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霞 《心电学杂志》2011,30(3):216-216,231
急性肺栓塞发生后,由于急性肺动脉堵塞和肺动脉高压,其结果是右心室负荷增加和右心室急性扩张。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右心室负荷过重和扩张,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右心室负荷过重的改变。按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2.
肺心病缓解期肺动脉压与心电图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心病缓解期肺动脉压与心电图关系的探讨北京首钢总医院内科(100041)姚震向平超王于虹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0037)程显声赵彦芬肺动脉压增高是肺心病患者右心室肥厚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1]研究发现某些有右心室肥厚心电图改变的肺心病患者肺...  相似文献   

3.
肺栓塞心电图异常表现包括节律、QRS电轴以及形态等的改变,特别是胸前导联T波的变化,反映了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表现为右心室负荷过重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这一异常表现与肺栓塞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由于肺栓塞心电图改变的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其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陈芹  徐永芬  韩春俐 《山东医药》2007,47(19):156-156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肥厚。心肌重构主要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改变。现对131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慢性肺心病系因胸肺及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循环障碍产生肺动脉高压,加重了右心室的负荷所致。但肺心病者肺动脉高压有时是可逆的,如微导管测压在缓解期进行,肺动脉压可能不高。(实际上微导管检查往往在缓解期进行)。而使诊断发生疑问。因而有必要寻找一安全可行的负荷试验,以更早地发现肺心病或缓解期的右心室负荷过重,作出正确诊断。本文试用抬腿增加回心血量和右心负荷,研究心电向量图的改变,现报导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院于 1994年 6月应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肺心病 40例 ,使肺心病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改善 ,获了较好的疗效 ,现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 40例 ,其中男 36例 ,女 4例 ,年龄 6 0岁~ 83岁。经胸部透视检查 ,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电图 P波高尖 ,振幅可达0 .2 5 m V,尤其是在 av F导联中显著。同时出现 QRS波群和 T波变化 ,心肌有明显缺血缺氧改变。心向量显示右心室肥大和右心房增大。二维超声波示肺动脉舒张期内径增大。肝肾功能等检查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35例患者临床表现出颈静脉怒张 ,乏力、胸闷心悸、…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诊断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右心室肥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60例,均分别采用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右心室肥大检出率。结果超声心动图右心室肥大检出率为61.7%(37/60),高于心电图的40.0%(24/60)(χ2=5.54,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肺心病右心室肥大的检出率较高,有利于肺心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VC)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合多排螺旋CT、心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手段,以及心电图等特异性表现,提高超声工作者对ARVC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分析ARVC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右心室壁各节段应变率,与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可表现为右心室增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壁运动弥散性减弱以及局部减弱,部分病例可见室壁瘤形成,三尖瓣反流多见等。二维斑点追踪显示ARVC组整体右心室壁应变率减低,以右心室心尖段为著。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患者临床、心电图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将大大提高ARVC的诊断率,超声心动图可较早发现患者的心脏改变,是评估患者预后及随访观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肺栓塞的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栓塞(PT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PTE的心电图改变主要由其病理生理所决定。PTE发生后,机械性阻塞肺血管,肺血管床横截面积减少,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高。PTE主要通过肺动脉压增加和右心室负荷加重影响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单纯容量负荷过重对右心室功能及心肌同步运动的影响.方法 单纯容量负荷过重患者25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于心尖四腔心切面测定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右心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计算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应用组织多普勒频谱模式测量三尖瓣瓣环处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峰值速度(RVW-Sm)、室间隔收缩期峰值速度(IVS-Sm);测量右心室游离壁的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和射血时间,计算右心室心肌工作指数(MPI);测量右心室游离壁收缩期峰值速度达峰时间(RVW-TTP),室间隔收缩期峰值速度达峰时间(IVS-TIP),计算右室游离壁与室间隔收缩期峰值速度达峰时间的差值(RVW-IV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RVESA、RVEDA、RA、MPI、RVW-TTP、RVW-IVS增加(P均<0.01).结论 过重的容量负荷在引起右心室整体功能下降而收缩功能无明显受损时,已经导致右心室心肌收缩发生不同步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心病者右心室肥厚情况。方法对确诊的190例肺心病者进行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ECG)对照检查。结果说明UCG对右心室肥厚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敏感性。结论UCG对肺心病的早期诊断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在出现典型的心电图图形之前,往往伴随着短暂的T波改变,而T波改变时间短暂,因而临床较少见。本例介绍的是左心室超急性期T波改变并右心室梗塞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83例心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前心电图改变与血流动力学及缺损大小之间的关系,为VSD术前提供初步预测性意见。方法:依据心电图分为正常、左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和双心室肥厚4组,与右心导管检查所测肺动脉压力和阻力、左向右分流量和术中所见缺损大小、心室壁厚度进行对比。结果:心电图为左心室肥厚、心室间隔为中小缺损且呈中大分流量者,肺动脉压力多为轻中度增高;心电图为右心室肥厚和双心室肥厚,心室间隔多为中大缺损且分流量大者多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肺总阻力增高较双心室肥厚者严重。与术中所见心室壁肥厚比较,心电图诊断左、右心室肥厚符合率较高,分别为100.0%及85.7%,但心电图正常者中有78.6%术中所见为左心室肥厚。结论:VSD心电图改变可以间接评估其血液动力学改变及缺损大小。  相似文献   

