉内血栓所致的面积狭窄 ,证明血栓是导致冠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因素 ,溶栓成功患者冠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 40例 (发病时间 <6小时 )分为两组 :≥ 70岁组 ( A组 15例 )和 <70岁组 ( B组 ,2 5例 )。选用艾通立 5 0 mg,先于 2分钟内静脉注射 rt-PA 8mg,再将 42 mg于 1小时内静脉泵入 ,两组其它治疗均相同。评定指标包括治疗前、治疗后 2 4小时、30天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后 30天的 Barthel指数及死亡情况、副作用。结果治疗前、治疗后 2 4小时、30天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A组分别为 18±2 .4、13.2± 3、6.9± 2 ;B组分别为 17.5± 2 .0、11.4± 2、6.8± 2 .5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30天时的 Barthel指数评分 :A组为 86.5± 9.0、B组为 85 .4± 8.0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两组溶栓治疗后 Fb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其它副作用。两组病死率分别为 13.3%、8.0 %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 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高龄 (≥ 70岁 )患者接受 rt-PA治疗安全有效。应用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是绝对禁忌 ,可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慎重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脂肪乳剂 (Lipo-PGE1 )与尿激酶 (UK)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病例为适合溶栓的首次发病 6h内的AMI心功能Killip1~ 3级者。对照组用UK溶栓 (5 0例 ) ,联合溶栓组在用UK前予Lipo -PGE1 1 0 μg静脉注射 (5 0例 )。统计再通率 ,记录再通时间 ,测定溶栓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 ,两周后室壁运动情况及左室功能。结果 联合溶栓组较对照组再通率略有提高 (6 4 %vs 5 8% ,P >0 0 5 ) ,再通时间明显缩短 [(4 5±2 5 )minvs (6 7± 2 5 )min ,P <0 0 5 ],溶栓后 2h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1± 1 8) %vs (4 5± 2 2 ) % ,P <0 0 1 ],2周后的梗死部位收缩期室壁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4± 5 ) %vs (30± 7) % ,P <0 0 5 ]、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5 5± 8)mLvs (6 1± 7)mL ,P <0 0 5 ]。结论 Lipo -PGE1 与UK联合溶栓加快再通速度、提高再通率 ,进一步改善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首次AMI患者 ,7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6 2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和住院期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3.2 % ,梗塞相关血管 (IRA)达到TIMIIII级血流者为 6 4 .3% ;直接PTCA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均达TIMIIII级血流。AMI后 2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溶栓组为 5 0 .4± 13.3% ,直接PTCA组为 6 3.8± 9.4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2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TCA组 (5 4 .3± 8.2vs 6 3.8± 9.4 ,P <0 .0 5 )。溶栓组中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者其AMI后 3、6个月的LVEF始终低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PTCA者为 18.3%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2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TCA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组因IRA未能开通或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T 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 (32 .4 %vs 0 % ,P <0 .0 5 )。结论 :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TCA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院内死亡率。补救PT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去纤维蛋白原酶 (DEF)和小剂量尿激酶 (UK)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6 h内的 AMI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联合用药组 U K剂量为单独用药组的一半 ,静脉滴注 U K前先静脉注射 DEF 5 U ,之后分别加用 3次 DEF 5 U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阿斯匹林治疗。观察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率 ;记录出血并发症。溶栓治疗前及溶栓治疗后 6 h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及 D二聚体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发病时间、再通率、再梗死率、次要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相似 (P均 >0 .0 5 ) ,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 U K+DEF组和 U K组再通率分别为6 9.5 6 %和 6 8.18% (P>0 .0 5 ) ;但联合用药组再通时间比单独用药组明显缩短 ,分别为 (6 2 .0 8± 32 .4 0 ) m in和(80 .0 0± 39.14 ) min。两组溶栓治疗后 D 二聚体水平相似 (P>0 .0 5 ) ,且均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P均 <0 .0 5 )。UK+DEF组溶栓后 Fg含量下降 5 8.4 6 % ,其程度明显大于 U K组 (16 .78% ) ,P<0 .0 1。结论 :联合应用 DEF可以增强小剂量 UK的溶栓效力 ,加速血栓溶解 ,疗效相当于单独应用全剂量 UK,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白介素8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及AMI溶栓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 8(IL 8)变化的研究 ,为AMI的早期诊断及溶栓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方法 :AMI患者 ,依据治疗情况分为 :(1)溶栓组 ,于溶栓即刻、溶栓后 2、 4、 6、 8、 10、 12h测定血清中IL 8浓度 ,并依据溶栓结果分为 :溶栓再通组 (A组 )、溶栓未通组 (B组 )。 (2 )未溶栓组 ,于症状出现后 2、 4、 6、 8、 10、 12、 14h测定血清中IL 8浓度。IL 8浓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同时测定血清心肌酶CK MB的浓度。结果 :(1)IL 8在AMI患者症状出现后4 47± 1 5 0h升高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时间早于CK MB升高的时间 (P <0 0 1) ,并可在 9 6 9± 3 5 4h时达到高峰 ;(2 )A组IL 8浓度在溶栓后 4、 6、 8h显著高于B组 (P <0 0 1、P<0 0 1、P <0 0 5 ) ,B组IL 8浓度与未溶栓组之间无显著区别。 (3)正常对照组IL 8浓度 <10pg/ml。结论 :(1)AMI患者血清中很早即可测得IL 8浓度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时间早于CK MB升高的时间 ,故认为IL 8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2 )溶栓再通组可于溶栓后 4、 6、 8h检测到明显升高的IL 8浓度 ,故认为IL 8可以作为判定AMI溶栓治疗是否再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80岁以上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对我院2000-2010年收治的12例80岁以上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大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较差,接受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患者共10例。结果表明,2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其余患者未获得缓解。平均生存时间20±16周。AML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27±14周,明显长于国外报道。生存期最短的3例均为ALL患者。结论:本组高龄AML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而高龄老年ALL患者则预后很差,缺乏相对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Hypertriglyceridemia led acute pancreatitis secreted exudative fluid tacked to the right iliac fossa may cause irritation of retroperitoneum leading to acute periappendicular inflammation and acute appendicitis.  相似文献   

