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文宝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0):745-745
1病例资料女,25岁。主因头痛、恶心、呕吐5天,伴左侧肢体无力1天入院。患者于5天前在乘车时突感头痛、恶心、呕吐,自述为两颞部及头顶部搏动性胀痛。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病情未见好转。后转某市医院,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腰椎穿刺提示脑脊液压力210 mmH2O,糖4·82 mmol/L,余正常。诊断为脑炎,予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转入我院神经科。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尚可,既往体健。妊娠约10周,否认药物过敏史。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对答正确,嗅觉粗测正常,右眼视力粗测稍低,双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误诊原因,并提出减少误诊的对策。方法对我院2003年2月—2012年2月收治7例误诊的CV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例因意识障碍、癫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3例;因头痛、呕吐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误诊为脑梗死2例,脑出血1例;因胸闷、呕吐误诊为冠心病1例。误诊时间1~30 d。均经CT静脉造影(CTV)检查确诊,予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6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CVST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疑诊患者及时行头颅CT及CTV等检查,可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头痛48例(80%),癫23例(38.3%),出现视觉症状22例(36.7%),出现局灶性神经受损症状16例(26.7%),意识障碍9例(15%);影像学表现为以皮质为主的梗死或水肿,可伴发出血,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48例(80%),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40例(66.7%),血管造影证实存在静脉和/或静脉窦狭窄或闭塞;抗栓治疗56例(93.3%),其中抗凝治疗51例(91.1%);痊愈51例(85%),好转7例(11.7%),脑疝形成2例(3.3%),自动出院。结论:认识其临床特征并及时行MRV检查是正确诊断CVST的关键,治疗以抗凝为主,需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发生在颅内静脉系统包括静脉窦、大脑深静脉、大脑浅静脉的一种少见、特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表现各异,常易误诊及漏诊。我院自2004~2007年3月收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6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总结其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VST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以头痛、偏瘫及癫痫起病,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颅压、蛋白增高,合并发热,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毒性脑炎,病程中发现出血范围增大,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重建确诊为CVST、症状性癫痫、肺部感染,给予抗凝、脱水、抗感染、抗惊厥等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CVST病因及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易误诊;MRI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特点.结果 本组65例CVST患者中,25例(38%)患者仅表现为单纯颅高压;头面部局部或全身感染者13例(20%);贫血4例(6%);服用避孕药史4例(6%);结缔组织及相关疾病4例(6%)(Behcet's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蛋白C缺乏2例(3%).9例急性患者的头颅CT平扫发现,2例存在"稠密三角征",3例存在"条带征".亚急性患者头颅MRI显示,静脉窦内主要为T1、T2高信号(33%,4/12).MRI发现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患者静脉性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8%(3/8)、33%(4/12)及18%(6/33).在行MRV检查的12例患者中,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100%).DSA检查发现66%(40/61)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11%(7/61)累及大脑浅(深)静脉.结论 CVST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头颅CT及MRI分别对急性,亚急性CVST静脉窦内的血栓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MRV可快速、无创地诊断CVST.若以上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应尽快行DSA检查,尤其是大脑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早期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早期的主要表现是,头痛11例,头痛伴呕吐5例,伴视力减退5例。能查找到病因的7例(58.3%)。11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 I)及磁共振血管显影(MRA)检查,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者10例,阳性率83%。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DSA),均确诊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抗凝治疗,部分患者脱水降颅压治疗,2例脑疝形成患者开颅手术治疗。其中9例好转,1例无变化,2例死亡,死亡率16.7%。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降颅压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5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53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15~52)岁,平均(34.92±9.69)岁.多数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伴有呕吐,视物不清,复视,抽搐,肢体活动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灶性梗死灶,部分伴发渗血或血肿.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为主,根据情况可联合溶栓治疗或支架置入治疗.痊愈12例,好转37例,无效2例,脑疝形成自动出院2例.结论 认识CVST的临床特征并及时行MRV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早治疗的关键,CVST的治疗以抗凝治疗为基础,根据情况可联合溶栓治疗或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摘要 例1:女,29岁.入院前20 d行剖腹产手术.主因左侧肢体无力9 d,间断抽搐3次入院.查体:双眼球外展受限,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0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头颅CT示脑梗死.相应治疗无缓解,又抽搐2次.后查头颅MRV示上矢状窦内血栓形成.给予脱水、抗凝及对症治疗10d后,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Ⅱ级.  相似文献   

11.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2.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is a rare and potentially deadly condition. Common etiologies include hypercoagulable diseases, low flow states, dehydration, adjacent infectious processes, oral contraceptives, hormonal replacement therapy, pregnancy, and puerperium. Symptoms include nausea, seizures, severe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coma, and headache (the most common presenting symptom). Anticoagulation is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for CVST. Transvenous clot lysis can be performed using injected thrombolytic agents and specialized catheters for clot retrieva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和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0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1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超导MRI检查,多平面图像采集,磁共振静脉造影(MRV)采用2D-TOF技术。结果:MRI特征性表现为平扫脑静脉窦内正常的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异常的等信号或高信号。病变最常累及上矢状窦和横窦。MRV表现为受累的静脉窦的闭塞呈充盈缺损或再通后的模糊影,病变部位和范围与MRI相对应?熏 侧枝血管形成,深部静脉明显扩张或其他引流静脉显现。结论:MRI和MRV能准确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而且可以用于病例的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4.
陈健华  张文  张奉春 《临床荟萃》2010,25(20):1772-1775,1778
目的 脑静脉窭血栓(CVT)是抗磷脂综合征(APS)罕见的神经系统表现,为研究APS合并CVT的临床及神经影像特点,对有关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和既往文献报道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APS合并CVT患者的资料,并系统回顾相关Medline文献.结果 8例患者,男女比1:1,年龄20~48岁,平均(32.3±10.0)岁;狼疮抗凝物(LA)阳性和抗心磷脂抗体(ACL)阳性分别为6例和2例;迄今为止,文献共报道51例APS合并CVT的病例,年龄3周至74岁,平均(31.8±12.6)岁;LA阳性: ACL阳性为11:14.结论 对于无明确原发高凝状态的CVT患者,常规进行LA和ACL的筛查很必要;复发性CVT在LA阳性的APS患者中常见.  相似文献   

15.
16.
17.
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已确诊的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中有24来自农村,23例有妊高征病史,临床以亚急性高颅压症状为主,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增高以及血小板粘附性增强。结论: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妊高征及其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加强孕期保健,预防和治疗妊高征,控制高凝状态是预防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