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群  芮长玉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19-1620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损伤的特殊致伤原因和损伤神经电生理表现特点、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检查资料.结果 长时间下蹲位导致的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与健侧相比患侧腓深神经或腓浅神经电位波幅变化明显,波幅下降均在50%左右,最大降幅88%.EMG表现损伤神经所支配肌肉有自发电位、募集减弱等.结论 长时间下蹲致腓总神经损伤是较少见的损伤原因.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为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较明确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腓总神经卡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腓总神经卡压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并作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测和分析。结果 21条患病神经中1条神经波形消失。其余有不同程度的传导速度减慢,尤其是跨腓骨小头段,波幅降低,传导时间延长,42块腓总神经支配的肌肉中有30块出现失神经电位。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腓总神经卡压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处损害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法:腓总神经运动传导、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腓总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特殊检测法: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共检测了30例经临床诊断并进一步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确诊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处病变的患者.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重点检测腓总神经运动传导腓骨小头下、腓骨小头上,以寻找其具体损害部位.结果 ①腓总神经病变组中有28例出现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下至腓骨小头上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腓总神经腓骨小头下段至腓骨小头上段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显示具体病变部位多数集中在腓骨小头上下2 -6 cm内;③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处病变者并非均有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肌电图的异常.结论 短节段性神经传导检测法在确定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处的具体损害部位时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而常规的腓浅神经感觉传导及肌电图异常能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临床解剖学特点、病理生物力学改变。方法对25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临床外固定(石膏、小夹板固定及骨牵引)不当是导致腓总神经卡压伤的主要原因,腓骨小头处骨折是造成该神经损伤的直接因素;肌腓骨上管的解剖学特点是其损伤的解剖学基础;腓总神经损伤的程度与受压的力量及时间有关。结论及时调整外固定或手术减压,解除腓总神经压迫,避免腓总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收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给予神经电生理检查及相关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给予对应性手术方式治疗,观察其诊断符合率及治疗效率。结果27例患者经神经电生理检测与患者手术治疗诊断结果相符合的概率为92.59%,其中肌电图可有效判断有无神经损伤并可诊断损伤程度;经对应性治疗后,优良率为77.78%。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确诊病情程度、病变部位、性质及范围,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根据不同病情采取对应性治疗方式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郭丙杰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0):102-103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解剖学的特点及病理生物学改变。方法对68例腓总神经卡压伤患者的诊治作一回顾性总结。结果夹板、石膏及牵引不当是致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肌腓骨上管处的解剖特点是其受损伤的解剖学基础。腓总神经损伤与受压的力量及时间密切相关。结论通过及时调整外固定,解除腓总神经压迫,避免造成腓总神经卡压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探讨电生理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水平,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运动传导检查,包括远端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结果 幼儿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四肢弛缓性瘫痪.所有患儿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显著下降,伴有远端潜伏期延长和运动传导速度减缓.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伤.结论 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有较典型的临床及电理特征,电生理检查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以四肢无力为首发症状的GBS患者临床电生理资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肌电图。结果 36例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40.2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60.42%;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MCV异常率分别为50.00%、53.53%、66.86%及72.22%;F波潜伏期延长21例,四肢肌肉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结论 GBS患者运动神经损害较感觉神经损害重,下肢较上肢明显;肌电图检查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9.
外固定不当致腓总神经损伤5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解剖学的特点及病理生物学改变。方法对56例腓总神经卡压伤患者的诊治作一回顾性总结。结果夹板、石膏及牵引不当是致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肌腓骨上管处的解剖特点是其受损伤的解剖学基础。腓总神经损伤与受压的力量及时间密切相关。结论通过及时调整外固定,解除腓总神经压迫,避免造成腓总神经卡压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近侧端损伤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坐骨神经损伤患者70例,上述患者均为坐骨神经近侧端损伤。对上述患者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下检测。结果本组70例患者行坐骨神经近侧端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检测,坐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表现异常,占80.0%,患侧近侧端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动速度和波幅低于健侧近侧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表现为双侧胫神经H-波潜伏期延长,所占比例为72.7%。结论坐骨神经近侧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有助于了解坐骨神经近侧端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有重要的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损伤患者营养神经药物最佳的给药途径.方法 40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穴位注射组(20例)将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以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为进针点,通过穴位注射的方式给药,肌肉注射组(20例)将相同药物以臀大肌肌肉注射的方法给药,治疗15d、1个月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患侧肢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结果 穴位注射组对感觉障碍恢复、提高肌力、改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臀大肌肌肉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肌肉注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临床治疗中注意规范操作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52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且均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超声表现。结果: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52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49例经高频超声确诊,3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4.23%;52例患者经高频超声诊断,36例位于上肢(其中肘部以上5例,肘部以下31例),8例位于下肢,8例位于颈部;创伤性神经瘤38例,卡压性损伤11例,周围神经完全断裂3例;臂丛神经损伤7例,正中神经损伤5例,尺神经损伤14例,桡神经损伤19例,坐骨神经损伤3例,腓总神经损伤3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神经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可有效明确患者的损伤部位、损伤节段及损伤类型。  相似文献   

13.
药物引起的肝毒性是老年人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发生率是年轻人的4倍多,且类型几乎包括了所有已知的肝脏疾病。因为大多数的临床试验排除了大于75~80岁年龄组患者,有关药物副作用的报告在大于60岁年龄组中相当罕见。为此,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探讨老年患者肝脏的药物副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近年来常见药物(心血管药物和抗微生物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临床情况。  相似文献   

14.
治疗四肢手术误伤的周围神经49例52条。其中桡神经23例,尺神经9例,正中神经4例,臂丛神经1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同时损伤2例,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同时损伤1例,坐骨神经、胫神经与腓总神经各3例。分析了四肢手术时误伤神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手术中保护神经免受误伤的若干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腹及盆腔术中泌尿系脏器损伤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下腹及盆腔手术并发泌尿系脏器损伤的33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均能顺利行修复手术,其中I期修复31例、Ⅱ期修复2例。随访6。24个月,输尿管损伤后超过2周修复的2例出现患侧肾积液,ECT检查提示功能减退,其余病例均预后良好,无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在进行下腹部及盆腔术时,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小心操作能预防泌尿脏器损伤,而术中及时发现和处理损伤脏器则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图仪在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中应用电刺激促进神经再生的监测作用。方法对23例周围神经损伤实施松解手术的患者于术中进行超强电刺激,在肌电图仪的持续监测下分析相应神经在刺激前后的电学变化。结果①电刺激后臂丛神经损伤和尺神经损伤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较刺激前明显缩短,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电刺激后臂丛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刺激前,变化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肌电图仪在术中监测到对连续性尚存的损伤神经施行超强电刺激,能有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肌电图(EMG)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检测48例患者的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小指展肌、拇短展肌及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应用EMG仪测定支配肌肉的EMG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对运动单位电位进行研究,并观察肌肉的自发电活动,同时测定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计算出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结果 48例患者中,不完全损伤30例,完全损伤18例;根以下受损33例,根性受损15例.结论 EMG诊断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定位、定性分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