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药物溶栓的疗效早已被临床肯定 ,溶栓距发病时间愈短 ,血管再通率愈高。为了缩短AMI发病到溶栓时间 ,我院急诊科开展AMI溶栓治疗 ,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5月我院急诊科有溶栓适应证[1] 的AMI病人 5 2例 ,男 36例 ,年龄 32~ 75 (平均 5 3)岁 ,女 16例 ,年龄 4 8~ 77岁 (平均 5 8岁 ) ,梗死部位 :前壁范围 2 3例 ,下壁范围 2 2例 ,混合型 7例。溶栓距发病时间 4 0分钟至 6小时。1 2 方法 嚼服阿司匹林 32 0mg(胃病可减半 ) ,尿激酶 (UK)…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与院内溶栓治疗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建  戚文航 《急诊医学》1995,4(2):67-70
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急诊溶栓和院内溶栓治疗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超早期溶栓(≤3小时)可使肌酸磷酸激酶高峰提前,再通率提高,病死率降低,但左室射血分数并无改变,因此,加强和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提高院前急救及医院急诊科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水平,早期溶栓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4.
120-CCU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初步研究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120-CCU模式院前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12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症患者,按患者意愿或就地溶栓治疗后送至西京医院CCU(A组)或送至就近医院急诊室治疗(B组)。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以及住院是死亡率。结果入选47例可疑AMI患者,A组26例,B组21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91.4%,A、B两运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效果。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92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为急诊组和院内组,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急诊组溶栓时间比院内组要早(84±14)分钟,其中在发病2小时以内接受溶栓者,急诊组约占26.5%,而院内组无一例;血管再通率2组分别为42.9%(21/49)和39.5%(17/43,P>0.05);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2.9%(9/21)和29.4%(5/17),无一例死亡;急诊组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率较院内组明显减少(P<0.05);30天内病死率分别为10.4%和11.6%(P>0.05)。结论:急诊溶栓能较大限度地减少治疗耽搁时间,通过加强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处理,证明是安全可行的,且对预后有显著的益处。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溶栓治疗成功与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探讨这些相关因素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选择 1991~ 1997年在我院住院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人 79例 ,其中男 5 6例 ,女 2 3例 ,平均年龄 5 6 7±11 5岁 (35~ 74岁 )。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 16例 ,前壁 18例 ,前间壁 4例 ,前壁 下壁 9例 ,前壁 右室 2例 ,下壁 11例 ,下壁 右室 9例 ,下后壁 7例 ,侧壁 2例 ,正后壁 1例。将79例溶栓患者根据相关动脉是否溶通 ,分为溶通组 40例 ,未溶通组 2 9例。1 2 方法 溶栓药物采用国产…  相似文献   

7.
8.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1912年 Herrick首先描述了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 ,提出冠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原因 ,但这一重要发现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遗憾的是在此后半个世纪这一学说都被否认。80年代 De Wood等在 AMI早期施行了冠脉血管造影 ,并证实在胸痛症状出现 4小时内 ,与心肌梗死相关的冠脉完全闭塞。此后 Rentrop成功地对 AMI患者实施冠脉内链激酶 (SK)溶栓治疗 ,从此宣告了 AMI的治疗从预防、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进入到以减少梗死范围及心室重构 ,突出挽救心肌为目的的溶栓治疗时代。1 早期溶栓治疗的作用与意…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俊升 《急诊医学》1996,5(4):247-24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首次AMI患者 ,7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6 2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和住院期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3.2 % ,梗塞相关血管 (IRA)达到TIMIIII级血流者为 6 4 .3% ;直接PTCA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均达TIMIIII级血流。AMI后 2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溶栓组为 5 0 .4± 13.3% ,直接PTCA组为 6 3.8± 9.4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2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TCA组 (5 4 .3± 8.2vs 6 3.8± 9.4 ,P <0 .0 5 )。溶栓组中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者其AMI后 3、6个月的LVEF始终低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PTCA者为 18.3%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2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TCA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组因IRA未能开通或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T 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 (32 .4 %vs 0 % ,P <0 .0 5 )。结论 :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TCA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院内死亡率。补救PT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程序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AMI诊疗过程各时期对护理工作的不同要求 ,制定一套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将连续的护理过程划分为接诊准备及接诊 -溶栓前准备及溶栓 -溶栓后观察相对独立的三个阶段 ,针对每一阶段特点制定内容详尽而又重点突出的护理计划 ;建立管理程序评价制度 ,对护理工作及时进行考评和监督。结果 此项护理管理程序的应用明显缩短了接诊到开始溶栓的时间 (doortoneedletime) ;能指导护士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管理程序评价制度的实施 ,保证了各阶段护理程序的落实。结论 该模式实用性强 ,能有效地保证AMI静脉溶栓快速而安全地实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内皮素水平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内皮素变化规律,以及溶栓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与未通者ET变化的异同。方法:应用放免技术和酶法分别测定了AMI常规治疗组(21例)和溶栓组(19例)患者梗塞后ET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切实可行的方法。方法 将院内溶栓延迟的4个时间段(4D’S)前移至院前开始,达到院前、院内一体化,对院前AMI病人施行急诊静脉溶栓。结果 ①AMI病人急诊溶栓延迟时间缩短至32.8min;②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65.22%;③应用简易试管法检测凝血时间(约20min)监控小剂量肝素的使用时不良反应少。结论 ①在完善的EMSS中开通.AMI急诊静脉溶栓的绿色通道可使AMI病人获得及时救治;②肝素的早期使用和适时监控,可减少再闭塞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再灌注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82例AMI患者随机分黄芪组(38例)和对照组(44例)。2组均以尿激酶(100-150)*10^4U常规溶栓治疗,黄芪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静滴黄芪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连用10日后比较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再通标准指标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黄芪组为55.56%,明  相似文献   

16.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梗塞部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再通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最小幅度(IVSA和LVPWA)、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和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最大速度与E峰最大速度比(A/E)。结果:①溶栓治疗者再通率为58.82%(70/119)。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AMI)患者的LAD、EPSS和A/E在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1,P<0.01);溶栓再通组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LVPWA溶栓再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A/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AAMI+AIMI患者EF在溶栓再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P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在梗塞部位上,前壁优于下壁,AAMI+AIMI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勤 《护理研究》2007,21(34):3123-3125
从常用溶栓药物及使用方法、溶栓中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监测技术、静脉溶栓中的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方面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于勤 《护理研究》2007,21(12):3123-3125
从常用溶栓药物及使用方法、溶栓中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监测技术、静脉溶栓中的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方面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护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