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病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教学中尚存在教学与科研脱离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强调和加强两者的结合,从而培养出来素质更高、能力更强的新世纪医药人才。为此,文章介绍了在《温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和科研结合的一些探索,如将科研成果写进教材、开放科研实验室,开设温病实验科、开展系列科研讲座等,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加深了对温病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了传授知识、开拓视野、启发思维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淑慧 《国医论坛》2012,27(6):50-51
目前,中医教学中存在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病案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医课堂教学中.《温病学》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如何运用病案教学呢?本文拟从病案的选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参与能力的培养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绪论是教材的开篇之言,《温病学》绪论与其他章节相比,因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较少往往不被重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绪论教学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解课程内容,而且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温病发展史及温病大家的学习,加固学生专业思想,培养学生习医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亚敏  沈强  冯志瑀 《中医杂志》2004,45(10):782-783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多角度规范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是中医源生之本,临床实践是中医得以继往开来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在检查中医临床教学质量时却发现,当前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中医教学形式进行改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课. 本教研室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建立温病临床教学基地, 创立了教、医、研三位一体的教学体制. 多年来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 也进行了临床教学形式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到中医教育领域中。多媒体教学[1]是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音像等媒体工具用计算机表示出来的教学方法,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多媒体课件。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医学教学资源库是医学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但医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效果不尽人意。《温病学》课程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温病学》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办法与教学素材,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实践应用表明,《温病学》教学资源库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体现教改意识。  相似文献   

7.
PBL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并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1].  相似文献   

8.
“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是一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通过对RISE教学模式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索RISE教学模式在温病学教学改革中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对温病的诊治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温病学》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临床实践等方面进行适当改革,加强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中医药高水平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是属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中医创新实验班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因此在中医创新实验班<温病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理念是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使两者对峙起来,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定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总结杨进教授温病学课堂教学特色。理论教学方面:为利于学生记忆与运用,在知识点的分解、类症鉴别与归纳方面的独特技巧。实践教学方面:以问题为中心,结合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学生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临床思维体系的建立和方证结合的遣方用药能力。  相似文献   

13.
清透法,即清热透邪,是针对温病是由于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祛邪大法。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其特点。其作用则是多方面的,既有针对病变原因的,也有针对病变环节的,更有针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其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既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也更加显示了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清透法,即清热透邪,是针对温病是由于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郁这一病机特点而确立的治疗温病的基本祛邪大法。清透法用药以性寒凉、味苦辛、质地轻、气芳香为其特点。其作用则是多方面的,既有针对病变原因的,也有针对病变环节的,更有针对机体防御机能的。其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既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也更加显示了该法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高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温病学教学过程中使用PBL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造成参与度不足,缺乏讨论深度、重点;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对PBL教学认识不足,青年教师缺乏基础功,不能掌控课堂节奏等。  相似文献   

16.
中风病与温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与温病是中医内科极为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二者自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降,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成为中医学术突出成就的代表。中风病与温病虽同属内科疾病,但是前者属于内伤杂病,而后者则是外感热病,二者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此二病的理解,以及理法方药的相互借鉴。1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的相似性1.1阴虚是中风发病与温病易感的病理基础(1)中风病以虚为本,而以阴虚较为突出。《临证指南…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为了改变现有教学中重考试轻能力、重理论轻临床、重文献轻科研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培养理论扎实,具备一定的科研及临床能力的复合型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对温病学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宇琼 《北京中医》2003,22(4):51-53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为了改变现有教学中重考试轻能力、重理论轻临床、重文献轻科研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培养理论扎实,具备一定的科研及临床能力的复合型适用人才。  相似文献   

19.
马成 《北京中医》2000,19(1):15-17
中医药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疫邪的传播流行条件、感染途径及预防诸多方面,历代都有科学的认识.这些认识与方法至明、清时代,在西洋医学尚未传入中国之前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如疫邪的产生与气候、地理环境有关;传播流行与气候反常、环境、体质、生活习惯、社会诸多因素有关;侵入人体有经呼吸、饮食、皮肤等多种途径;同时总结出强身健体、除害、治理环境、隔离病人、饮食卫生、公共卫生和药防等多种预防手段.然而对疫病的治疗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思路与方法,一是疫病包括在伤寒、温病之中依照天地淫胜病治方法进行诊治;二是以吴又可温疫学说为代表强调祛邪为第一要义,专病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笔者以为特殊病因致病学说由来已久,虽未形成认识与方法上的理论体系,但治疗经验却相当丰富.其诊治问题应加强理论与临床研究,这对更好地开展中医药对传染病、流行病防治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本文拟从瘟疫学说入手,就特殊病因所致温病的诊治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疫邪的传播流行条件、感染途径及预防诸多方面,历代都有科学的认识.这些认识与方法至明、清时代,在西洋医学尚未传入中国之前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如疫邪的产生与气候、地理环境有关;传播流行与气候反常、环境、体质、生活习惯、社会诸多因素有关;侵入人体有经呼吸、饮食、皮肤等多种途径;同时总结出强身健体、除害、治理环境、隔离病人、饮食卫生、公共卫生和药防等多种预防手段.然而对疫病的治疗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思路与方法,一是疫病包括在伤寒、温病之中依照天地淫胜病治方法进行诊治;二是以吴又可温疫学说为代表强调祛邪为第一要义,专病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笔者以为特殊病因致病学说由来已久,虽未形成认识与方法上的理论体系,但治疗经验却相当丰富.其诊治问题应加强理论与临床研究,这对更好地开展中医药对传染病、流行病防治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义.本文拟从瘟疫学说入手,就特殊病因所致温病的诊治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