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文章就肠道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787-1788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常见病,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肠道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业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概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对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调控。  相似文献   

3.
吕玉凤 《河北中医》2005,27(2):104-10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2001—06~2004—06,笔者自拟宁肠缓激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芳  李伟 《河北中医》2005,27(11):855-855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腹泻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主要特点的肠道功能失调的综合征。2003—04~2004—1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常见病,其机制未完全明了,长期慢性应激等精神因素是其病因之一。病理状态下,原癌基因c-fos主要在与痛觉传递有关的神经元细胞核内表达。通过概述c-fos在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系统的表达增加,以及中医药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中枢、肠道c-fos表达的抑制作用来探讨中医药通过调摄c-fos表达,进而调节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觉敏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改变、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加导致了疾病发生发展,以肠道菌群为导向的治疗手段也逐渐增多。同时,由于药物干预未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在寻求替代疗法的过程中,针灸因其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少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来调节肠道功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旨在论述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并从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在于能有效缓解其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特别注意疏肝健脾。现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辨证施治两方面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探讨说明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8.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到的"甘入脾"指出了甘味药入脾健脾的作用;"甘味"与药物中含有的糖类成分有关。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肠道菌群失调是其基础病因之一,采用益生菌和益生原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一定的疗效。中医学认为,脾虚型是肠易激综合征的普遍证型,健脾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以甘味健脾中药的多糖成分对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的作用为契机,揭示"甘入脾"的机理,从而为考察健脾中药的有效成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常常有肠道症状及情绪异常等表现,且容易复发,日常生活受到较大的干扰。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发现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较为明确,并且能够改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但是针灸能否作为首选的非药物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的一种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常伴腹泻、便秘等症状,而肠道本身并无任何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自今不明,涉及动力紊乱、内脏高敏、炎症和脑肠交互作用等各个方面.临床和实验室证据均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动力紊乱性疾患.  相似文献   

11.
田晓培  杨明 《中医研究》2010,23(1):47-4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抑郁、焦虑、恐惧可明显影响胃肠的运动,肝气郁结、情志不畅时往往病情加重。2006—03—2009-03,笔者采用自制复方枣仁安神丸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5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有研究表明,针刺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不同的疾病发挥作用,而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肠易激综合征有影响,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目前也有较好的疗效.由此可知,这三者之间有一个环状的联系,可以分析其具体的联系,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通过分析肠道菌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影响探讨针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分型中,肝郁脾虚是较常见的征候,痛泻要方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方。5-HT信号系统在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功能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5-HT信号系统角度能很好地诠释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至今机制未明的反复发作性疾病,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该病的最常见类型。一般认为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是该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逆散可通过修复肠道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功能,有效治疗该病。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机械、化学、生物、免疫这四大肠道黏膜屏障,探讨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为其常见亚型之一。笔者2009—06-2012—06采用疏肝理脾清肠通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柏群  陈绍成  彭腾  黄道秋 《中成药》2012,34(11):2229-2233
目的研究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黄复制小鼠脾虚腹泻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小鼠排便及肠推进率的影响;采用番泻叶及胶带束缚法复制大鼠脾虚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观察受试药物对大鼠肠道敏感性、肠推进率及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量的影响;以及观察受试药物对冰醋酸致小鼠疼痛模型的镇痛作用。结果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具有止泻作用,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肠道功能。水煎液及不同提取部位对改善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不同表现有不同的效果。结论风芍六君子汤对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改善作用,其中水溶性部位能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运动功能异常,正丁醇部位在增加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敏感性方面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饮食结构调整、社会环境及工作压力的增加及群众就医意识的提高,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就诊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而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表明由内脏敏感性增高、胃肠道动力异常、脑-肠轴调节异常、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紊乱等因素引起的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黏膜通透性增加。目前,由于临床表现个体化差异大,所以对症治疗是主要方式,包括饮食调节、使用止泻药、导泻药、抗痉挛药等;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可以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抗生素、抑郁药物等。就上述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大便异常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学小肠腑在临床上也多见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群。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小肠动力异常等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文章拟以中医小肠腑功能异常在肠道方面的体现,结合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小肠病理,以及中医药调理小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来探讨小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6例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210028)唐群,刘光元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BS)为消化系统常见病,西医认为是由高级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肠道生理功能障碍。其特点为:出现反复的腹痛、腹泻、便秘等一系列症状群,而经检查又无组...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微生态失调及肠5-羟色胺(5-HT)系统紊乱是其基础病因。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可调节肠5-HT的生成,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SCFAs异于常人。目前,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局限于分别通过调控5-HT、SCFAs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药可以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改变SCFAs生成进而影响肠5-HT的合成与释放,降低内脏高敏性,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