14.
心绞痛病人动态心电图监护时.常发生无症状的ST段和/或T波改变,然而,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有关的这种改变解释似有争论。作者观察了不稳定心绞痛病人血管痉挛引起的无症状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改变,常常有严重的左右心室功能损害,有类似于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在无症状ST段和T波改变发作时,冠状窦氧饱和度立即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电极体表起搏心电图的变化. 方法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游离壁12例,间隔部16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电极(20例)起搏心电图的QRS波群主波方向及时间,比较6个肢体导联上起搏和自主QRS波形态的相似性. 结果 QRS时间间隔部起搏(0.113±0.020)S较游离壁(0.135±0.027)S和右心室心尖部10.151±0.032)s起搏短,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6个肢体导联上,间隔部起搏QRS形态较接近自主QRS形态.间隔部起搏Ⅰ和aVL QRS波群主波向下的比例显著高于游离壁起搏(P<0.05).游离壁起搏ORS波群切迹比例显著高于间隔部起搏(P<0.05). 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可指导起搏器起搏位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RVMI)心电图各诊断指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根据Andersen等心电图诊断指标对照分析4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按心电图标准诊断合并右心室梗死15例(31.6%),其中冠脉造影检出右冠状动脉阻塞者14例(93%),RCA在近端闭塞者13例(86.6%)。下壁+右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主要敏感指标顺序是STV3R-V5R≥1mm(STV4R↑>STV3R↑),STV3↓/ST↑<0.5,I、aVL、V5、V6导联Q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RVMI的心电图改变多为RCA近端阻塞所致,以上3条标准为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主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作为暂时性心肌缺血的人体模型,以评价“对应性”ST 段压低和 T 波改变的心电图特点及其意义。在20例患者(其中19例为单支血管病变)冠脉成形术前及术中连续记录12导联心电图。在14例左前降支阻塞的患者中有12例Ⅰ、aVL 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呈缺血性改变(T 波高尖和/或 ST 段抬高)。而且至少有2个下壁导联呈“对应性”改变(ST 段压低和/或 T 波倒置)。1例患者在 V_4—V_6导联出现 ST 段压低但不伴有下壁导联的心电图改变。而另1例患者唯一的心电图改变是下壁导联的 ST 段压低伴有 T 波的部分倒置。在6例右冠脉阻塞患者中有4例至少2个下壁导联呈缺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20年,Pardee医生首次报道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而后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和梗死定位得到了深入研究。目前,心电图已成为诊断心肌梗死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但以往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主要侧重于左心室心肌梗死,这与以往有关右心室的错误观念和心电图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有关。在解剖结构上右心室壁的厚度远较左心室壁薄,代谢所需能量较少,  相似文献   

19.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D)是主要累及右心室的非缺血性心肌病.90%的ARVD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其中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为V1~V3导联T波倒置,大约25%~35%的患者存在特征性的Epsilon波.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47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0余年,加重半年入院。心电图QRSV1呈rSr型,可见Epsilon波,TV1~V3倒置。动态心电图单个室性期前收缩600次,形态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超声心电图示右心室扩大,右心室壁变薄,右室壁运动幅度减弱,右心室小梁小房形成。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