13.
A thorough history and identifying risk factors are pivotal in establishing the cause of pancreatiti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s to curb 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pancreatitis and/or pancreatic canc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酷似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方法:对13例酷似AMI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该类疾病的临床经过。结果:酷似AMI的急性心肌炎患者临床症状多变,心肌酶谱增高,不伴酶峰变化,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结论: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正确诊断和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急性胰腺炎AP(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的观察及护理的要点。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0月对12例AMI合并AP患者进行治疗,其中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2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例,内科保守治疗7例;并配合做好护理工作。结果 10例患者经治疗治愈,2例死亡。结论 AMI合并AP,病情凶险,预后差、死亡率高。护理方面做好患者病情观察,积极抗休克,做好溶栓前后及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护理等,其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的特点,揭示血细胞分析参数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为临床医生初诊和检验人员血细胞分析复检提供依据。方法对已确诊的140例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主要特点为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BASO)、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升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参数主要特点为Hb、HCT、RBC、NEU%、PLT降低,RDW、BASO%、MONO%、MONO、BASO、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升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参数主要特点为Hb、HCT、NEU%、RBC、PLT、NEU、EOS%降低,LYM%、RDW、WBC、LYM升高。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特点为贫血且红细胞大小不一,PLT减少,NEU%和EOS%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BASO和WBC总数增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分析区别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BASO%、MONO%、MONO、BASO、NEU升高为主要特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以LYM%、WBC、LYM升高,NEU、EOS%降低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方法 对 2 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2 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无肾脏病史 ,其中脑梗死 6例 ,脑出血14例 ,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间 2~ 11d。结论 脑部病变严重程度、药物应用不当、老年人器质退行性改变是导致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根据易发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危重患者重点监测生命体征及肾功能 ,正确应用脱水剂 ,加强老年人病情观察及护理是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双功能多普勒评价——RI和肾皮质厚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观察急性肾小管坏死,分别于少尿期、多尿前期、多尿后期及恢复期测量段动脉,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的阻力指数(RI)和肾皮质厚度值。这证明用双功能超声测量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内各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以及肾皮厚度对诊断急性肾衰以及肾衰疗效评价是十分有价值的,尤其是阻力指数在肾衰各期变化明显是一个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cute flaccid myelitis (AFM) is increasing in inc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esenting to emergency departments (EDs) across the country. This clinical entity presents as acute paralysis,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nges in the gray matter only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21 years of age. The etiology is unknown, although preceding viral illnesses are common. There are no consensus guidelines regarding treatment.

Case Report

A 4-month-old girl presented with decreased bilateral arm movement. The history consisted of a recent upper respiratory illness and abrupt decline in movement. She was found to have truncal and peripheral hypotonia, while maintaining her airwa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und gray matter hyperintensity at C2–C6, with no white matter changes. The patient was positive for enterovirus. Intravenous steroids an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were given, with slight improvement prior to discharge to an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center.

Why Should an Emergency Physician Be Aware of This?

AFM was largely nonexist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o vaccine, but the incidence has recently increased. Pediatric patients are now presenting to EDs with acute hypotonia, and emergency physicians must recognize how to differentiate this emerging diagnosis from other causes of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The clinical course of AFM does not seem to change acutely, in stark contrast to disease entities like botulism, which can change in hours. Patients with AFM do not need aggressive ED diagnostic evaluation, but rather transfer to a pediatric hospital for further care. Therefore, discerning the etiology of pediatric hypotonia with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alone i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